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07孙艳王俊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孙艳 王俊

摘 要:“国际贸易学”是学生掌握和探索贸易经济理论政策措施的关键课程,是国贸专业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改革应突出专业特色,引導学生建立全球化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深挖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思政改革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并从师德建设、平台建设和考评体系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改革力度,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核心素养能力的协同发展,注重思政教育长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贸易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09

高等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专业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等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国培养新一代外贸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国际贸易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和探索贸易理论的关键课程,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也应该成为国贸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

1 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全球化视野

“国际贸易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理论、政策、措施:融合中外贸易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研究全球对外贸易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既展现贸易经济理论的整体面貌,又结合中国外贸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我国外贸政策措施的现实问题。在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引导学生建立全球化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追求多边利益平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胸怀国家、放眼世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核心素养能力的协同发展。

1.1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贸易理论

生产和分工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全球化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在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不断为经贸理论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创造新的理论研究方法,赋予新的时代特色。

基于全球化视角梳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历史和主要成果,对于国际经济规律的把握和各国经贸政策制定的解读,规避“比较利益陷阱”,发挥贸易自由化战略的积极作用,实现国际贸易理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一国的外贸政策是调节该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则和方针,不同外贸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影响一国内部与多边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断完善相关贸易政策,全力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促进外贸稳中提质。

在全球化视野下捋顺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变迁脉络,并结合我国时代发展背景审视外贸政策的演变路径,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外贸政策调整的成就和意义,更坚定地拥护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3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贸易措施

国际贸易措施是贸易政策的得以贯彻和落实的载体,主要依据是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法则。贸易措施主要涉及进口限制、出口促进、出口管制等方面。在全球化视角下评估各国主要对外贸易措施,积极致力于减少并消除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构建公平和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具有较强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2 以教学体系设计为核心,突出立德树人理念

2.1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材通常以阐述专业理论为主。作为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大多为西方经济学者所占据。我国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由于缺少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本土化,因此往往产生社会形态和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同时经济学学科强调“理性人”思维模式,注重辩证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演,教学内容多为定性与定量研究,缺少人文色彩。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因此,“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个核心知识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充分体现国际贸易的时代特色和本国特征。通过挖掘与课程匹配的思政元素,借助多边贸易案例,积极关注国内国际经济大事件,关注外贸行业热点和难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2.1.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课程思政设计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明确培养对象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加强国贸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当前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多边经贸关系,我国继续坚持自由贸易的对外政策基调,进一步加强价值链合作,有助于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应对全球冲击,这是大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姿态和我国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2.1.2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深刻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识中国当前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及劣势,通过贸易案例分析,梳理我国对外贸易在历史上的兴衰以及当前第一贸易大国地位的巩固和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程,结合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贸易条件的现状以及近年来主要出口产品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大国担当,正视中国的贸易地位以及作为贸易强国的国际责任;抒发学生爱国情怀,建立民族自信,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牢记使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勇于担当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2.1.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凝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价值渗透和引领作用。结合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我国战略性产业输出项目,将全球多边体制和我国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探讨中国“市场经济”的认同,树立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国际贸易涉及不同国家的交流合作,要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中国企业对外经营和外企来华投资,培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基本伦理道德观渗透到经济发展中。

2.1.4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涉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贸易管制和促进措施、区域经济等问题,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和公平竞争观念,学会面对不公平待遇时捍卫我国企业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结合中美贸易战等中国贸易摩擦案例,以及美国对华高科技管制法规的出台,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品格,只有不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减少中国出口的不公平待遇。

2.2 梳理育人教学体系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大纲再到教学课程案例都要对思政教学有清晰的阐述和设计。教案中要明确、具体地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如何无缝对接,每一部分思政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展开方式都要细化和具体。

2.2.1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基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切实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课程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国际贸易学教学从国际分工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投资、区域经济和技术服务贸易等几大模块展开,对应相关知识模块所延展开的育人體系,也应从全球视野、民族振兴、产业经济发展、职业品德等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多位一体。

2.2.2 以案例教学为核心

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分析,与学生开展主题讨论,是育人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在案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鲜活性、代表性和及时性。例如,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主动作为,塑造全球多边经贸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视野和格局;结合中国连年遭遇反倾销调查与2020年11月中国对澳葡萄酒发动反倾销调查的案例对比,激发学生提升技术研发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走出低价竞争的漩涡,减少贸易摩擦和纠纷;结合我国在RCEP、BRICS等区域组织中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刻体会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合作机遇,培养全球化战略意识和民族自信;结合我国核心产业发展战略,探讨这些经营百年或者在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的优质企业,是如何获得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 以三位一体为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改革手段

3.1 提高教师团队思政水平

德,乃立人立业之本。教师立德,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输出给学生;教师立德,对教育事业有足够的热爱和情怀,才能在教学岗位上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教师立德,要关爱学生、一视同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做学生学业和精神上的领路人,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尊重和信赖。如此,教师才能够有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学史崇德”是立德的有效途径。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学史崇德”的明确要求,学史崇德就是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洗涤心灵之尘、激发奋进之力。只有不断加深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认知和理解,才能使专业教师自觉主动地把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3.2 丰富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里面,“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手段就是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通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常规教学、科学项目研究、学生日常管理和社会实训实践等各方面,具体包括:一是依托当前各大高校金课建设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契机,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搭建线上线下互动课堂,分享拓展学习心得和观点交流,营造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开展课堂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针对包含思政元素的时事热点问题,安排学生开展辩论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觉悟,书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三是加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拓宽视野,锻炼能力,在实践中认识和感知社会。

3.3 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思政目标

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评机制,将德育目标纳入考评体系中,增加素质考核的部分。评价体系涉及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考核评价,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进行考核。进行体现课程思政特色的专题讨论,学生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成果展示等方面体现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法治精神和职业素养被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师思政教学效果的四大评价指标。同时,注重思政考评的过程性和长效性,将单一课程思政考核体系与整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融合,注重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275.

[3]梁燕.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0,(8):2327.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0,(2):3342.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