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院校培养国际象棋复合型人才的成效研究
2022-03-07朱家琪
朱家琪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国际象棋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智力运动,它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竞技属性,同时也兼备提高逻辑思维及非线性思维能力、开发前瞻性思维模式、磨练意志品质等启智方面的优点,拥有“人类智慧试金石”的美誉。1924年,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FIDE)在法国巴黎建立。目前拥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90个会员国。和奥运会一样,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定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世界冠军对抗赛等高级别赛事。前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象棋运动方面的综合实力,而后者则能够突显“世界智力运动第一人”的个体最高竞技水平。
197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并于1978年组队参加了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国际象棋虽然进入中国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国际象棋运动员能够取得让世界瞩目的成绩并非偶然。除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外,一些卓有成效的科学训练方法值得总结与探讨。这其中“体教结合”就是帮助中国棋手迈入国际象棋发展快车道的一种科学培养模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体育界就率先提出“体教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体育系统遇到的难题,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教育部门执行“体教结合”是为了解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体教结合”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长远要求。国际象棋运动的传统强国俄罗斯在培养国际象棋专业人才的模式上曾做过类似的尝试。
1、国际象棋传统强国俄罗斯的国际象棋教育模式
俄罗斯是国际象棋大国,国际象棋在俄罗斯受重视程度非常高。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俄罗斯人表示会下国际象棋(54%)。国际象棋对于青少年具有启智和综合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共识。莫斯科棋协主席帕里哈特表示,2014年以前,莫斯科棋协就大力推进国际象棋进学校,“国际经验证明,国际象棋在孩子成长阶段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我认为国际象棋进学校将有利于提高俄罗斯年轻一代的智力健康”。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奥莉加·瓦西里耶娃近日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未来国际象棋将成为全俄罗斯1-4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以加强俄罗斯国际象棋教育。2017年莫斯科已经有250所学校开设国际象棋课,这是全莫斯科学校的1/3。2018年国际象棋进学校方案已经在莫斯科326所学校得到了实施,近400所小学已经开展国际象棋课程。相较于俄罗斯在国际象棋与基础教育结合方面的普及程度,国际象棋在与高等教育结合方面明显发力不足。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教育学博士——И·В·米哈依罗娃,О·Н·斯契潘诺娃的研究指出,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以及教练员高等学校开展国际象棋专项教学。60年来,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和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的国际象棋专项招生极为有限 (每年10名学生),总共只培养了700多名教练和教师。目前,国际象棋教研室被关闭,停止招生。米哈依罗娃认为,这成为俄罗斯在高水平国际象棋比赛中丧失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为了延续国际象棋在普及率及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她提出应在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恢复设立国际象棋教研室,在教练员高等学校恢复设立国际象棋分部等措施。总体来看,俄罗斯国际象棋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呈现头重脚轻的倒三角结构。国际象棋在俄罗斯全民普及程度高,半数以上国民会下棋。重视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为了提升年轻一代的智力健康,大力普及国际象棋进课堂。相比之下在国际象棋与高等教育结合方面尚有不足。开展国际象棋运动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培养出的国际象棋高级人才不足以支撑俄罗斯未来在国际象棋发展上的领先地位。
2、中国国际象棋教育模式
我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培养和高等院校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当时奥运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际象棋和其它竞技类体育项目一样,在各省、市体育局系统拥有专业运动队建制。专业棋手为了集中精力在各种国内外专业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往往采用休学或“半脱产”的方式,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国际象棋日常训练。因此,很多适龄棋手无法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些少年棋手为了早出成绩,甚至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就申请休学。