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攸县槚山皮影戏的田野考述

2022-03-07潘亚平华南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36期
关键词:攸县皮影戏皮影

潘亚平(华南师范大学)

皮影戏是民间戏剧艺术的一种,其内容表现相对丰富,情节完整,体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湖南攸县槚山皮影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演出样式,在湖湘文化中颇具影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依据,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槚山皮影戏的历史流变、造型工艺、表演形态、艺术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在保护传承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灯影戏”“纸影戏”“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艺术。

表演时,演员们被挡在幕布后面,用双手操作着戏曲人物,通过唱、述等形式述说故事,抒发情感,有时也与乐器融合表演,乡土气息浓郁。皮影戏的演出内容有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武侠公案的,还有述说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一般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较多。从范围上看,因地区、唱腔、地方戏曲、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差异,皮影戏在长期演化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湖南攸县槚山的皮影戏。

根据史料和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在皮影戏的起源界定上,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皮影戏源于西汉,兴于汉唐,盛于清代,且在元代传至西亚和欧洲,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皮影戏是在北宋初年,由说书演变而成的。

一、攸县槚山皮影的历史流变

攸县坐落在湖南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统艺术种类丰富,同时也是湖湘文化发祥地之一。清朝末期,皮影艺术从湘潭传入攸县槚山,经过繁衍沉淀,20 世纪初期专业的槚山皮影队已有8 个之多,演出区域也遍及攸县全境,并向邻县发展。百年来,皮影表演已家喻户晓,并形成了“攸县槚山皮影”这样一个品牌。当今,槚山皮影拥有8 个专业戏剧团,30 多个皮影戏队,皮影传承人达20 余人,从事皮影戏活动的专业艺人超过了100 人,槚山皮影也由最初的婚丧嫁娶、庙会社戏演出,发展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2003 年10 月,在攸县第一届民俗文化艺术节上,成功举办了“皮影戏一条街”演出活动,对槚山皮影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攸县槚山皮影戏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遗产类别为传统戏剧,遗产编号Ⅳ-37。

由于攸县地区地理地貌环境特殊,槚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民俗风情依然朴实、纯真,这很大程度上为皮影戏的保留发展提供了铺垫。根据当地一些皮影艺人的口述,攸县人通常在喜庆日子或者置办丧事的时候,几乎都会盛情邀约一些民间艺人们前来表演,皮影艺人们用精湛的技术和灵活的技巧将人物惟妙惟肖的形象客观地展现出来,以达到演出效果,这一方面表现了当地农民大众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槚山皮影戏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流传,现如今已经完全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地域性的风格特点,不仅活跃了乡土文化,还影响着周边乡镇、县市。如攸县东乡的黄丰桥、柏市;北乡的皇图岭、高视、市坪;西乡的丫江桥、大桥;南乡的石羊塘、桃水,以及衡东、萍乡等县市。迄今,随着攸县皮影队伍的不断壮大,本地流传着“凡是有皮影队的地方就有槚山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人”说法。

二、槚山皮影的造型工艺

从地理位置上,攸县槚山皮影戏属于南部皮影戏,人物造型粗犷中凸显典雅,身形浑厚中又有灵活。纸片和兽皮是制作皮影人的主要材料,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工艺流程分为选皮、制皮、画稿、雕刻、涂染、熨平、缀结等多道工序,因其取材便捷,艺人们在制作时间的安排上比较灵活,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速度也会更加迅速一些,但唯一不足的就是比用牛皮或驴皮制成的皮影人在保存时间上要相对要短一些。

(一)影像、帽饰

影像主要由头茬和身段两个部分组成,头茬一般指影人在头部的造型,包括了脸谱和帽饰,因角色分工不同,艺人们会进行相应的搭配,根据传统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仿效。正面角色,画成环勾眉眼,色彩明亮,尽显大气、隽秀之美;反面人物,则将眉目夸大,色彩厚重,虽然之间的变化很微妙,但是人物的性格气质就在一念之间,对于凶狠的角色,脸上增添几条面纹,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一般,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帽饰分为帽子、头盔、装饰等部分。帽饰虽小巧,却是皮影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皮影戏表演中最为重要的装饰之一,帽饰造型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在身段着色方面,通常使用透明度和质量比较高的彩布,色彩上分为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人物造型和性格走向,例如黑色用来表示老生、老旦,红色、绿色、白色表示花旦,皇帝则必须用明黄色。

