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纠错勇气的批判理论基础、实践展开方式与时代价值

2022-03-07孙艳孟祥林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孙艳 孟祥林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既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程,也是通过不断纠错而进步的历程。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纠错勇气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完善纠错机制,使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不断向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使得中国革命实现了从“以俄为师”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三个重大“决议”。自我纠错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制胜的成功密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国共产党;纠错勇气;展开方式;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56—08

[作者简介]孙艳,女,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孟祥林,男,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公共事业管理与社区治理、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中论及“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1]“自我革命的能力和自我纠错的勇气”是中国共产党人得以持续进步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再到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与错误进行抗争并在挫折中奋起的历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自我革命的能力和自我纠错的勇气,才使党组织得到发展和壮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向之后,能够举高和举稳社会主义的旗帜,向世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能够带领各族人民一道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面对四大危险和四大挑战,只有具备自我革命的能力和自我纠错的勇气,才能够防微杜渐并扮演好中华民族的方向盘、火车头、指南针的角色。纵观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了自我批判的过程,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具备自我革命的能力和自我纠错的勇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从唯心论者转向唯物论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哲学共产主义者继而转向科学共产主义者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后,发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逐渐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随后又与鲍威尔、卢格等分道扬镳。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批判的视野审视思辨哲学并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起点认识问题,将哲学从对天国的思考拉回到对尘世的关注,借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的外衣对劳动异化问题进行了彻底研究,在经济学思维中彰显了哲学思维张力。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历史唯物论的体系,基于批判性思考得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共产主义目标。“纠错勇气”是共产党组织不竭的前进动力,近年来学界关于该论题的研究不断增加,学界围绕谁来纠错、怎样纠错、纠错制度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讨论,但是关于该论题的研究需要不断深入进行下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宝库在此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本文基于《哥达纲领批评》《政治经济学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纠错勇气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纠错勇气”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牢记使命,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人纠错勇气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基础和根本特征

批判是以思辨方式对既有观点、学说进行辩证性否定继而确立科学思想内涵、理论边界的交锋。批判是哲学固有的特征,洛克最先将“批判”一词引用到哲学认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批判精神,对黑格尔、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发展。马克思哲学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辩证的批判,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批判,离开唯心主义哲学基地实现从哲学共产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向,同时以批判的思维方式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哲学批判的重要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实践性特质是以批判为前提的;马克思的很多著作直接以批判命名,如马克思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第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神圣家族——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批判”到“批判的批判”再到“批判的批判的批判”,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批判的理论和战斗的理论,在同旧思想和旧哲学进行决裂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批判领域也是逐渐扩展的,从早期对哲学的批判逐渐向政治经济领域延伸。《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动摇了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将哲学的关注点从天国世界拉回到世俗世界,从旧哲学单纯关注理论思辨转向现实思考。1847年马克思撰写的《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表现为鲜明的激进政治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为求得人类解放和自由贡献了科学的发展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我批判旧哲学中得以建构和完善

1.马克思在自我批判中建构科学理论体系。自我批判是批判的主体对自身的思想觀念、实际行动进行的批判。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他指出:“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2]马克思在早期研究中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影响,其中还包括一些不正确思想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不断克服自身理论的局限性,把理论提到新高度,以开放的态度不停地进行自我批判,清算旧哲学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大学到革命报刊再到法国巴黎,是一个不断克服旧观点、旧概念、旧表达形式的过程;是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过程;是不断推动马克思在思想方法上的飞跃的过程。大学时期马克思接触青年黑格尔学派,在思想上和实践活动中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特别是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想,形成了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立场。在《莱茵报》任职期间,马克思与社会有了充分的接触,逐渐认识了社会并不是如黑格尔法哲学所说,如黑格尔所谓的自由是站在维护专制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角度出发的。马克思开始反思黑格尔法哲学的问题,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阶级对立中来思考历史和政治问题,通过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在《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流亡巴黎,参与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的政治立场从革命民主主义向无产阶级的立场转变。

2.通过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否认历史的客观本质,无中生有、伪造历史,背离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历史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从本体论层面深刻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唯心主义。马克思历来反对将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割裂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3]恩格斯也明确主张:“历史的进化像自然的进化一样,有其内在规律。”[4]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也一直受到马克思的批判。除此之外,恩格斯高度评价唯物主义历史观,他认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5],“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6]施蒂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深刻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大量篇幅对施蒂纳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马克思正是通过对施蒂纳这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间接达到对黑格尔整个精神哲学体系的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

