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1 例

2022-03-07李颖颖邵娜丁天娇冯洁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浅层右眼上皮

李颖颖,邵娜,丁天娇,冯洁*

(1.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11)

患者,女,55 岁,因“双眼夜盲、视力逐渐下降20余年,右眼视物变形3个月”就诊。既往无眼部就诊史,否认家族史,视力:右眼0.06,左眼0.04,矫正后双眼视力均不能提高。眼科检查:双眼角膜透明,前房轴中,晶状体前囊可见异常物质。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眼底:视盘界清色可,后极部可见大量黄白色结晶样物质,主要分布在黄斑和视盘周围。左眼黄斑区萎缩严重,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结构不清。未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视网膜动脉管径变细,视网膜血管走行大致正常。双眼超广角眼底照相示:后极部黄白色结晶样物质沉积,可以透见脉络膜血管。双眼自发荧光示:后极部多灶性斑片状低荧光,提示大量色素上皮萎缩(见图1)。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黄斑中心凹结构不明显,多处色素上皮突起,光感受器和脉络膜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复合体连续性中断,未见外层视网膜管腔(ORTs)。右眼色素上皮突起程度较左眼明显。右眼黄斑中心凹偏颞侧可见色素上皮断裂,此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长之处(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示:右眼初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术后2周以及抗VEGF术后2个月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未见明显CNV;初诊时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偏颞侧可见CNV,色素上皮断裂处可见异常血流信号;术后2周随访,CNV消退;术后2个月随访未见CNV生长(见图3)。左眼初诊、抗VEGF术后2周以及抗VEGF术后2个月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未见明显CNV;初诊时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偏鼻侧可见CNV,色素上皮层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见图4)。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双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双眼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双眼夜盲。右眼行抗VEGF治疗。患者左眼未出现视物变形,暂时未给予特殊处理。

(a)为右眼,(b)为左眼。超广角眼底照相示:双眼后极部黄白色结晶样物质沉积,可以透见脉络膜血管。自发荧光示:双眼多灶性斑片状低荧光,提示大量色素上皮萎缩

(a)为右眼,(b)为左眼。双眼黄斑中心凹结构不明显,多处色素上皮突起(绿箭头),光感受器和脉络膜破坏,RPE/Bruch膜复合体连续性中断,未见ORTs。右眼色素上皮突起程度较左眼明显。右眼黄斑中心凹偏颞侧可见色素上皮断裂(黄箭头),此为CNV生长之处

(a)为初诊浅层视网膜血管;(b)为抗VEGF术后2周浅层视网膜血管;(c)为抗VEGF术后2个月浅层视网膜血管,右眼初诊、抗VEGF术后2周以及抗VEGF术后2个月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未见明显CNV;(d)为初诊深层视网膜血管;(e)为抗VEGF术后2周深层视网膜血管;(f)为抗VEGF术后2个月深层视网膜血管。初诊时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偏颞侧可见CNV(绿箭头),色素上皮断裂处可见异常血流信号(蓝箭头)。术后2周随访CNV消退。术后2个月随访未见CNV生长

(a)为初诊浅层视网膜血管;(b)为抗VEGF术后2周浅层视网膜血管;(c)为抗VEGF术后2个月浅层视网膜血管,左眼初诊、抗VEGF术后2周以及抗VEGF术后2个月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未见明显CNV;(d)为初诊深层视网膜血管;(e)为抗VEGF术后2周深层视网膜血管;(f)为抗VEGF术后2个月深层视网膜血管。初诊时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偏鼻侧可见CNV(绿箭头),色素上皮层未见异常血流信号,且两次随访CNV及血流信号未见异常改变,未给予特殊处理,嘱患者定期随访

患者术后2周随访,视力:右眼0.1,左眼0.04,自述右眼视物变形较前改善。OCTA示:CNV消退。术后2个月随访,视力:右眼0.1,左眼0.04,未发现CNV。嘱患者定期随访,出现任何不适及时来院就诊。

讨 论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性疾病[1],包括Stargardt病、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以及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等。BCD是一种特殊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2],唯一的致病基因是CYP4V2[3]。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4q35上,由1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525个氨基酸,属于CYP450家族[1],编码的蛋白质在许多组织中广泛表达,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淋巴细胞和胰腺等,负责脂肪酸代谢过程中底物的氧化[4]。因此该基因在脂肪酸和皮质类固醇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CYP4V2基因突变包括纯合子突变、复合杂合突变和单一杂合突变。突变形式有c.802-8_810del17bpinsGC,c.802-8_810del17bpinsGT,c.992A>C(p.H331P),c.1091-2A>G,c.65T>A(p.L22H),c.802-8_810del17bpinsGT等[5]。CYP4V2基因突变后,脂质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BCD的发展,因此有研究认为BCD是一种由脂质代谢改变引起的失明性遗传性疾病[6]。BCD的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夜盲、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等[7-8],眼底特征为视网膜后极部黄白色结晶样沉积物,伴随着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进行性萎缩,后期结晶样物质会逐渐消退。一些病例角膜缘会出现黄白色结晶样物质沉积[2,9-10]。辅助检查可以帮助诊断BCD,超广角眼底照相可以显示黄白色结晶样物质的位置;自发荧光可以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萎缩;OCT可以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层进行分段检查;OCTA可以对视网膜血管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血流评估并发现CNV。ORTs位于视网膜外核层,在OCT切面上显示为卵圆形或圆形的低反射空间,边界为高反射[3]。研究[2]发现近红外成像可以鉴别BCD的黄白色结晶样物质和其他疾病的沉积物。在本病例中,患者双眼夜盲20余年,视力逐渐下降且出现右眼视物变形,结合各项辅助检查,诊断为双眼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黄斑区CNV。患者右眼CNV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引起视物变形,给予一次抗VEGF治疗,随访期间CNV消退。患者左眼虽然也存在CNV,但患者未出现视物变形且CNV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未给予特殊治疗,嘱患者定期随访。BCD并发CNV的机制尚不明确。一方面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诱发CNV生成,另一方面CNV可出现在干扰RPE和Bruch膜的病理过程中。该患者CNV的形成机制可能与这两方面有关。

BCD为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阶段研究的基因治疗可能为BCD患者带来福音。当该病合并CNV时行抗VEGF治疗,可以起到一定效果。

猜你喜欢

浅层右眼上皮
晋西黄土区极端降雨后浅层滑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肾脏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掩其右眼
左右眼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
近30年陈巴尔虎旗地区40厘米浅层地温场变化特征
一起跳
左眼右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