(二)材料、工艺

在影人制作材料选择上通常使用香纸和硬纸片作为主要材料,有时也会因成本的问题选择一些硬薄牛皮作为制作材料,但都需要经过艺人的严格筛选方可雕刻成品。在制作时间上,艺人们安排比较随意,但是要完整做好一个影人通常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从皮影戏的制作工艺上看,每个活灵活现的皮影人都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完整的皮影人制作过程要经过选皮(也可为纸料)、制皮、画稿、雕刻、涂染、熨平、缀结等7 道工序,一个做工精细的皮影人,至少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

工艺流程:

①选皮:槚山皮影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和硬纸,其中牛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②制皮: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是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

③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④雕刻: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30 把以上,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⑤涂染: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⑥熨平: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

⑦缀结完成: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11 个部件。身体各部位连接处留有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表演时还要装置三根竹棍做操纵杆,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翻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

皮影人的保存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很高,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会使颜料迅速褪色,影人造型也会发生变化。目前皮影人制作主要依靠机器来进行大批量的印刷生产,这一方面对传统的纯手工艺术产生了冲击,另一方面对批量生产来说也是致命的弱点,因此,如何完整地保存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从传承的角度,槚山皮影要结合皮影戏自身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制作手法上精简,如此,既好又快。

三、槚山皮影的艺术特征

槚山皮影在内容上由剧本、表演、导演、造型、音乐及舞台美术6 个部分构成,剧目、唱腔上融合了湖南地方戏的艺术元素,角色刻画上以生、旦、净、末、丑等各类人物的脸谱和形体为主,在人物造型方面常呈现出淳朴、粗犷的特点。通常在各种传统节日时进行表演,也常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乔迁、开业时的演出。

(一)剧本和配乐

槚山皮影戏采用的是戏曲剧本,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分为“朝本”与“口述剧本”两种类型。朝本是古代剧本故事,如周代的《封神演义》。口头剧本则是由师傅向徒弟讲述故事发生的过程或者重要情节人物的对白和唱词,由艺人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改编,但是不能脱离事实根本。例如《四季发财》 《女附马》等。

槚山皮影戏在配乐方面以湖南传统花鼓戏和湘剧为主。每位艺人都必须要有扎实的唱功和良好的音乐素养,演员选择上一般多为男性,有时也担任旦角,也会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选择女性演员。皮影戏的剧目大部分是口述,对白以当地的方言为主,有时候会夹杂着湖南其他地区的方言。配乐方面,主要以拉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为主。

(二)艺人与受众

槚山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对于皮影艺人的专业要求也比较严格。根据皮影艺人口述材料记录,艺人们一般都由当地皮影传承人和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普通农民、皮影爱好者组成,他们要经过师傅的严格筛选,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不仅要娴熟操纵影人,还需精通多种才艺与技术。因为在演出过程中同一场次,每位演员很有可能扮演多个不同角色,这就要求他们头脑反应要非常敏捷,手上功夫要特别扎实灵活。演出时,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由一位艺人操作皮影运行,并兼主唱,有时,艺人们还需要帮忙演奏其他乐器。主操皮影人手指间都夹有影像操作杆,艺人们不仅手上要有技术,嘴上也要说、念、唱,脚上还需制动锣鼓,根据不同的场面,艺人们还需要配合各种动作。

在表演武戏中的打斗场面时,需要脚踩锣鼓,伴随着锣鼓的清脆的声音来迎合情境的需要。表演中每位艺人们分工明确,在表演高潮时,艺人们全身上下都会动起来,手舞足蹈,将自己与皮影人融为一体,默契配合,尽情地融入其中,以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操耍皮影的技巧和唱功,是衡量当地皮影艺人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要培养一位优秀的皮影艺人至少要经过3 年的端皮影训练,艺人才能独立表演。

槚山皮影在当地已形成品牌,百姓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当地百姓不分年龄、不区身份都是皮影戏的忠实爱好者,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乔迁开业等众多场合都会进行皮影表演。在当地举办的一些文化艺术节展演、风俗节会也都会有皮影演出。

