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空间圈方位在建筑空间上的表现
——以前后方位为例

2022-03-07张毓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人空间方位比值

文/张毓城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邵 明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当人与人处于同一空间中并有所联系时,他们之间总会保留有一定距离,例如,人们总是坐在一条长椅的两侧,没有人愿意在有其他空余位置的情况下选择靠近他人的座位。这时人的周围总是会包围着一个满足基础心理需求的气泡,这个气泡就是人们心理上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被称为“个人空间圈”。在个人空间圈理论中,不同方位上人的空间需求大小也有所不同,而在建筑空间中不同方位上的空间范围也不尽相同,在这一特点上二者有所关联。本文尝试做一个跨学科的解读,以前后方位为例,将个人空间圈在方位上的特点与建筑空间相结合,对建筑空间前后方位特点做一个解读。

1 个人空间圈方位分析

个人空间圈,最早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其概念最先由卡茨①提出。1956 年索默②对个人空间做出定义:“每个人周围存在着的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1]1959 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以个人空间圈为基础的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指出随着人与他人的亲密度发生变化,其个人空间距离也会发生改变[2]。有多个因素会影响个人空间圈的空间需求的大小,如性别、方位、个性等[3]。其中方位特点较为明显。

实验证明了个人空间圈的空间大小需求随方位的改变而改变。人对正前方的空间需求比对后方所需的空间范围大[4](图1)。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前方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压迫感,而对后方却要微弱些,由于上述的因素,导致我们对前方所需的空间较大。研究显示,个人对空间需求的大小,前侧需求远大于其他方位的需求[5]。个人对于前侧的物体与人更容易产生抗拒,因为前侧的接近一般会伴随着视觉的接触,而视觉的接触正是传递危险信息的主要方式,使得本能的防御机制开启,增大了前侧的个人空间圈范围。

图1 男性与女性的个人空间圈图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2 个人空间圈方位与建筑空间方位的关联性分析

建筑中也存在空间的前后方位,且前向空间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于后侧空间(图2)。基于人的本能认知的个人空间圈前后方位上的大小差异,也必然会造成建筑空间前后方位上的大小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个人空间圈方位中的前后是以人为主体进行判断,而建筑也是为人所服务,其方位定义同样来自于人的主观判断,个人与建筑的前后方位都是依据人们经验的共识,所以个人空间的前后方位也总是与人所使用的建筑的前后方位一致。例如,大多数人对于建筑前向的判断都是基于入口的方向,人通过入口进入建筑的行为被视为由前到后的过程。前后的定义由人自身的行为过程所决定,这是人依据生活经验得到的共识,也是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默许的准则。由于人将自身的前后方位投射到建筑的前后方位中,在建设和居住的过程中必然会依照自身的前后空间大小需求来改造建筑空间,使其符合自身的基础的心理需求。

图2 建筑前后空间基础模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造成人对前后空间大小需求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基础性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来源于人类达到生存目的的安全性需求。在个人空间圈相关实验中,被试者总会表现得十分不自然,有后退的趋势,这些都是明确的防御性动作[6]。这种本能性的追求安全的反应,也就是安全性需求,主要表现在防御性需求与控制性需求上。

2.1 防御性需求

人的前与后的定义主要依靠感官系统,其核心为视觉信息的获取。由于人的眼睛位于面部,所以面部的朝向就是前向;同时,由于人的身体背部相对缺乏主要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我们无法对背部的感觉足够敏感,当他人或他物从背部接近时,我们往往不能获取与前向一样多的信息。以此需求判断,后方是更需严苛防御的方位,更狭窄、更密集的布置是安全的保证;而前方由于视觉的通达性,需要更宽敞的空间以保证可见性,以随时观察可能出现的危险。

2.2 控制性需求

控制性需求,更多是对前方的布置产生影响。作为空间中核心的主人,更多时间需要审视其他成员的行为,以保证对于他们的了解,以达成控制的目的。其核心途径也是视觉的通达性,若前方视野窄小,无法随时地观察到前方的事物,缺少信息的获取,无疑减少了其对其他成员的把握。文艺复兴时期的军营平面布置(图3),领导者多位于北侧,也就是靠后的地方,前方为空地或演练场地,与中国早期都城布局相类似,核心目标就在于其视觉通达形成的控制性。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氏族平面聚落,总体为圆形,中央为方形房屋,为首领居住之所,其他氏族成员居住的房屋在周边环绕,只在中心房屋正门所在方位留出空余用作交通道路,保证了首领前向的视觉通达性。

图3 帕拉第奥绘制的军营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8]自绘)

3 数据统计与结果

为了证明建筑前向空间范围大于后侧空间这个现象的普遍性,笔者搜集并测量了国内外约2000栋建筑的前后距离数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本文对于建筑的分类依据为建筑是否具有明确权力与商业属性,第一类为并不具备商业属性,而是作为权力象征的市政建筑;第二类为没有明显的权力与商业属性的贵族私人宅邸,主体为庄园建筑,这类建筑的主体目标是保证居住者在行为上的便利与心理层面的舒适性;最后为商业属性最明确的住宅楼,本文以国内从北向南四个城市的商业住宅楼为测量对象。