3.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对其辩证法表示赞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现之前,东西方哲学中的实践通常是以一种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方式呈现,直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秉承科学精神,“反对一切形而上学”[8],他尖锐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停留于“解释世界”没有“改变世界”的主要缺点及问题实质的局限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明确表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9]马克思的辩证法以“改变世界”建设更美好的新世界为己任,认为世界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0],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它们都遵循量变和质变的转化、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

三、中国共产党纠错勇气在实践进程中的展开方式

中国共产党人的纠错勇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彰显出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通过纠错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发表的《论新阶段》中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实践化、本土化,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够在指导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纠正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同样,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发展程度和状态的深入思考,克服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前建立超水平的生产关系的错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不断创新的实践逻辑中批判性展开。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错误与矫正措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过了艰难的道路,最终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丰富的成就。但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加之王明、博古、李立三等罔顾中国社会实际的错误,造成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左”倾、右倾的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党在这一时期纠错的过程中,逐渐对革命的形势有了清晰的认识,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向前发展。

1.修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教条主义,在思想上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在政治上则是以“左”和“右”的形式出现,对党的危害很大[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认识不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过了艰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实践进程中,因为革命经验不足,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在统一战线中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党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2]。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内开始反思,同右倾错误作斗争,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是党在紧急关头召开的第一次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会议,会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路线和政策,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做斗争。中国共产党要在根本上解决党的路线错误,还必须纠正“左”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中国革命形势认识模糊,党内又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第一次是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的盲动主义错误。当时革命处于低潮,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革命运动遭到敌人的极大摧残,然而瞿秋白却错误地认为这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所谓“不断革命”,革命形势仍在继续高涨,正是这一错误判断给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许多损失;第二次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0年中国的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好转,一些党员同志错误地认为新的革命浪潮已经到来,这时李立三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使以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再次统治了中央领导机关,结果使革命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是王明“国际路线”教条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给党带来了巨大损害。针对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党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必须改变错误的现状,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处于危亡中的中国共产党,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纠正了错误的军事和组织路线,使中国革命打开了新局面。

(二)中国共产党人纠错勇气在实践中的两次转变

1.第一次转变:在纠错中实现从“以俄为师”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身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的战争情况进行自我反思,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主张,并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为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并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条正确道路在前行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1933年,博古等领导人在反“围剿”战争中指挥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在危及的形势下只有自我纠错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将红军引上正确的革命道路。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不仅同“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斗争,而且还对党内出现的那些只知宣扬马克思主义只言片语的“理论家”和教条主义者进行了批判。中国共产党人的纠错勇气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获得新生。

2.第二次转变:通过纠错深入认识国情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某些階段性偏差与失误,作出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国家文化、国民经济遭受损失。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针对长期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违法乱纪问题,坚持零容忍,做到苍蝇老虎一起打。从2012年12月到2021年5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13]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从严治党,自我纠错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全方位、深层次的成就。

(三)中国共产党人纠错勇气实践展开进程中的三个重大《决议》

三个历史决议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考察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真理和敢于自我纠错能力,勇于自我批判的品质,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

1.第一个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总结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期间正面和反面的斗争经验,尤其是对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时期党的领导路线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审思,一是批判并纠正了党存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使党内同志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达成一致的认识,使全党同志正确看待过去的革命道路,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全军的核心地位;二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14],统一党内思想,纠正党内同志的错误思想。《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科学总结的光辉典范,让全党同志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对自身错误进行深刻的地批判,使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了共识。

2.第二个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史虚无主义把批判矛头指向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针对这一情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澄清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特别对“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深刻阐述,认为造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复杂社会历史背景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楚;另一方面,是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些理论误解和教条化。《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是错误的,必须彻底否定。除此之外,《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公正论断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述,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者强有力的反击,也体现党的自我重塑和自我超越。

3.第三个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为利用新兴互联网传播技术大肆传播,将触角渗透到日常生活中。2021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对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力反击。与前两个《决议》相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则重点总结分析党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百年历史经验。《决议》在内容上充分肯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5]这一科学论证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信社会主义增强了信心。《决议》是具有极强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时代感召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中国共产党建立纠错机制的制度化进程

