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英语名师工作室跨区域混合式教研之路*
2022-11-21赵慧
赵 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校本教研“由单一的以校为本向校本校研、学区教研、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教研网络转变”[1]提供了可能。那么,怎样才能利用网络的优势,让校级、县级、区级、市级的名师工作室成长为跨区域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跨区域协同教研?目前,M老师正和他的团队致力于通过混合式教研解决这两个问题。
M老师原是某地级市教学研究室的英语教研员,在苏州市、无锡市、连云港市三地都有挂牌的校级名师工作室。他整合三地的名师工作室(以下统称“三位一体名师工作室”)资源,以“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高中英语教师跨区域协同发展实践研究”(以下简称“跨区域协同研究”)为题,领衔工作室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此后,以“三位一体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跨区域协同研究”为纽带,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为动态接口,不断探索苏南、苏北地区教师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2]。后疫情时代,教师研修活动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M老师适时调整混合式教研活动过程中线上、线下活动的比例,提高了线上办公的反馈度,增加了线下活动的灵活性。
一、围绕课题分工协同开展研究——线上个别指导,线下传经送宝
“三位一体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将“跨区域协同研究”作为核心内容,在四个学校各设立一个分工作室,各自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子课题,分别围绕基于主题语境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词汇和语法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向开展相对独立而总体协同的研究,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走出一条协同论指导下的苏南、苏北地区高中英语教师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协同效应”[3]。
根据各个分工作室课题研究的需要,M老师分阶段布置科研任务,培养、锤炼工作室成员的科研能力。在开题前,工作室成员以分工作室为单位,组织研读总课题和新课程标准有关文献;在课题初始研究阶段,成员结合自身教学需要,从子课题中选择某一个专题作为研究方向,开展访谈、问卷等调查,撰写教学反思,在分工作室内部交流研讨;在课题深入研究阶段,成员先在网上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再结合研讨活动,撰写研究论文。M老师远程指导成员提交的每一篇论文、每一份教学反思、每一份教案,从立意、选题到遣词造句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结合线上修改的意见,M老师还利用线下的时间对成员传经送宝,当面解决成员在教科研方面的困惑,帮助成员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二、引领关注最新教改发展动态——线上理论学习,线下交流研讨
一个课题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看其是否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中国知网等教育文献库为教师学习提供了大量素材。然而,对于“跨区域协同研究”课题,哪些文献可以使工作室成员提高理论水准,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提高论文写作技巧?这就需要工作室负责人对文献进行整合和引领。
基于成员的发展需要,M老师给每位成员赠送一本《中学英语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本书由M老师主编并多次再版,供成员系统学习“生态课堂”理论体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每位成员购买《杏坛风华:英语名师专题研究》等书籍,系统学习各位名师的教学研究方法;结合学界最新教研动态,在工作室微信群发布数篇围绕主题的学习素材,供成员阅读、研讨。成员在学习后撰写心得,集合成简报,供线上继续学习交流。在每次的线下集中研讨中,M老师会围绕当次学习的内容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学习材料和学习心得进行点评和点拨,并邀请部分成员以微讲座的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通过面对面交流,帮助成员开阔视野,形成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通识教学方法和特色案例。
三、重视发挥骨干跨区示范效应——线上分享资源,线下轮值活动
M老师在四个分工作室分别委托一位学科负责人任工作室秘书长,选聘一位名师(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担任助理导师。
线上,M老师充分利用“三位一体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通过邀请各分工作室助理导师和骨干成员开设网络微讲座、录像课、直播课等形式,对其他成员进行培训。线下,M老师联合当地教研部门,每学期组织一次跨区域协同发展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通常安排一天的时间,上午由四个分工作室各选派骨干教师或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同课异构”研讨课,下午进行说课、评课、互动交流和专题讲座。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同步直播,供其他区域的英语教师同步观看、评论。各分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分享、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教研氛围浓厚。
四、牢牢植根课堂教学改革阵地——线上交流研讨,线下学习观摩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科研的重要抓手。成员紧紧围绕课堂变革,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献计献策。在每次的专题研讨课观摩活动中,M老师会提前依据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需要,确定当月公开课的研讨主题,比如“如何教授词汇表?”“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怎么结合?”“Extended reading怎样教授更有实效?”等等。工作室以成员自主申报授课和教研组推荐授课相结合的模式,确定授课人选,然后开始撰写教案、磨课、修改教案、再磨课,直至M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听课。听课后,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会根据研讨意见撰写反思,之后汇总成简报发布在微信群。接着,M老师会安排工作室的助理导师在线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所有成员继续开展深入思考。这样,线下活动再次转入线上,拓展和延伸了线下课堂教学的空间,有效提高了线上研讨的针对性,凝聚了成员的集体智慧。
M老师结合网络平台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的模式,联合多地教研部门,推进课程、教学、教研一体化,努力实现“资源、工具、平台、管理”的有效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实效型跨区域混合式教研路径。自创建跨区域协同发展联合体以来,M老师先后组织苏、锡、连跨区域协同研讨活动4次,各分工作室开展活动64次,承办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线上直播5次,有效地拓展了教师成长和跨区域合作交流的途径、空间和资源,充分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M老师的跨区域实践经验为各地非官的方名师工作室组织联合教研提供借鉴。
在核心课题的引领下,M老师以网络为教研的主要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效应,结合个别辅导,引领教师素养提升。近三年,课题组完成了《中学英语生态课堂教学知与行》的修订再版,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江苏教育》《教学月刊》等高质量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9篇,成果“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育人实践研究”获得了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同时,一大批优秀教师茁壮成长,3人成长为正高级教师,一人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成员的教学素养、教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后劲十足,高位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