本文整理所得数据,得到不同种类建筑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以及其比值的平均值,其中各类建筑前向与后向距离两组数据p 值均小于0.01,数据存在相关性。搜集整理的建筑前后数据如下:

第一类市政建筑中,分为体育馆、博物馆、法院、政府、图书馆,市政建筑前向后向距离相差较大,前向距离从38m 到83m 不等,后向距离从21m 到41m 不等,博物馆前后距离最大,法院最小。市政建筑总前后距离比值从2.2到2.5,前向大于后向比例范围在77%到83%。市政建筑平均前向距离为60m,后向为32m,前后比值为2.3,前向大于后向比例为84%。

第二类贵族庄园建筑中,前向距离平均值为105m,后向为75m,前后距离比值为2.8,前向大于后向比例范围为84%。

第三类国内商业住宅,从北向南分别为沈阳、济南、西安、广州,住宅前向距离范围由15m 到20m,后向距离从4m 到6m,前后比值范围在3.0 到3.4,前向大于后向比例为93%到97%。住宅总体前向平均值为17m,后向为5.5m,前后距离比值为3.3,前向大于后向比例为95%。

经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同类建筑前后距离比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市政建筑比值平均值在2.2 与2.5 之间,庄园建筑在2.8 左右,住宅在3.1 与3.4 之间。这也导致建筑的前向距离与场地的面积大小呈正相关。

(2)从前后距离的比值大小来看,住宅的比值最大,其次为庄园建筑,最后为各地的市政建筑。

(3)从建筑前向距离大于后侧距离的比例来看,住宅建筑比例最高,在95%以上;其次是庄园建筑,比例约为85%;市政建筑比例最小,除了体育馆达到了83%,其他市政建筑都在80%左右。

4 分析与讨论

根据结果(1)与结果(2)可知,建筑前后距离的比值与设计时的条件限制相关。在固定大小的场地内,由于人总是对于前向距离有明确的要求,而相对忽视后侧距离的大小,场地越小,为保证足够的前向距离,后侧距离必然会缩小。也就是说,在场地越是充分的情况下,后侧距离越有扩大的可能性,而前向距离总会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导致前后距离的比值减小。

住宅建筑由于其明确的商业性质,并且普遍在有限的场地下规划,在保证前向距离符合日照标准的前提下,为确保其商业价值,必然会缩小其后侧的距离。而私人独立宅邸和市政建筑的商业性质并不明显,场地面积相对充裕,在前向距离足够时,可以适当增加建筑后侧距离,核心在于满足心理上的空间需求。市政建筑不是个人的宅邸,在规划时主要需求为表现其权力属性,越大的场地面积导致建筑前后的距离差距减小,位置更靠近场地中心。以此而言,权力属性越明显,前后向距离比值越小。

对于结果(3),商业住宅为保证经济效益会减小建筑后侧距离,所以比起非商业属性的庄园建筑与市政建筑,前后比例小于1 的可能性更低。同时数据显示,建筑前向距离大于后侧距离的比例与其前后向距离比例正相关,在同等条件下,前后距离比值越低,其比值小于1 的可能性越高。

结语

本文通过由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人空间圈理论带来的启发,对于建筑空间中的前后方位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其前向空间的范围都大于后侧空间的范围,与个人空间圈的方位特点一致,其原因在于建筑与人的方位都是由人本身决定,所以人会依照个人空间的方位习惯建设与改造建筑空间。本文也分析了个人空间需求前大后小的原因,这是由人本能的防御性与控制性的基础安全需求决定的。最后,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发现不同类型建筑的前后距离比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数值由商业住宅、贵族庄园到市政建筑逐渐减小,这是由商业属性与权力属性对于地块面积的影响决定的。

这种个人空间方位与建筑空间方位的关联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个人空间方位与建筑空间方位前后距离的比值并不一致。在个人空间圈理论中对于个人空间的尺寸有明确说明,其中前向距离为1.5m,后侧距离为1.1m,前后距离的比值约为1.36,远小于数据整理所得的建筑的2.2 到3.4的比值,这其中的矛盾仍需要进一步分析。

注释:

①戴维·卡茨:(David Katz,1884.10.01—1953.02.02),德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黑森州卡塞尔。是知觉研究的先驱。他对触觉、味觉、本体感受,特别是颜色知觉的理解作出过许多独创性的贡献。

②罗伯特·索默:(Robert Sommer,1929.4.26—2021.2.27),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环境心理学家,曾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担任心理学名誉教授。索默写了14本书和600多篇文章,最出名的是他的《个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1969)一书,探讨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个人空间方位比值
认方位
让每一口空气都变得清甜无比
随身携带的避风港:个人空间
请远离我的个人空间!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基于高职学生个人空间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