10-15岁被认为是青少年智力发育的黄金年龄,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逐渐成熟。青少年在与人对弈的时候,从原先主要依赖大量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着法,逐渐转变为计算与经验并重,开始学习并运用大量开、中、残局战术定式,懂得利用前人的经验下棋。这个年龄段被认为是棋手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利用这段黄金年龄休学练棋,争取在大赛中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国际象棋专业运动员较为认可的一种训练模式。以当时的天津国际象棋队为例。1989年,在体育局下属的天津国际象棋队除了本市在编棋手以为,还承担了国家少年队的集训任务。汇集了包括章钟、李若凡在内的一线棋手,是国内一支劲旅。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棋手在一起接受“脱产”训练、集中管理。半军事化管理带来了有规律的作息,青少年棋手得到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能够带来棋艺水平的稳步提高。但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只偏重体育技能发展,忽视文化教育,缺乏和同龄人相比本应具备的德育、美育素养,会造人才发展的严重偏向,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体系培训下的棋手,当其运动生涯结束后如何再就业,如何融入社会,都将成为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考虑到专业运动员这个群体的总量,这也将变成一代体育人的社会问题。
时任天津国际象棋队教练的朱福善显然先他人一步意识到了这种隐患。1989年初开始尝试进行国际象棋运动队与大专院校的横向合作。为现役运动员创造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条件。最早与天津国际象棋队进行合作的是天津外国语学院 (现天津外国语大学)。考虑到当时国际象棋专业书籍多为俄文原版,专业棋手在掌握外文方面存在现实需求,结合外国语学院的师资优势,经多方努力和共同商讨,包括当时天津队主力在内的一线棋手悉数进入天津外国语学院攻读俄语专业。这是天津国际象棋队在“体教结合”实践工作中进行的最初尝试。此举使专业棋手有机会弥补文化教育的缺失。本着人才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理念,为棋手解决后顾之忧,走出了极具探索意义的“一步棋”。2001年初,在积累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天津国际象棋队正式与南开大学展开合作并建立国内首支国际象棋高水平运动队。2000年前后是国际象棋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的大发展时期。在教育部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一批知名大学陆续以高水平运动队或社团形式普及国际象棋,建立校队或成立棋类社团。清华大学紫光国际象棋协会创立于1994年。2000年,北大团委正式组建北大国际象棋队。2003年,北大团委邀请中国国象队总教练叶江川担任北大国际象棋队顾问。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国际象棋与高等教育的“体教结合”带动了国内国际象棋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中国棋手在这个时期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屡获殊荣。
2000年后,在“体教结合”、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等相关政策支持下,国际象棋与高等院校的横向联合进一步加强。国内一批知名大学为了吸引高水平国际象棋人才纷纷调整相应的招生及就学政策。以当时南开大学为例。考虑到国际象棋专业人大多曾有休学或“脱产”训练的经历,文化学习基础较差。为了降低入学门槛,为达到一定水平的棋手(国家一级运动员)设置了二本线60%的优惠录取政策。运动水平特别突出者(国家健将)则能享受单独考试的录取政策。
表1 2000年前后中国获得世界大赛冠军情况
在当时国内一线大学能够为棋手提供单独考试的录取政策,可见支持力度之大。在这种政策引领下,包括王玥、赵骏、温阳、谷笑冰等一批国内好手陆续进入南开大学学习。为了使棋手能够兼顾学业与运动成绩,天津市国际象棋队与南开大学共同制定了针对棋手的学则。例如,为了使学员能够获得集中训练及比赛时间,将学员统一编入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就读。为了减轻学员学习负担,适当减免体育类,公选类课程。为鼓励学员提高棋艺水平,将运动成绩与学分挂钩,获得全国前八名可以在考试成绩上得到额外加分等。2001年至2010年间,南开大学国际象棋队人材辈出,成绩斐然,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际象棋运动方面颇具代表性。2001年,南开大学荣获全国大学生国际象棋冠军赛团体冠军及男子个人冠亚军、女子个人亚军的好成绩。同年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环球大学生国际象棋挑战赛,荣获团体冠军及两个个人台次冠军。2002年,南开大学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第七届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包揽男、女个人冠军和团体冠军,实现了中国大学生在国际象棋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好评。2005年,在全国大学生国际象棋比赛中,除王玥获得男子个人冠军外,南开大学还获得了团体冠军和女子个人亚军的好成绩。2006年,在6人组成的国家男子奥林匹克代表队中,就有三人来自南开大学。在世界第37届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上,王玥以8胜4和的不败战绩荣获个人台次金牌,这是我国男子在世界奥林匹克赛场上获得的首枚金牌。2009年南开大学再次蝉联全国大学生赛专业、业余两个团体冠军。2010年南开大学在瑞士苏黎世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中再次夺得男子冠军。2011年南开大学蝉联世界大学生赛冠军和全国智力运动会团体冠军。2012年南开大学获得亚洲团体赛冠军。2014年,南开学子王玥坐镇一台和中国男队首夺世界奥林匹克团体冠军,打破了欧美选手87年的垄断。2015年南开国际象棋队再次蝉联全国智力运动会大学生团体冠军。2017年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专业及业余组两个个人第三名。2019年11月,疫情来临前夕,在南开百年校庆之际,南开国象队在包括哈弗、牛津、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参与的大赛中获得团体冠军。
3、专业体育与高等教的结合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成效
