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的再认识*

2022-03-07李增森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考核质量

李增森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5)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起始环节,招生工作内嵌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程,随着研究生教育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招生的内涵和标准也必然随之改变。本文将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背景进行探究,分析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发展的实践逻辑,并尝试对新时代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及评价进行探索。

一、背景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研究生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1.质量提升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已跻身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战略转型,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已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1]2013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紧密围绕质量提升的主题深入推进;201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这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首次以质量为主题的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深化改革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基调,抓内涵促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2020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2]质量提升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题。

2.结构优化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经常性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已形成层次分明、类型协调、方式灵活的研究生培养结构体系。从学位层次上看,分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和硕士学位研究生;从培养类型上看,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学习方式上看,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主体中,学术学位有哲学等14个门类,下设11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有金融等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等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教育部数据,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总规模为313.96万,其中,按研究生层次分,博士学位研究生46.65万,硕士学位研究生267.3万;按研究生类型分,学术学位研究生147.01万,专业学位研究生166.94万。

3.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旨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最高端,是国家培育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机制的关键构成。[1]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更注重能力培养。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实践,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已不处于精英化发展阶段,教育培养也不再单一定位于科学研究,类型和层次不同的研究生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强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不再一味地强调科学研究的能力,而是更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偏重科学研究探索,还是强调实践问题解决,都需要创新性思维,做出创新性工作,因此,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旨。

二、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的实践逻辑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招生内嵌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程之中,研究生招生评价发展也应始终围绕着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服务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3]研究生招生改革经历了从“公平招生”到“有效选拔”的实践转变。

1.公平招生:以知识考核为主,能力性考察作为辅助

研究生招生质量的评价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而不断发展变化。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公平选拔是研究生招生的主题,考试因其客观公正的特性成为研究生招生的主要选拔形式,考试分数作为最直观且可量化的考核结果,顺理成章地成为研究生招生质量的评价参考。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考试选拔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选拔创新性人才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但不可否认,在公平选拔的背景下,考试分数依然是招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参照指标。与此同时,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为降低考试分数对招生选拔效果的影响,体现能力考察的考核形式不断被加入到招生选拔中,如在研究生初试的基础上增加复试考核的比重,并在复试中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等。另外,为了增加考核选拔的有效性,个人证明材料也作为辅助支撑被加入到选拔评价中,考生的学习经历和科研情况即是典型代表。由于信息不对称,学校和导师无法准确掌握考生的个人情况,因此,考生的学习经历自然成为了解和评价考生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毕业学校、所学专业以及学习成绩等。科研成果作为评价参考指标在研究生招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中尤为普遍。目前,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等非考试类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中,科研成果已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在研究生招生注重公平选拔的大背景下,考试方式虽然存在着创新能力选拔不足的弊端,但相比于其他选才方式,考试无疑是较为公平的选才方式,[4]因此,在初试阶段对知识考核选拔的基础上,再辅以复试阶段对考生能力和品德的考察,由此可以在保证研究生招生公平的同时,提升研究生招生的质量和水平。

2.有效选拔:以素质考核为要,主客观评价有机结合

在研究生考试选拔的基础上,加入“出身”“科研”等评价方式,确实起到了提升招生质量的作用,但正如不能过分夸大考试选拔的弊端一样,“出身”“科研”等评价方式也有自身的不足。“出身”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考生的质量,但把招生质量简单地等同于“出身”是不合适的。毕竟由于人才培养的个体差异,考生的毕业学校和学习专业等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人素质。“科研”情况也一样,论文和课题等成果虽然是科研能力的外化呈现,但把科研创新能力与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简单地画等号则不可取,特别是在研究生招生实践中,把科研等同于论文发表的情况,更是简单地把创新能力评价“论文化”,这与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的破“五唯”精神相违背,不利于研究生招生质量提升和优秀生源选拔。如何实现招生选拔的有效性是研究生招生的关键所在,随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招生的选拔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分数已不能有效代表招生质量,以知识考试为主的选拔方式不再适应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样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应逐步地将考生的学习背景、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等考核指标加入招生评价中。由于考试分数、科研成果以及学习背景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评价局限性,在招生选拔的实践中,应将客观考核与主观考察的不同选拔形式有机结合,而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根据研究生招生的需要,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以更好满足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有效性需求,如考试+面试、材料+面试、材料+考试+面试、推荐+面试等等,通过主客观招生方式的有机结合,把优秀的、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来,这也是现行招生选拔“素质论”的实践逻辑。

三、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的再认识

研究生招生具有时代特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必然变得更加丰富,因而研究生招生质量的评价方式也应进行必要的转变。

