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认识

2022-03-07焦欢欢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學策略

焦欢欢

摘  要:生长性学习,是指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得到生长、深度学习得以真正发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变化性、进阶性、可视化、深度化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抽象思考、聚焦本源知识、提出深度问题、暴露思维障碍等教学策略实现生长性学习,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生长为理性、由模糊生长为清晰、由浅层生长为深入、由错误生长为正确。

关键词:生长性学习;提升认识;教學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下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稍微变化情境,学生便难以应对,这实质是学生的认知没有得到生长。教师需要转变视角,将焦点由“教知识”转变为“促生长”。因此,笔者倡导生长性学习,让教师的“教”真正引起学生认知的变化,让学生的生长“看得见”。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实现学生“生长性学习”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引导抽象思考: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生长为理性

学生思维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由具体到抽象,教师在呈现直观的材料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考,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生长为理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逐步抽象,巧妙地让学生对“角”的认识走向理性。具体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剪刀图、三角尺、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钟面图。

师:角在哪里?你们谁来指一指?

学生都指着剪刀头尖尖的部分。

生1:我认为这就是角。(生1摸着剪刀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们能像这样找找三角尺上的角在哪里吗?钟面上的角呢?

学生在原有的认识上得到提升,正确地找出三角尺和钟面上的角。

师:仔细看,它们才真正是数学上的角。(教师出示图1。)

师:比较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2:都有尖角。

生3:每个角都是由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

师:它们都有自己的名称,自学教材内容。

自学后,学生总结:角是一个图形,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的引导逐步抽象,让学生对“角”逐步上升到数学化的理性认识。由尖角、线这些直观的口语化表达,逐步上升到顶点、边这样抽象的数学化表达,从而认识到“角”的内核,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生长为理性。

二、聚焦本源知识:让学生的认识由模糊生长为清晰

很多学生知晓所学内容的结论,但是追问缘由却茫然不知,学生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本源。教师要聚焦本源知识,让学生的认识从模糊地记住结论走向清晰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拿出事先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把操作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 长 宽 正方形 / 个 面积 / cm2 第一个长方形 第二个长方形 第三个长方形 ]

学生结合操作,交流相关数据。

师:图形的长和宽是怎么知道的?面积大小看什么?

生4:一排有几个,长就是几厘米,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

生5:面积大小看正方形的个数,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师:如图2,如果这样铺,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6:一排有5个,长就是5厘米,摆了4排,宽就是4厘米,5个4是20个,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学生用小正方形动手验证。

师:如果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2厘米,你能直接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7:7 × 2 = 14(平方厘米)。长是7厘米,一排有7个,宽是2厘米,有2排,有2个7,面积是14平方厘米。

生8: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师:为什么用长乘以宽表示面积?

生8:长是几,说明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宽是几,沿宽可以摆几排,长 × 宽 = 小正方形的个数。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本环节,教师聚焦本源知识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一排的个数与长的关系、排数与宽的关系,感悟面积计算的本质是计算小正方形的个数,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建立了联系,形成对面积计算的清晰认识。

三、提出深度问题:让学生的认识由浅层生长为深入

深度问题,是指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从内在本质上思考的问题。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恰似一盏明灯,指引学生的思维走向深邃之处。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4页“立体图形的复习”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球、圆柱。

师:哪些图形能与圆柱归为一类呢?

生9:我把圆柱、圆锥、球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可以由一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

生10:我也把它们归为一类,因为它们从下面看都是圆。

师:这里用到了三视图的知识。(教师板书:三视图。)

生11:而且它们从中间平切,也都是圆。

师:也就是从截面看都是圆。(教师板书:截面。)

生12:我想把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看作一类,因为他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来计算。(教师板书:S侧 = C底·h。)

在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哪些图形能与圆柱归为一类呢?”,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思考:每种图形是怎样得到的?如何计算的?有哪些相同点?综观学生归类的理由:按照运动方式、计算方法、三视图、截面图等,可见学生对知识不是停留于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本质的理解。

四、暴露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认识由错误生长为正确

教师要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准确的认知结构。例如,教材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师:两点之间能连几条线段?自己画试试。

教师收集了一些作品,如图3所示。

生13:图3(1)不对,是连接两点,不能自己在线段中间画一个点。

生14:图3(2)也不对,上面画的不是线段,不是直的。

师:图3(3)呢?

生15:也不对,上面虽然是线段,却是一个点和上面点连起来了,不能在线段外面找点,只能是通过下面的两点去连接。

师:图3(4)呢?这两个点很大,所以能像这样连两条,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在数学上,点没有大小之分,如果把点看得足够大,像这样连了两条线段,实际上是把原来1个点分成了2个点(如图4),这样一来,两点之间有……

生16:两点之间还是只有一条线段。

要想使学生真正改变自己错误的想法,就必须要让学生“看到”自己错误的认识。在两点之间能连几条线段的问题上,学生出现种种思维障碍,教师则大胆暴露,并引发全班学生交流辨析,让学生的认识由错误生长为正确。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还要关注“学的变化”。生长性学习,关注学生认识的生长变化,强调变化路径的清晰、可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抽象思考、聚焦本源知识、提出深度问题、暴露思维障碍等方式,明晰变化的路径,实现学生认识的拔节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贲友林. 此岸与彼岸Ⅱ:我的数学教学手记[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教學策略
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
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试论小学语文如何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绘声绘色 灵动课堂
浅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