马克思指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批判既不是简单消极地对批判对象进行否定和抛弃,而是应当坚持遵循“扬弃”的原则。马克思通过这种批判,既为新世界超越旧世界提供了动力,又成为新旧世界联系的纽带。中国共产党的纠错勇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纠错机制,除了源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还来自在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如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组织制度;以群众路线为支撑的调查研究制度;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制度;以整党整风为主要形式的阶段性教育机制;以惩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自我纯洁机制;以党外监督为辅助的外部监督制度。[16]这些纠错机制多次为中国共产党纠偏纠正错误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1.党的纠错机制在党的一大得到初步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组织原则就明确了党内监督机制,党的一大《党纲》第十条规定:“党员人数多时,可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最严格的监督。”这条规定是中国共产党纠错机制最初的规定,让广大党员自觉地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在历史性锻造中持续自我纠错、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党的二大上,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纪律作了严格的规定,这是党内严明纪律的开端。党章中有一些体现民主集中制的条文如“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等,这是最早看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精神的文件。1926年8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坚决清除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是党制定的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党内以文件明文规定的形式核查腐败案件,惩罚贪污腐败分子,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用以提醒、规范广大党员。1927年中共五大闭幕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6月1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规定党组织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党的章程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民主集中制,是以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为依托的组织保障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优势。广大群众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下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有效监督党的决策,保障了党决策的科学性。党在群众监督的基础上实现政党主动纠错,有效地克服专制主义错误的出现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

2.党的纠错机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得以制度化。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纠错机制”这一概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自我纠错能力向制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党的自我纠错从此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增强了党自我纠错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内容对推进反腐败倡廉制度创新提出要求,“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加强用制度机制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做斗争,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再次提到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党纠错机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地完善和常态化。党不仅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锻炼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同志的自我纠错能力;还从党的制度建设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党的特点,制定强有力的规定,建设一个能防错纠错、自我净化的先进性政党。

3.党的纠错机制在新时代得到稳定发展。纠错机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较高重视,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纠错机制。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与“攻坚期”,存在发展遗留问题和未来发展任务待完成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党执政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党在机制建设与法律层面给予明确的框架与制度安排,建立纠错机制给改革开放遗留问题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这是容错纠错的评判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2018年5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从提出了容错纠错的评判标准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这标志着纠错机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纠错机制的建立健全,为错误和失误提供了确定而具体的评判标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自我纠错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作敢为、脚踏实地做事、不谋私利,这极大限度地鼓励和激发广大干部的热情,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总体上看,过去一段时间存在的发展遗留问题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修复和优化,这些都标志着党的纠错机制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境界,得到稳定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纠错勇气的时代价值

(一)完善自省制度使党组织永葆青春活力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持续构建科学、规范、稳定的党内外纠错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17],制度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党的自我监督还需要强化群众监督。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和政党一旦丧失对权力的规约和监督,会导致内部腐朽溃烂,最终走向瓦解。党的自我纠错制度作为党实现自我纠错的刚性需求,是党实现自我纠错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可以持续健康地解决党内突出的问题和长期性的矛盾,保障党自我纠错的实现,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永葆政党肌体健康;永葆党组织的青春活力,使党的自我纠错勇气可持续健康地发展。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类型的政党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其组织的严密性、制度的完善性。百年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自我纠错法规体系,并以此为主干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党内制度,制度体系更加优化,运行更加顺畅。完善的自省制度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勇于自省的品格。坚持依规治党、完善党的自省制度建设,强力度的反对腐败,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正确认识发展中的错误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借口,对历史进行片段组合分析,否认历史英雄人物,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表现为试图颠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是我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毒药”,毒害人民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非毛化”思潮,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犯的错误来试图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再加上东欧剧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加紧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危害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苏联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全党牢记这一惨痛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深化“四史”的学习,充分认识我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中的错误,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更好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三)通过自我净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

自我纠错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能力,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9],“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0]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表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党优良品性的最早的论述。毛泽东认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21]。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民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不断以自省的态度检视自身问题,彰显中国共产党不逃避、不放弃的政治修养,才能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真切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吸取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听取人民的呼声,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落实符合客观规律、切合实际情况、满足人民意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22]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研究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失败、也犯过错误,共产党人在自我反思与自省中,形成了伟大的自我纠错勇气。纠错勇气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本色,马克思对自我的批判精神,从自我批判中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无产阶级的立场转变,建构起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指引下修正党内“左”倾、右倾的错误,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在实践中通过了三个《决议》,这是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考察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宝贵经验总结,对正确认识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极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因具有纠错勇气而能够建构完善的自省制度并使党永葆青春活力,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自我纠错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制胜的成功密码,提高了党防范未来风险挑战的能力,成为共产党人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3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6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15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3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1]张志安. 總结党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J]. 实事求是,1998(3):18-20.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当代贵州,2021(Z4):20-39.

[13]刘一丁. 百年接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J].党建,2021(07):99-10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0、104、110.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6.

[16]黄怡文. 加强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能力建设——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视角[J]. 求实,2017(03):42-49.

[17]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10-9(2).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94.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85.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67.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04-1005.

[22]党的自我革命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16-21.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