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中美比较研究
——基于中美PISA数据的分析*

2022-03-07吴文胜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归属感问卷中心

梁 函,吴文胜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工作者围绕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一直是两种对峙的教学模式,而教师中心这一说法多出现在主张学生中心、批判传统教育的学者口中。伴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这些没有结果的争论似乎趋于平淡。[1]但是本研究认为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中心教学虽然不是21世纪初为各国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但是为什么会受到教师的欢迎?它是否真如批判者所说的是无效的教学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否一直存在并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些问题亟待各种教学实践的证实。为此,依据PISA 2018数据库了解中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现状及与美国存在的差距,分析其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对发挥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发展

教师中心这一表述可以追溯到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主导和权威,以及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2]他提出的“四段教学法”认为教学应分为明了(教师讲述新教材,将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想(通过师生谈话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通过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四个连续的过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方向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历史沿袭,孔子创办私学使得教学成为社会普遍的需求,教师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时至今日,儒家学派“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仍对我国的教学实践有着影响。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教师中心的教学文化实质是通过教师教学承载封建大一统的思想,传递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3]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初心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促进社会发展,这也正是它至今依旧存在的缘故。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僵化、死板等弊端,需要将其摒弃。PISA 2015在其官方报告中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解释如下:教师利用结构清晰完整的教案进行教学,通常包含教师的讲解、课堂的辩论和学生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策略有时会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学习,但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能否灵活应用。[4]“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自产生至今,中西方一直都存在争议和批判的声音。我们在应对这些争议的时候要保持理智,应该思考如何让教师教学更加有效并为此做出努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两个行为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5]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定性研究更为丰富。例如于国文对中澳法芬四国的教师行为进行了质的比较研究,选取了教师提问、学生听讲、学生做题、师生互动四个关键教学行为,[6]在其研究中运用到了数据库TIMSS。贾瑜对PISA 2018的结果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中国四省市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7]总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中国以及外国的教学实践中是否存在?中国与外国的教师在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存在多大的差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是否存在正向的影响?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在PISA 2015之后,2018问卷继续提出了四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适应性教学、教学反馈、认知激活策略。并在学生问卷中纳入相关教学行为的调查,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PISA 2018,从中选取中国、美国的教师数据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比较中美两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探索影响学生幸福感的教学方式的差异。

1.研究对象

PISA项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称OECD)于1997年发起,由各参与国共同开发合作完成,是一项监测15岁在校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研究项目。PISA项目每三年实施一次,测试对象为在各类教育机构7年级及以上年级就读的15岁在校生,测试内容涉及科学、数学和阅读,但每次测评都有不同的侧重点。[8]PISA 2018是其第七次评估,共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PISA 2018的测评。在PISA 2015的基础上,PISA 2018继续通过教师问卷收集信息,包括语文教师问卷和一般教师问卷,此外,PISA 2018还首次设计了单独的幸福感问卷。PISA数据在2015年首次提出了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并在2018年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调查。为保证数据的客观性,PISA在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中都增添了教师教学的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内陆四省市没有继续参与2018年教师问卷的作答,且PISA官方声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条目是学生问卷中的变量ST102中的第1、2、3和4题。[9]因此,我们选取了PISA 2018的学生问卷。

2.变量选择

本研究所选择的变量来自PISA 2018的学生问卷。我们选择的学生问卷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活动的基本描述,例如,在问到学生“教师给我们设置清晰的学习目标”时,如果参加测试的学生认为教师几乎每堂课都给学生设置清晰的学习目标,则选择4;如果经常则选3;如果偶尔则选2;如果从不则选1。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我们从问卷中选择了以下条目来反映中美教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设置清晰学习目标(ST102Q01TA)、教师提问检查已教知识(ST102Q02TA)、教师带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ST102Q03TA)、教师告诉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ST102Q04TA)。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10]因此,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学生学校归属感(ST034)为因变量,自变量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学(ST102)、教师反馈(ST104)、适应性教学(ST212)、认知激活策略教学(ST152)、教师支持(ST100),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效果。

3.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描述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况,并利用均值对两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反映两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差距是否明显。在影响因素的探究方面,运用回归分析对中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4.相关维度的信度分析

信度是教育测量中的重要概念。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一般模式,计算并汇报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的Cronbach’sα系数(以下记α)系通过SPSS直接获得的。由于对PISA 2018涉及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教师支持、适应性教学、反馈教学、教师对阅读参与的认知激活、学校归属感这些变量进行了维度合成和统计分析,因此需要进行信度的测试。经过计算发现,中美两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信度值都超过0.8(中国:α=0.808;美国:α=0.807),适应性教学的信度值也超过了0.8(中国:α=0.823;美国:α=0.800);教师对阅读参与的认知激活信度值超过0.8(中国:α=0.864;美国:α=0.895),教师支持的信度值超过0.8(中国:α=0.905;美国:α=0.875),教师反馈教学的信度值超过0.8(中国:α=0.899;美国:α=0.902),学校归属感的信度值超过0.8(中国:α=0.864;美国:α=0.811)。一致性分析说明,这些数据适合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PISA 2018中美两国的相关数据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检验分析,发现中美教师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使用频率、教学方式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多种教学方式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1.中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基本描述

