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的修辞美赏析

2022-03-07王建华吉林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3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美感景物

王建华(吉林师范大学)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令人称道的散文,文章构思严密,独具匠心,且用词精准,修辞华丽,大大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是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将修辞的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文章语言的形象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将散文创作推向新的境界。针对此,本文首先解读修辞的含义,再提炼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运用效果,最后分析《荷塘月色》修辞美感的呈现。

一、修辞的含义概述

修辞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动宾结构词组,“修”有加工修饰的含义,“辞”随语用的拓展,泛指一切言词。通过将“修”和“辞”的含义整合起来,可以将修辞简单地理解为依托多种语言手段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偶、通感等。确切地说,修辞不是现代汉语的专属词语,早在古代就曾多次出现,如先秦时期的《易经》有“修辞立其诚”的记录,如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李颀》中有“修辞亦绣”,明代王廷相的《大复集序》中有“一时修辞之士”,清代顾炎武的《春雨》中有“平生好修辞”,等等,上述例子中的“修辞”皆有修饰文辞的含义。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对修饰的含义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他将修辞划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类。积极修辞又称“特殊修辞”或“艺术修辞”,主要指从积极的方面入手,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侧重语言使用的鲜活性和灵动性。消极修辞又称“一般修辞”或“规范修辞”,主要指从消极的方面入手,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侧重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修辞是体现语言艺术美感的技术技巧,曾有一部分人认为修辞美体现在积极修辞之中,但随着语言内容的丰富,语言表达方法的增多,消极修辞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呈现出与积极修辞相互渗透的情况,所以对于运用哪种修辞更好,不能一叶障目,盖棺论定。

使用修辞的目的在于丰富语义,建构意境和增强韵感,提升语言表达的美感效果。对于修辞美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语言范畴,还要挖掘其与美学的联系。比如在《现代修辞学》中提出了修辞学与美学联系密切的观点,对修辞美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我们从中能够认识到文学是一种富有美感和情感的语言艺术,其以语言为载体,依托多样化的修辞手段建立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世界,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

二、《荷塘月色》的修辞运用效果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在景物描绘中大量使用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段,赋予景物以传神的形象,不仅增添了文字本身的韵味,也让人陷入无尽的想象。

(一)比喻

比喻是用某些相类似的事物比拟另一个事物。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增添语言表现活力,尤其是把事物的形与神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者针对此句的措辞展开了联想,紧紧抓住“叶子”与“裙”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裙”字前用“亭亭的舞女”来修饰,将柔美少女的舞动形象展现出来,不仅增强了“叶子”婀娜多姿的动感,也引人进入美好的想象。比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在本句接连使用三个比喻,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明珠晶莹洁白,明亮无比,它发出的光芒能夺人双目。星星一闪一闪的,点缀在夜空之下,能够营造一种宁谧恬静的意境。刚出浴的美人的身形玲珑有致,洁白无瑕,美得无可挑剔,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比喻,赋予“荷花”以生命,让其在动与静中绽放出魅力。再如“树色一列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作者将“树色”比作“烟雾”,让原本安静的树动起来,增添了树的艺术表现色彩。

可以说,作者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上已然是出神入化,尤其是明喻、暗喻和博喻等手法的使用,将景物描绘得灵动形象,积极活泼,富有生命活力。这不仅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美感,也让读者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通感

通感又称移觉,主要是依托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特征,实现不同感觉的沟通交错,使意象更加饱满活泼。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巧用通感手法,丰富意象空间,让意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给人带来极大的感官冲击。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将“清香”比作“歌声”,实现了从嗅觉到听觉的切换。本来“花香”与“歌声”的关联性不大,但是在作者的修饰下,建构出了有嗅觉有听觉的意象,既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韵味,又使读者对描绘的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该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妙笔生花,尤其是将嗅出来的香味转变成听到的歌声进行品味,既丰富了欣赏角度,又拓宽了想象空间,语言的艺术魅力自然而然地展露出来。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将无声的光影描写成动听的音乐。本来光影与音乐毫不相干,但是在作者的想象中,将二者相与为一,实现从视觉到听觉的切换。光影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这种似有若无的形态很难进行具象的描绘,但是借由通感技巧将其比作正在演奏的音乐旋律,不可谓不是独具匠心。这种语言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不常见,但是经过作者的润色,大有艺术色彩。