1.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解读

质量是一个难以准确界定的概念。研究生教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不尽相同,当质量与研究生教育相遇时,其概念就变得更加难以定义。研究生招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初始阶段,其发展内嵌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服务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其内涵也必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因此,本文将不简单纠结于如何界定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概念,而是转向结合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探讨新时代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

研究生招生质量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研究生招生的质量”。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侧重于考生的质量,更多是对考生质量的考察,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质量观念。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是针对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效果而言的,是一个静态化的结果,探索的是研究生招生这一行为的结果性呈现。而研究生招生的质量则不同,研究生招生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既包含了研究生的招生结果,也包括研究生的招生结构、政策规定、学习形式以及选拔考核方式等,如从招生的学位类型可把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招生的学习形式可把研究生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等等,这些都属于研究生招生的概念范畴,因此,研究生招生的质量不仅涵盖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还包括了研究生招生的规模结构、选拔考核方式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等多个领域,研究生招生的质量侧重于整个研究生招生的动态化进程的效果呈现,是对研究生招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考察,其含义比前者范围更为广泛,内涵更为丰富。

2.研究生招生质量的评价路径

研究生招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静态的招生结构与动态的招生过程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从横向上看,研究生招生是不同专业的分布,研究生招生质量是分布结构的优化;从纵向上看,研究生招生是一个选拔考核的过程,研究生招生质量是选拔环节的综合效果。从个体上看,研究生招生是创新型人才筛选,研究生招生质量是人才选拔的效果。按照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路径逻辑,首先,要确定研究生招生的类型结构,比如招生专业、招生形式等;其次,要积极吸引优秀的考生报考研究生;最后,要组织有效的研究生招生考核,比如研究生初试、专家考核面试等,选拔出具有培养潜质的考生,实现高质量的研究生招生。基于上述路径逻辑,研究生招生质量可从类型结构、考生素质和选拔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图1)。

图1 研究生招生质量的评价路径

类型结构:类型结构是研究生招生的载体,是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宏观效果。研究生招生的类型结构是由研究生类型、研究生层次以及学习形式等有机构成的,其契合程度构成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之一。[5]从国家调控层面看,类型结构包括研究生招生在不同地区的计划规模,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博士学位研究生与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结构,全日制学习研究生与非全日制学习研究生的招生组成等;从高校实践层面看,类型结构包括研究生招生的学位类型、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设置、研究生招生的计划规模等。研究生招生由国家调控和高校实践两个方面协调完成,决定了研究生招生的整体结构,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

考生素质:考生素质是研究生招生的根本,是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微观呈现。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个考生个体的汇集,考生个体是研究生招生的微观呈现,考生素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招生的质量,因此,考生素质是研究生招生的根本,没有高素质的考生,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研究生招生。由于研究生招生先报名后考核的特点,考生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报名阶段考生的报考情况,虽然研究生招生可以通过调剂录取考生,但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调剂录取研究生毕竟属于少数,因此,研究生报名阶段的考生素质决定着研究生招生质量。考生素质涵盖考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背景、科研兴趣等显性能力,以及批判思维、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隐性素质。

选拔过程:选拔过程是研究生招生的关键,是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决定因素。研究生招生是一个全面的人才选拔过程,能否从众多的报考考生中招收到优秀的学生,选拔过程尤为重要。选拔贯穿于研究生招生的整个过程,不仅包括考生的材料审核、笔试、面试、政治审查等主客观知识能力的考察,还包括高校的招生规则制定、考核程序设计、选拔标准确定、考核专家选取以及监督程序安排等规范管控过程的操作。招生选拔是一个过程性考核,通过提升研究生招生过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选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招生偏差,提高研究生招生的质量。

四、结论与展望

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具有时代性,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但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仍停留在以高校实践层面的招生质量评价为主,国家调控层面的招生质量评价则较少涉及,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也仍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则相对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操作的方便性因素,也有减少不必要麻烦的原因,特别是对容易引起争议的主观考核而言,结果性评价显得更为直观和可监测。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起始,招生选拔不是目的,人才培养才是根本,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研究生招生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优化招生结构,强化过程管控,以提升研究生的选拔质量,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实现高质量的招生对于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高质量的招生要考察专业知识。研究生要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创新性研究是不可能脱离专业知识而进行的,必然是在对现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的深一层次的探索,因此,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考察指标。

高质量的招生要发现探索的兴趣。研究问题的发现可能源于好奇心或灵光一现,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兴趣才是研究能够持续进行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研究则难以维持长久,因此,兴趣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招生要考察批判的思维。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性教育,创新是对固有思维的突破,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全部知识,但若没有批判思维能力,他最多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6]因此,批判性思维也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研究生考核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