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雅达:构筑教师发展新样态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博雅”好教师团队建设思考与实践

2022-03-07

江苏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博雅课程学校

周 娅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是叶澜先生关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的概述。的确,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以下简称“民主路小学”)得以持续发展,就得益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实验小学,民主路小学先后走出过徐州市第一位特级教师孙秀英,涌现出一批如徐善俊、孙世龙等享誉教坛的优秀教师,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教学骨干,这些为“四有”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于跬步,成于细流。数年来,民主路小学始终秉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力”的理念,长久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的引领下,学校以“博观雅达,修志立德”为培养目标,组建“博雅”好教师团队。历经11年的“博雅”团队在“四有”好教师的引领下有了全新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全新的教师发展样态。

一、内涵引领——找寻“博雅”教师成长的文化磁场

教师不仅是一个有着丰富学科知识的教书匠,还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善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教育者。因此,民主路小学始终关注教师的生命需要,着力丰富教师的眼界与修为、情趣和精神,不断向教师渗透和传递一种价值导向,最终形成了这样的教师文化:

1.“雅铸师魂”:成为有丰富内涵的教师。

德性是“滋养”出来的,不是“灌输”出来的。民主路小学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团队建设第一要务,加强党建引领,架构“雅铸师魂”系列活动课程,使教师成为“雅”师,即成为有着雅正、雅量、雅趣品质的教师。“雅正”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教师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是师德培养基础课程,旨在规范教师行为,明确师德底线;“雅量”课程为师德研修提升课程,民主路小学以全国师德模范曹凤举老师为典型,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先进事迹分享活动,树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以唤醒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雅趣”课程为德性滋养课程,强调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鼓励不同风格教师开发特色课程,形成教学主张,在全校树立起一面面别具一格的风范旗帜。

2.“博赋师能”:成为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如果说“雅”课程是对教师内隐成长动机的深深根植,那么“博”课程则从外部为教师提供精神给养和物质保障。民主路小学紧扣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模式”,根据入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架构“博赋师能”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让教师成为“博”师,即成为博采、博学、博究的教师。在“博采”方面,我们利用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的优势,与高校相关专家团队、项目研究所等充分联动,撷专家之长;以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晓虹、全国师德模范曹凤举为辐射点,让名师成为“行走的智囊”,纳名师之长;教师之间通过课堂示范、主题沙龙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采同伴之长。在“博学”方面,我们带领教师开展专业阅读、跨界阅读,通过读书开阔视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引领教师积极进行《上下五千年》《中小学古诗文研究》等校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国家课程资源”等网络信息平台,引导教师把握时事政治,进行热点时政辨析,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在“博究”方面,我们鼓励教师深思考、真研究,做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实践者”。学校依托教科研项目,带动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化学习”“主题活动”等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注重培养一批有反思精神、有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鼓励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有思想、有创新型品格的“大先生”。

“三博”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为教师成长赋能,教师在学、思、行中构建自己的专业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体现专业价值,实现专业成长。

二、评价驱动——唤起“博雅”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美国学者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民主路小学看来,评价的目的应该从鉴定走向激励和发展。为呼应“博雅”课程建设,我们改革原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将学生、校级学术委员会、专家、家长委员会、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纳入评价体系中,建立以“以学评教”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制度。

1.通过学生情感表达,让教师高尚德行可见。

教师教书育人的对象是学生,用“以学评教”的方式作为衡量一位教师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准,建立师德师风监督体系,更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民主路小学依托“博雅”好教师团队“雅”课程,从规范言行、尊重儿童、乐教乐学几个维度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赋分评价;通过开展“‘关键事件’宣讲周”“月度人物”“最喜爱的教师”“最有魅力教师”等评选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讲述的各种教育故事,加大典型师德师风事件的宣传力度,让教师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评”走向“自评”,从“他行”走向“我行”。

2.通过学生学力提升,让教师教学水平可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强调“以学评教”,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首先,我们建立课堂评价标准。“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方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怎么学习的、所学到的是不是自我成长所需要的。其次,我们智化教学评价系统。学校利用教学行为智能评价系统,从“课堂信息”“课堂观察记录”“结构式课堂观察记录”和“专家评课”四个功能模块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以数据为支撑,问诊把脉课堂教学,通过微格教研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团队聚能——探究“博雅”教师成长的培养方式