(三)复迭

复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同一个字或词接二连三地进行使用,能够起到渲染氛围、充实内容及深化情感等作用。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大量使用叠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将语言的音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述树木时,作者使用了“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词汇;在描写荷塘景色时,作者使用了“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等词汇;在描写荷花时,作者使用了“亭亭”“缕缕”等词汇,不仅赋予景物以生命活力,也让语言充满文情画意。上述内容中的叠字通常用作定语,用来描绘景物的特征,展现景物的形态和神韵。除此之外,上述内容中的叠字还有补充语义和突出语感的作用,每一个词的音节如同一个动听的乐符,能够调动读者对文章描绘的景物的想象,激发读者的思想情感。正是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意犹未尽,《荷塘月色》才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另外,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一部分叠字被用作状语,如“密密”地挨着,“静静”地泻,“重重”地围住等。从语言表达效果上来说,若将这些词直接与动词进行搭配使用,就会使整句表达变得僵硬,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作者通过对这些字词进行叠化处理,拓展了词的运用度,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尤其是突出了节奏和韵律,使整篇文章富有音乐艺术色彩。

(四)拟人

拟人亦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是将不具备人的外在动作和内在情感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有动作和情感的样态。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拟人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段的描写较为典型,作者采用拟人和比喻连用的手法,将水面上的荷花的样态描绘得非常灵动。尤其是“袅娜”呈现出轻盈柔美,“羞涩”呈现出娇羞、难为情的神态,“出浴的美人”表现出纤尘不染,美得不可方物。

再如“小路会寂寞”“叶子肩并肩”“流水脉脉含情”“云遮月如人小睡”“路灯是渴睡人的眼”等,作者通过对景物进行人格化的艺术处理,使景物有了表情、动作、思维及行为等特点,赋予景物以深邃的思想情感以及鲜活的生命力。文中对于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无非是用来表达情感。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由拟人手法展现景物的外在美感,突出景物的内在情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所感融入景物情境中,更增添了语言的意境之美,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感。尤其是调动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读者在深入情境中收获美感享受和情感启发。

(五)对比

对比是把有差异或有矛盾的事物安排在一起,以对照的方式进行展现的修辞手法,能够起到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同样使用了非常多的对比手法。比如“荷塘的荷叶显得更绿了,而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却更黑了”,被月光照耀的荷叶显得更绿,突出了荷叶的勃勃生机。未被月光照耀的荷叶显得更黑,与先前显得更绿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赋予荷叶形象灵动的变化,增强了和谐美好的情感基调。比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与“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杨柳和灌木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意境表达更加深远深刻。另外,作者在描写小路特点时,同样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白天(少人走)与夜晚(更寂静);没有月光(阴森森)与淡淡月光(恬淡美好);等等。依托这样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读者的想象,更为整篇文章蒙上一层浓郁的诗意和画境。可以说作者对对比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通过适度适切地对比景物,既突出了景物的美感,又奠定了感情基调,为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做了良好的铺垫。

(六)衬托

衬托手法与对比手法在使用时极易混淆,衬托手法强调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突出主要事物,能够起到将事物特征说清楚的作用。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大量使用衬托手法,将景物描绘得非常鲜明,情感表达得非常真挚。比如作者用“没精打采”的灯光映衬月色的明亮,用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用夜赏荷塘月色所觉“自由”“超脱”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不自由、不超脱”等。正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在品味文中呈现的美景时,还能对作者的所思、所想及所感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说《荷塘月色》通篇结构紧密,描写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缜密的心思,善于挖掘生活细节的习惯,使得作者能够构建跳跃性思维,形成轻巧灵动的语言。正是基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荷塘月色》的语言更有活力,大放艺术色彩,展现出令人沉醉的艺术美。

三、《荷塘月色》的修辞美感呈现

(一)保持均衡之美

均衡有保持平衡,使事物处于稳定状态的含义,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舞蹈艺术,抑或是绘画艺术,基于审美的艺术创作都非常讲究均衡。一旦艺术缺少均衡性,那么其美感表达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于文学艺术尤其是散文来说,更要追求语言的均衡性,以达到提高整体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研究修辞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寻语言的均衡美,采用哪种语言表达技巧让语言美感达到最佳。一般来说,词语或句子并列时,词语含义或句式结构相同或相近,那么该句往往具有均衡的语言表达效果。类似于骈体文中的对仗句,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由此可见,保持语言的均衡性,自然能体现语言的艺术韵味。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非常注意语言的均衡性,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该段句式结构相近,很多词语的词性相同,作者将这些词语有机整合在一起,突出了语言的均衡之美,给人一种整齐、流畅、有韵味的感觉。特别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复迭等修辞手法,不仅补充了语义,丰富了意境,也增添了语言表现的感染力,更让整段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意犹未尽。

