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联动”教学研究
2022-03-07刘雷黄平
刘 雷 黄 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目前,全国本科高等院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思想道德与法治”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原理”为理论指导,“概论”是现实理论的指导,“纲要”是知识体系的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是行为规范的基础,四门思政课形成了一个涵盖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道德与法律等知识于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四门课程各具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各有侧重。在实际教学中,四门思政课单独分开教学,交集较少,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四门课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们承担了思政教育体系的不同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推动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会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又融合的强大合力,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共轭效应,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要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发展的能动性,培养具有现代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四课联动”教学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政治品德,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吸收知识,陶冶思想情操,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促进自身和谐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结构理论
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把事物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系统之中。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以结构分析方法来分析物质世界,认为物质结构是有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系统结构理论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启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思政课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考察各个要素以何种方式联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整体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四课联动”教学系统,科学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结构,将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进而推动思政课教学取得效果;事物具有结构,要从结构的视角来研究“四课联动”教学系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精确化程度;事物结构是有层次的,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行科学分层,构建合理的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模式。
二、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
“四课”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种同生共构的关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视点,也是高校思政课‘四课’教学联动的根本点。”[1]113“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之间要确保整体性”[2]64,整体强调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是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各个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和性质。要使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发挥系统整体效应,必须整体协调,就是把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局部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统一体,通过调整结构,协调运转,充分发挥四门课程的作用,协调组织好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的力量,使之发挥同向合力作用,形成整体的巨大力量;整体统筹兼顾,着眼大局,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协同性
协同性是指思政课教学各要素之间各司其职,互有分工,并相互配合,共同形成思政课教学的合力。把四门课程看成一个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渗透、互补、重组整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发挥四门课程教育的协同功能,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渗透融合。思政课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思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的结果。在相互渗透中四门课程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二,互促互补。通过“四课联动”,四门课程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实现共同育人目标。第三,重组配合。四门课程之间通过重组配合,实现共同育人、全面育人目标。
(三)实践性
“四课联动”教学系统结构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由于不同的联系而产生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又产生不同的功能,正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彼此互动,构成了“四课联动”教学系统的运动,使之成为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四课联动”教学并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思辨行为,而是源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产物。实践性要求必须立足思政课现实,不断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必须注重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实际效用、价值。对“四课联动”教学的落实不能空喊口号,必须真抓实干,始终坚持和突出实践性的原则。
三、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整体推进,构建“四课联动”教学发展新格局
其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重要性。“四课联动”教学既是思政课教学科学化的内在需要,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四课联动”,实现“四课”整合、配合和融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共轭效应,(见图1)才能使大学生思政课系统结构得到优化、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获得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效益,帮助大学生系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图1 思政课“四课联动”的共轭效应
其二,准确把握“四课联动”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四课联动”教学的目标与各门思政课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为思政课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目标保障。“四课联动”教学的目标旨在突破四门课程之间的专业边界,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使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四课联动”教学的任务是“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育人功能”[3]107,让大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理论知识进课堂、进头脑。要厘清“四课联动”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深刻认识“四课联动”发展的新形势、新思想、新要求,找准落脚点与着力点,把握全局,推动形成“四课联动”教学新格局。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四课联动”教学上水平
其一,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四课联动”教学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可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一是集约式教学育人模式。其精要所在就是通过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教学要素的科学组合,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作为支撑思政课的支柱,将教材作为教师教授思政课的重要依据,将关照现实作为思政课的目标,推行“经典·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如从四门课程知识的纵横联系出发,联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评估、考试方法等推行“立体化”教学模式。二是专题式教学模式,角色体验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双主动”教学模式。三是特色式教学模式。如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四门课程关于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发系列“红色经典教育微型选修课程”(简称“红微课”),推行红微课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红微课教学当中接受教育。
其二,重视实践作用,推进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能够以生动鲜活的事实、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贴近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动’起来”[4]117,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推进“四课联动”教学要注重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将四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统筹安排、整合优化,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做好内容设计,促使教育教学的过程转化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形成思政课在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大课堂教育相辅相成的格局。
其三,转变教学理念,创新网络教学。“四课联动”教学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的制高点,建构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体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学能力、服务学生、强化网络育人等方面,不断创新网络教学的途径和手段,实现教学现代化过程中推动“四课联动”教学。一是建立主题教育网站。优化栏目设置,线上线下联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合力。二是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及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用好新媒体。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实现四门课程相结合,构建教师与学生、网络与课堂之间的互动体系。把网络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实施全程互动、全员互动。
(三)坚持规范管理,健全“四课联动”体制机制
其一,健全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健全直接影响着“四课联动”教学的发展。高校要将思政课纳入统一管理,完善思政课建设管理体制,确保“四课联动”教学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落实。首先,应加强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标准化是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重要保障;其次,应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标准化是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重要任务,应着力抓好教学制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标准化建设,最后,应加强队伍管理,队伍管理标准化是高校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的关键。
其二,完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实现“四课联动”教学按程序、有规则高效运转的保障。高校要把健全完善“四课联动”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四课联动”教学离不开领导机制、教学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实现协同联动。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制定总体规划,对“四课联动”教学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思政课教师要落实“四课联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四门课程。同时要联动诸如党团组织、学生组织、行政领导、政工人员和专业课教师,使各种教育资源能够各司其职。此外,还要完善“四课联动”教学经费、评价等保障机制。要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专题图书等资源,不断健全保障机制,从经费上保障“四课联动”规范化发展。规范严格考核评价机制,严把教师教学关。紧密结合思政课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对象,将备课制度、听课制度与教学内容、教学监控制度相结合,健全优化评价机制,实现对教学的激励引导。
(四)坚持质量意识,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
落实“四课联动”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联动教学过程各要素、联动教学资源、联动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联动教学与科研,不断推进“四课联动”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一,联动教学过程各要素。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教师要设计各要素并做好它们之间的协调联动。首先,教师要根据联动目标和任务分解出子目标和子任务,选择教学内容,使目标具体化。然后再根据目标、学生特点、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信息再次调整教学。对于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熟练把握。整个联动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流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需要教师的优化协调。
其二,联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是教学材料的来源。思政课教师要能够开发、利用、联动多方教学资源。(见表1)
表1 可联动的教学资源
四门课程之间可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如“纲要”课有浩瀚的历史史实和素材,理论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丰富的现实案例,是进行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提升的题材,可以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而这一结合过程既能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也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为确保资源共享的利益最大化,建设合理的资源库很关键。四门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需集思广益,共同开发和建设一个教学资源库,方便每位教师使用,为教学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这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可开放给学生课余使用,拓展教学空间。
其三,联动主体间的交往实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实践。教学就是师生、生生、师师主体间以教学资料为中介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过程以交往的方式存在。推进“四课联动”教学要注重推动师师间的交往实践,注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的教学团队,积极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四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学术研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等途径加强沟通交流[5],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与配合,如可对“纲要”与“概论”两门关联性极强且教学内容接近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组织与实质性融合。
其四,联动教学与科研。教师要有意识地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师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理解来开展课程教学,准确把握四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知识结构局限在单一课程上。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点到面使知识系统化,使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会对科研的发展起到奠基和推动作用。在科研中获取的关于学科前沿的信息、新的思维方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选择可以及时补充到教学的过程中,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构建“四课联动”教学发展新格局;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四课联动”教学上水平;坚持规范管理,健全“四课联动”体制机制;坚持质量意识,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接受到思政课的教育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