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时充分尊重教师的发展意愿,指导他们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从而能依需规划、分层培养。为此,民主路小学注重教师自主定位的科学性,构建了“博雅·学习社群”“博雅·成长团队”“博雅·青年共同体”三个学习共同体,三级梯队横向相连,纵为一体,抱团行走的力量使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1.博雅·学习社群。

该社群召集了一批对个人发展有迫切需要和理性规划的教师,他们既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也对整个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辐射引领的作用。社群以学习为目标,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博雅论坛、课例研磨等形式,在反思、对话、分享和实践中促进团队的整体发展。我们注重对教师学科理论的沉淀,如在两周一次的“博雅之约”活动中,社群教师们共研《学与教的心理学》《教学设计原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书籍,并有幸得到了张庆、成尚荣、张俊平、华应龙等专家的指导。同时,我们还引导教师把读书、教学和写作结合起来,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博雅之约”读写专栏,鼓励团队成员结合读书感悟定期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梳理和反思。长此以往,教师的自驱力发展形成惯性,一批批名师、优师不断涌现,社群中先后走出一位省特级教师,一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数十位教师通过高级职称评审,并获评市、区级“三师”称号。

2.博雅·成长团队。

每所学校都有一批工作5年以上、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他们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工作,很多都是各学科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也曾在过去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建立“博雅·成长团队”就是为了让这些教资深厚、颇有潜力的教师们在团队中重启内驱,再次出发,迎来专业发展上的春天。

该团队成立后,学校对他们进行“升格培训”,邀请徐善俊、王晓虹等名师进行跟踪听课、指导,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沙龙”,开设“分享论坛”,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我们对事业心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观摩课、研讨培训,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学校先后举办了九届“民主杯教师假期读书交流活动”,八届“民主杯教育叙事、案例交流活动”,五届“民主杯教师学讲论坛活动”。目前,成长团队的教师成为学校各项活动、论坛的核心力量。

3.博雅·青年共同体。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更是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希望。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学校为他们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入格培训”。我们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要求新教师每周听一节“随堂课”,每月上一次“练兵课”,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以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近年来,学校为30余位共同体教师倾力打造了“周末有约”私人定制课程,从基本功、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学习社群”和“成长团队”名特优教师对“青年共同体”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每学期每个学科确定一到两个专题,请他们作经验交流,进行理论学习、解读教材、磨课上课、开发课程,鼓励教师自我展示、相互启发,打造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团队,加大对名特优教师后备力量的跟踪培养。

总之,“博雅”三级梯队校本课程的研发提升了团队成员对教育教学的深刻体悟与洞察水平,激发、整合了团队成员的智力,将一个个优秀个体悦纳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四、科研助力——找到“博雅”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学校鼓励教师通过研究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专业尊严,体现专业价值。学校以2017年申报的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带领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对“学科育人”的理解,在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伴辩课、专家点评、组内总结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群建设。

1.建设学习型组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构建了以姚蕊、付军玲、张慧敏等团队教师为辐射点的5大学科教研组、17个备课组。语文学科聚焦大单元教学,形成主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在主题单元教学的尝试中逐渐形成思维导学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形成任务驱动式分层教学模式;科学学科形成STEM教育项目研究;体育、劳动等学科形成融合教学模式……教师们自主确定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集体会诊,开展主题性、系列化的课例研讨。项目引领下的教学研讨为教师开展学科研究提供了更多样本,2020年学校共生成19个大单元学习案例,在省、市级教学活动中先后展示,得到朱慕菊、王云峰、徐伯钧、陆志平等多位专家的认可。

2.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课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学校在已有项目化学习研究和STEM课程的引领下,继续引导各学科教师设计主题活动课程,该课程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实现学科之间的融通。主题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跨学科、体验式的课程形态,以主题统整的形式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了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形成。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学习中,明晰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之间的关系,拓展了认知边界,创造出更多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此过程中增强了课程统整意识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科研项目的推动为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也收获了累累硕果。近年来,教师团队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成功申报省级规划课题6项;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寻找课程的向心力》一书出版并在全市推广;4大类近300节课例资源在区域内共享;12位教师被江苏师范大学聘为实践导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更是决定学校兴衰、教育成败之关键。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教师潜力的“被看见”,在抱团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被需要”,在和谐创新的队伍文化中“被温暖”,教师才能自主、自由地感受到职业追求和个人价值合二为一的幸福。

“博雅“好教师团队建设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夯实了基础,民主路小学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行走在追寻教育理想的大道上!

猜你喜欢

博雅课程学校
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性能预测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