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和圆明园里的春熙院
2022-03-07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何瑜
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何瑜
乾嘉之际的春熙院是个什么样子呢?根据十分有限的档案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描绘一下她的轮廓。春熙院有南宫门和西宫门,南宫门面阔三间,宫门两边各有朝房一组,共十间。门内有三孔板桥一座,过桥即主殿春润堂。春熙院内,东、西有两湾小湖,中有溪水相连,湖中有岛,东边湖畔有殿阁,名为三间楼,北岸有一座点景楼。全园主要景点约有十三四处,除春润堂、三间楼、点景楼外,还有鹤来轩、融绿堂、凝芳轩、静香阁、披霞榭、月宜室、静娟斋、雅涵堂、真赏室等。乾隆四十六年,春熙院修缮一新后,从四十七年正月起,乾隆帝即开始大规模装饰这个园子,并亲自为该园题写匾额、字对、横披等,同时谕命諴亲王次子,也就是曾在淑春园生活过的弘旿,以及如意馆的画师杨大章、袁瑛等人,为春润堂、真赏室、鹤来轩、凝芳轩等殿阁挥毫作画。
春熙院位于圆明园的东北角,南面隔墙就是长春园的西洋楼,北邻清河,水源丰富,园外的河滩湿地,常引来诸多野鸭、野鸟等觅食嬉戏。园子西边顺着圆明园北墙,遥望西山,一览无遗,美不胜收。乾隆帝曾作《披霞榭》诗一首,其中有:溪榭正向西,斜阳蒸霞起。日夕山气佳,而更润以水。澄淡映紫碧,波谷含云绮。倚栏揽其全,生面别开此。融绿堂是乾隆帝每次游览春熙院必到的地方,吟咏其诗也多,如有一首《融绿堂口号》:树方舒叶水生波,染翠浮青景色和。春气一融无不被,发宣任彼绿婆娑。一幅绿意浓浓、春色盎然的画卷,顿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春熙院的月色,常在傍晚时分来此抒怀,如在筑于溪水上的静香阁中,他曾吟诵“层楼构溪上,称朴不称昂。俯景足幽趣,与名曰静香。月来松际影,风度卉边芳。古佛一龛寂,天花不落床”。寥寥数笔,就点出了月色下充满佛教气息的静香阁:古朴、典雅、寂静、幽香。园内还有乾隆帝读书写字的静娟斋、雅涵堂等处。他在《雅涵堂有会》一诗中曾留下这样的句子,“山水带乎外,图书贮乎里。相暎胥一雅,而堂涵于此。堂涵弗自言,在人识其美。雅者文之宗,文者道之旨。优游得真诠,玩愒失正理”。从诗里我们不难看到,即使在畅游山水中,乾隆帝也不忘总结人生与告诫后人:如果不学无术,一味地纵情玩乐,那可就“玩愒失正理”,自己断前程了。
乾隆帝为什么要给这个园子取名“春熙院”,并亲自为它书写园额呢?这可从乾隆游春熙院时所咏的《题春熙院》的两首诗中找到答案。其一为“万物到春熙,何当院擅奇。由来一以贯,讵是此为私。自舞花如笑,能言鸟亦怡。登台吾夙愿,可尽被民斯”。其二是“万物到春来,无不具熙意。此院独擅名,享帚因名字。然吾此偶临,弗喜以愁对。向隅古有言,况向隅奚啻。湖北及安徽,淮扬遭旱匮。清口倒灌黄,以致淤去岁。虽亟力赈蠲,讵普蒙实惠。吾民岂尽熙,顾名廑弗置”。我们知道,熙在古代同“禧”,即幸福、吉祥,也有光明、兴盛的意思。细品其诗,不难想象,乾隆帝是在仿效其祖康熙帝题名畅春园的故事。
康熙帝在《畅春园记》中言:“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尝闻君德,莫大于仁。体元出治,于时为春。愿言物阜,还使俗醇。”意思是作为君主,一定要行仁政,以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物阜民丰,有四时如春之感。所以,乾隆帝用“春熙”二字,命名该园,也是希望自己所施的“仁政”,“可尽被民斯”,能给更多的百姓带来幸福与吉祥;“自舞花如笑,能言鸟亦怡”,亦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而这一切又都是“由来一以贯,讵是此为私”,乾隆在此向天下人解释,他所追求的“春熙”,并不是为了他自己。
然而,乾隆五十一年的春天,76 岁的乾隆帝再游春熙院时,却“弗喜以愁对”,他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近年以来,湖北江夏、安徽亳州等地,先雨后旱,灾民失所;淮扬徐海各处也连逢旱灾,饥民遍地;而黄河于河南睢县决堤,不仅下游商丘、宁陵等县被淹,而且黄水倒灌清口,以致淤沙堆积,漕船搁浅,直到上一年还尚未清除完毕。为此,乾隆帝“昕夕悬注”,寝食难安。尽管他不断地“亟力赈蠲”,但千千万万个受灾的老百姓,岂能够“普蒙实惠”,尽享安宁?在这里,已近耄耋之年的乾隆帝流露出了他内心的愧疚与无奈,而康乾盛世的灿烂光环,也从此逐渐褪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