(二)丰富变化之美

变化也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语言艺术中,富有变化的语言表达才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如果过分追求语言的均衡性,将语言表达框在单一的结构或含义的变化中,那么整段乃至整篇内容势必变得单调、枯燥,甚至让人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为了更好地呈现语言的变化之美,需要关注语言手段的选用,可以在保持语言均衡性的同时,大胆探索语言的变化,将这种变化之美提炼和呈现出来,以使语言表达达到最佳效果。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在追求语言均衡美的同时,也非常注意语言的变化。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段对于荷花、叶子、流水等景物的描写,没有局限在单一的句式结构或修辞手法中,特别是作者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欣赏以更多的角度,增强了人的感知体验。具体来说,如果作者仅用“缕缕”一词刻画花香,那么只能让人从嗅觉感受花的美,此种表达方式虽然没有任何问题,但难免会让人觉得单调,产生审美疲劳。而作者巧妙地将“花香”比作“歌声”,让花的香味与歌的美妙建立联系,使读者能够从听的角度品味嗅出来的味道,大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活力。再有作者把“叶子与花”的“颤动”比作“闪电”,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却让人眼前一亮,使人在想象“闪电”的运动过程中体会“叶子与花”是如何震动的。还有作者用“脉脉”一词修饰流水,将流水人格化,体现动作与情感,让流水的形象活灵活现,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可见,作者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有艺术性,也有情趣感,虽然违背了均衡性原则,但也展现出极好的美感。

(三)突出重点之美

任何艺术都讲究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既是美学的要求之一,也是语言美的重要体现。在语言艺术中,突出重点与保持均衡,丰富变化,建立联系,提高声音效果等同样重要。单从含义上来说,保持均衡与突出重点存在对立矛盾,但是二者在语言艺术表现中却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虽然均衡是对一个中心而言的,但没有重点就没有均衡,所以很多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注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为了突出重点,在用词方面尽可能地多连用同义词。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就很注意同义词的连用。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再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这两段重点在于描写月光,前一段是对荷塘里的叶子和花在月光中的映像的描述,后一段是对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的描述,突出当时月色的“不均匀”。通过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月光的表现描绘得极为生动,尤其是通过多个景物的描写反映月色的变化,营造出了宁谧、安静、和谐的氛围,也为作者抒发情感奠定了基调。可以说,该段描写独具匠心,不仅辞藻华丽,情感真挚,且遵循审美原则,所以才让人在欣赏景物之美的同时能够收获更多的感受。

(四)建立关联之美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始终与其他事物保持一定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才使事物获得美感。可见,展现关联之美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运用语言反映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时,必须注意抓住关联性,依托自然合理的联系方法,突出语言的艺术魅力。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依托多种修辞方法和技巧,赋予事物之间以巧妙的联系,将景物的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前文举出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两个例子,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和情感冲击,正是得益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与“峭愣愣如鬼”,“叶子”与“舞女的裙”,“白花”与“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提炼各事物的内在联系,实现了对各景物美的描绘,构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情境,牢牢地抓住人的心绪,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象这些情境。

(五)声音效果之美

语言艺术不仅要富有形象美感,还要有深远内涵,更要让言语的声音和谐悦耳。基于汉语发音的特点,结合语意表达方法,可以构建语言的声音美。正如王力在《略论语音形式美》一文中说:“语音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种美感的挖掘与提炼,更能提高语言的声音美感效果。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高度重视语言的声音美。比如前文提到作者在描绘树木时,使用了“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词汇;在描绘荷塘景色时,使用了“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等词汇;在描写荷花时,使用了“层层”“亭亭”“缕缕”等词汇,经过叠字化处理后,这些语句更具整齐性、流畅性、抑扬性等效果,尤其是节奏鲜明,语音规划整齐,且能与画面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文章语言的形式美,也展现出文章语言的声音美,让文章更具可读性和欣赏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修辞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语言艺术,合理使用修辞手法能够提高语言艺术性,赋予文章语言丰富的美感。《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就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展现出了语言的均衡之美、丰富变化之美、突出重点之美、建立关联之美及声音效果之美。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美感景物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荷塘月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