从PISA 2018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四个条目的比较上,中国教师(京沪苏浙)选择后两项之和的百分比均高于美国教师。在教师设置清晰学习目标方面,中国(京沪苏浙)教师的后两项之和为81.2%,而美国教师为74.9%。在教师提问检查已教知识方面,中国(京沪苏浙)教师的后两项之和为81.5%,而美国教师为75.7%。在教师带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方面,中国(京沪苏浙)教师的后两项之和为64.9%,而美国教师为44.5%。在教师告诉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方面,中国(京沪苏浙)教师的后两项之和为86.8%,而美国教师为74.7%。可以说,中国(京沪苏浙)教师应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频率高于美国教师应用的频率。

对表1各个维度计算平均百分比可以得出,中国大陆教师选择“从不或几乎从不”为3.9%,选择“有时”为16.8%,选择“经常”为27.9%,选择“每节或差不多每节课”为50.8%;美国教师选择“从不或几乎从不”为8.3%,选择“有时”为21.7%,选择“经常”为30.8%,选择“每节或差不多每节课”为36.8%。因此,中国和美国教师应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差距显著。

表1 中美应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描述性分析

2.中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t检验分析

表2是中国与美国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比较的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京沪苏浙)的均值高于美国教师的均值,t检验的结果差异显著。d(效应量)的值为0.40,当d>0.3时,属于较高效应量。[11]这说明中国(京沪苏浙)和美国教师在应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策略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表2 中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t检验分析

3.中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回归分析

将中美两国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适应性教学、教师反馈教学和阅读认知激活策略教学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表3)。回归分析发现,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教师支持、适应性教学、反馈教学及认知激活策略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都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阅读认知激活策略教学的正向边际效应较大。在美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存在显著相关,适应性教学、教师支持及认知激活策略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都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适应性教学的正向边际效应较大。这说明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适应性教学、阅读认知激活策略教学会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而中国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如“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幸福感的负向影响较大。

表3 中美教师应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对五维度的影响

四、研究讨论与建议

根据中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比较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做如下讨论,为提升我国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实施高效而幸福的课堂教学提供具体的建议,同时能够引起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重视,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独特的理论视角。

1.审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中国(京沪苏浙)和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尽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强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这种教学应该被看作是有效的。李亚玲指出,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用于知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学科,如自然学科和数学等,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2]PISA 2018的分析指出,中国语文教师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频率要高于美国对应学科的教师,而中国在2018年的PISA测试中阅读素养位居第一,远远超过美国学生的阅读成绩,这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没有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能力、兴趣、经验和学习风格,也很难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将分数而不是掌握内容的程度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13]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由“以教师为中心”所导致的,而是因为教师没有应用有效的教学行为。课堂中常见的具体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特征主要有有效陈述行为、有效讨论行为、有效指导行为。[14]只要教师正确地发挥作用,这些弊端也并非不可避免,如教师在阅读学科的教学中做到设置清晰学习目标、提问检查已教知识以及带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告诉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等。

2.重视发挥教师支持的作用,提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质量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中美两国教师的教学支持都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该教学方式时,其对学生的教学支持影响较大。研究发现,教师的情感支持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参与学习、学术享受和自我效能感,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大的努力和毅力。[15]通过对PISA 2018的数据进行分析,当中国教师在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时,会伴随着情感支持的下降,而美国恰好相反;同时发现中国教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归属感。虽然传统的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对我国影响深远,但如今随着教学因素的日渐复杂,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幸福感可能不再继续产生积极作用。可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适当的教学支持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校不应该对其一刀切,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行为并加以组合运用,如将适当支持学生的学习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行优化组合,课堂教学也可以是高质量和高幸福感的。

3.优化组合教学方式,实现从以“教师”到“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转变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教师的反馈教学、适应教学和认知激活策略教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组合使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另外,PISA 2018数据显示,我国四省市教师擅长使用认知激活和适应性教学的方式,分别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三位和第四位。由此可见,我国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改革发展相对走在前列的地区更是如此。[16]即便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看到其有价值的一面,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今天依然具有积极价值,因而不可妄自菲薄,不能否认我国优秀的教育与文化传统。教师和学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一种过时的教学方式,从分析结果来看,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阅读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促成中国学生阅读成绩远超于美国学生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四省市学生归属感指数为-0.19,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51位,低于OECD平均水平。[16]也许,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情感支持、经常性地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会提升我国学生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归属感问卷中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熔岩灯
先定中心后搭配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