(三)表演形式

槚山地区常常将皮影戏称为“灯影戏”,在早期的表演形式上采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作为光源,用来照射兽皮或者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现在一般使用灯光投影。表演过程中,皮影艺人们站或坐在一整张白色幕布后面,双手各持五支操纵杆,根据武场和文场的不同进行灵活转换,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根据调查资料,槚山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宁曾伟雄在鼎盛时期可同时操纵30 个杆子表演皮影戏,他积累的剧本超过300 个,可由观众任意点看,都能边端边唱娴熟表演出来,这是皮影戏表演不多见的高超技术。

皮影戏的演出舞台非常简易,且便于携带,只需要一个比较敞亮的空地就能搭起舞台,台面通常是由4 张方桌拼凑而成,先在桌子上搭起一个长方形的支架,把白色的幕布支撑起来,再在舞台上摆放乐器艺人坐的凳子,一个简单的皮影戏舞台就完成了。在演出时,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四、非遗保护下的机遇与挑战

槚山皮影戏作为传统戏剧,其发展演变具有与其他同类型传统文化艺术相同的流传特点。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整合的大环境下,互联网、自媒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人们在精神审美方面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愈加广泛,槚山皮影戏单调乏味的表演已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也是皮影戏与人们生活渐行渐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进行非遗保护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已迫在眉睫,槚山皮影作为传统文化中戏剧形式的一种,在未来传承保护方面也将面临不同的机遇与挑战。

(一)非遗保护下的挑战

槚山皮影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艺术表现形式已趋于商品化、商业化。皮影艺人在消费意识、行为、思想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直接导致了皮影艺术为迎合市场的需要,逐渐扭曲了本身的气质,也改变了其原来民族风格的味道,丢失了精华部分。另一方面,皮影戏的二度创作抑或是创新,实际上,不仅破坏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声誉和价值,更使得皮影表演丧失了“本真”,使其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槚山皮影技艺的传授从最初槚山农民曾秋和家族式传承,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以宁曾伟雄为代表的第五代,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皮影戏的横向发展。

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值得推崇的方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端,一方面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证皮影戏的质量以及其精华部分得到很好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皮影戏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这种传承方式已无法迎合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演员数量和观众数量急剧减少,皮影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问题,伴随着近年来国家、社会、演出团体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其生存境地和发展语境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槚山皮影亦是如此。

首先,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发扬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政策,各省市、高校成立了专业的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所,各县市、乡镇文化艺术中心、剧团、学校、群众活动中心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他们都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这些层面上,槚山皮影如若能及时改变固有思维,适时调整发展路径,未来还会有非常大的机遇。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下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部门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关注,出台了许多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政策,国内外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度持续高涨,研究成果也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硕成果,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了解到的有关皮影艺术的研究成果不是特别丰富,研究亦不够深入的现象,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举措也比较单一。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学者们研究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类型,都需要获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深入这些艺术流传的地区去通过田野调查的各种方法来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起到了良好的助推和警醒作用。

在田野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大肆地宣传传统文化,特别在农村地区,学者们的调查如若得到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就可在当地建立一个专门的文化小组,针对性地将本地区面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专项归类,寻找艺人。可在当地剧团、广场、中小学校进行展演,不仅要让研究成果在课题上体现,更要落在实际中,要让皮影艺术进剧团、进学校、进社区,走进大众的视野。有条件的可以承办文化祠堂,将旧的祠堂进一步地修建,作为一个演出场地,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祠堂,又可以使民众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邀请一些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术家教授技艺,活跃人们的生活,真正让民间传统艺术回归民间,而不是写在文章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对皮影戏进行推送、传播,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实现网络化管理,形成一条良好的网络通道,这种方式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以此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皮影戏的影响力。

其次,皮影戏对于演员有着较高的要求,演员们不仅手上要操作皮影人,还要兼顾旁白,同时要有着敏锐的音乐洞察力来配合伴奏进行演出。皮影艺人除了要有过硬的功底,还需要积累大量的演出经验,因此,对皮影演员的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摈弃以前的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科班授艺,将老一辈艺术家们邀请出来,通过开展皮影知识普及活动,举行皮影艺术学术讲座,开设皮影培训班等方式来培养更多的专业皮影演员,这无疑会对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皮影戏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皮影戏表演体现的正是老百姓的生活愿望,是老百姓心中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亦是艺术源于生活的体现。槚山皮影戏经历了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已面临失传的危险,需要当地政府、传承群体、学校、青年和民间艺术爱好者共同努力,让老百姓真正喜爱的艺术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攸县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
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攸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