专业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除了带动运动成绩的显著提升,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存在积极意义。专业棋手在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由于之前的文化学习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甚至在有些知识门类出现空白和断层。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学习成绩较同龄人并不占优势。但由于国际象棋运动具有被世所公认的启智功能,其从业者往往早慧。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国际象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学校。它能够养成严守秩序的思维、培养注意力、发展记忆力。”国外在国际象棋进课堂的很多教学实践中发现,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或者在学前阶段参加国际象棋训练并坚持一段时间的,与同龄者相比在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方面更为出色。体现在需要更多自主学习的大学阶段就是“学习引擎”强劲,接受新知识更快,记忆力更好。加之专业棋手群体大多在体工队曾有集中训练的经历,培养出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这些良好素养会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拉近甚至赶超同龄人的学习进度。在南开大学国际象棋队的历届毕业生中,除继续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的棋手,也不乏文化学习成绩优秀者选择出国留学或在校继续深造。在毕业择业方面呈现以国际象棋行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态势。
职业体育有一个规律——并非所有运动员都能达到所从事项目的职业巅峰,获得与之付出的辛勤努力成正比的成绩。国际象棋棋手也不例外,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在运动成绩上超越他人的天赋。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先天与后天因素都有,并非与生俱来。由于国际象棋运动本身就是运筹帷幄、战略规划,形势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艺术。其从业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积累量的不断增加,对社会及自身的认识不断加深。会逐步根据兴趣与能力做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未来成为职业棋手不见得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以15岁就进入南开大学国际象棋队的张昊苏为例。张昊苏1994年出生,10岁获得青少年国际象棋全国冠军,15岁因运动成绩优秀被南开大学国际象棋高水平队录取,进入南开大学文院学习。在大学期间逐渐萌发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得到教练和老师的支持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师从南开大学著名博士生导师陈洪教授,19岁保送攻读本校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岁出版两本著作,并力压众多博士生,成为南开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的硕士生得主。2014年,每周坚持高强度国际象棋训练的张昊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运动健将”和“国际象棋大师”等级称号。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张昊苏获评“大学生年度人物”。目前他毕业后留校,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任教。
南开大学的例子是这个时期中国国际象棋与高等教育践行“体教结合”政策的一个缩影。从中不难看出,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对棋手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接受高等教育对棋手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解决运动生涯结束后的再就业问题,使棋手能够甩掉心理包袱,心无旁骛地投入日常训练;
(2)使棋手能够完善人格建设,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习其它门类知识的同时开拓眼界、触类旁通,所谓棋的知识却在棋盘以外;
(3)使人才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建立符合自身优势的职业规划。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2017年教育下发了关于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调整的通知。鼓励高校向足球等国家重点项目发展,停止招收包括棋牌、赛艇、攀岩、柔道等项目。这对国内开展国际象棋“体教结合”的数所高校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响应政策,从2017年开始各大专院校纷纷停止国际象棋运动员招生工作。南开大学从2019年开始停止招收国际象棋体育特长生。到目前为止,队内从黄金时期的18人缩减到仅剩3名队员。国内其它招收国际象棋特长生的院校情况也大同小异。国际象棋高水平运动队被取消或降级为社团组织勉强维持。到2021年初为止,国内只剩下上海财经大学一家招收国际象棋体育特长生。这种情况对于在“体教结合”政策下本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国际象棋运动是不利的。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新时期提出的体教融合是把“体教结合”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在竞技智力运动的发展上正在试图全面赶超传统强国。能否维持国际象棋专业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畅通,能否确保“体教结合”的成果向体教融合过度从而得到深化发展,是否应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多元化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