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表现性评价运用的困境及突破

2022-03-07陈美兰周婷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学科核心素养

陈美兰 周婷

【摘 要】表现性评价是新课改背景下推行的新型评价方式。综观高中思政课表现性教学评价的运用情况发现,表现性评价落实程度较低,教师对表现性评价存在认知偏差,表现性评价设计“真实性”不足,表现性评价效能偏低。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包括传统评价理念根深蒂固、教师评价能力参差不齐、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表现性评价教研机制尚不健全等。鉴于此,要采取立足学科特点把握观念转向、加强专业引领提升评价能力水平、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机制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等举措。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表现性评价;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9-0026-05

【作者简介】1.陈美兰,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周婷,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反馈环节,是驱动教学活动的关键动力,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等教学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密贯彻党的教育发展要求,落实教学评价改革。表现性评价作为建构主义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呈现出机械性、低效能等问题。为此,深入分析其中缘由、探索适用举措,對于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意涵

评价学家R. J. Stiggins对表现性评价的阐述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它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师要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二是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建构知识。三是需构建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之,高中思政课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体验、发现、感悟等过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稳步推进发展性、表现性评价改革。表现性评价能够具体化、外显化相关要求,科学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观测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倾向。因此,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直观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从根本上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

2.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表现性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嵌入性强,它可以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思政课教师要先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出可测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再通过设计探究性、思辨性、开放性等问题,微观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进而评判其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使教、学、评成为有机整体,推进以教促评、以评促学、以评定教。

3.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评价往往处于教学最末端,与学生发展需求相脱离。如何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使学生“真懂、真言、真信、真行”是思政课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相比之下,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合情合理,立足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表现机会,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获得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运用困境

结合高中思政课教学实际看,表现性评价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性评价的落实程度较低

一方面,学校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安于现状,对表现性评价持观望态度。长期以来纸笔测试在考核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多数思政课教师还不适应新型评价模式,也不愿放弃传统测验,落实表现性评价工作缺乏热情和勇气。

2.对表现性评价存在认知偏差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表现性评价还不甚明晰。比如有些思政课教师将表现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混为一谈,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的考量。表面上看,两者都依据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活动,但在意图和功能上却各有侧重:形成性评价偏于知识能力目标,多采取量化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是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此类认知偏差使教师无法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后期教学的改进与优化。

3.表现性评价设计“真实性”不足

评价“真实性”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体验生活情境,在活动中测量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调查发现表现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升。其一,评价导向偏离学科核心素养;其二,评价方法不够灵活。因此,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任务至关重要。

4.表现性评价的效能有待提升

综观表现性评价运用现状,其实际效能亟须提升。第一,成本较高。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方式,需要教师恰当选取评价参数、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等。而高中思政课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少有时间进行表现性评价有关的设计开发或研究。第二,记录信息难以全面翔实。展现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是丰富多样的,这些行为表现与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不完全一致,使任务编制难度变大、指标细化工作更加烦琐。[2]

三、困境分析

导致表现性评价运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评价理念根深蒂固

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鉴于高考选才育才的时代背景,笔试一类的传统评价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并长期主导我国基础教育各项考试活动。因此,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不重视表现性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然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采用表现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客观地评价学生。显然,传统纸笔考评方式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教师评价能力参差不齐

事实上,多数思政课教师尚未形成对表现性评价的深刻认知,评价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学习和运用表现性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限。很多学校忽视对教师评价能力的常规考查,开展表现性评价的教研活动频次较低,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并不多。

3.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多数学校缺乏完备的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现有评价体系多围绕知识、等级、评分等要素展开,存在权重设置不合理、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指标元素脱离素养目标等问题。这主要缘于我国进行表现性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在借鉴国外教育评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起点高,但研究和运用不足。因此,为避免表现性评价被误用、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建立、健全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

4.表现性评价教研机制尚不健全

就评价效能看,表现性评价未能充分发挥引领教学、协同育人的功能,多数学校尚缺乏表现性评价教研机制。这主要是因为教研活动组织落实不到位;教师缺乏专业引领,尤其是工作年限较长、评价观念相对固化的教师更缺乏表现性评价有关理论知识,不具备相应的带头作用。

四、突破舉措

通过对以上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困境和缘由分析,围绕其中关涉的几大要素,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克服传统评价观念

第一,学校要加强表现性评价的宣传和应用。可以通过开展“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等大型思政教育活动,观察、评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第二,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评价思维,积极运用表现性评价。例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伟大的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可为学生创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展厅设计、展览布置、广播宣讲等活动,既评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2.提高教师评价素养

提高教师评价素养是落实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基础理论。格兰特·威金斯提出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也应该像评估者那样思考,提倡使用“GRASPS模型”来辅助设计评价任务,分别代指Goal(目标),Role(角色),Audience(观众),Situation(情景),Performance(表现),Standards(标准),为教师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提供了重要思路。[3]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研指导,深化课程评价改革。可聘请专家为思政课教师答疑解惑,也可以组织开展教学评价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至少包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表现性评价指标的能力;基于表现性评价结果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依据表现性评价信息给予学生恰当反馈的能力。

3.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在设计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考虑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要求、教学情境真实性、学生现有水平等因素。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部分内容为例,主要考查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可以参照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分别从学习基础、学习深度、学习广度三个维度设计出一级指标,从宏观层面囊括学习范围;其次,围绕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程度、参与技能应用等方面设计二级指标,从中观层面关注学习表现;最后,为教师提供直观外显化的评价要素,从微观层面观察具体学习行为。[4]

再如,在评价“科学精神”素养时,可结合“互联网的利与弊”情境,评估学生从勇于发言,到善于倾听,到提供例证,到辩证分析,到反思自知等表现,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水平,思政课教师可借助表2划分评价等级。[5]

4.健全专业评价机制

学校可依托学科组成立教研小组,根据敏感性强、随机性小两个要求,兼顾纸笔测试开发设计表现性评价方案。比如教师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可呈现“西方国家抵制新疆棉花”事件,课前鼓励学生对新疆棉花供销情况进行市场调研,课上要求学生绘制“需求—价格变动曲线图”并开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利与弊”辩论会,课后布置撰写“我为新疆棉花代言”倡议书等任务。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的学习表现,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表现性评价教研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通过质性、量化方式督促思政课教师掌握包括表现性评价在内的各种评价技能。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建构性评价方式,能够内嵌于课堂教学中,考查到纸笔测验检验不到的结果,使评价更加“真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开发研究,发挥其评价功能,推进教、学、评一致性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张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3):18-24.

[2]苏超举,刘佳.表现性评价在学生道德评价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27):73-75.

[3]格兰特·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58.

[4]常珊珊,蒋立兵.面向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9):24-29.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6.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YJA7100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