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多维思考
2022-03-07李洋潘玉龙
李洋 潘玉龙
文章编号:1673-9973(2022)01-0067-0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卓越成就,验证了这一制度具有巨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经实践检验,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总结为十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进行探究和多维思考,为坚定制度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执政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2.01.012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n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Yang , PAN Yu-long
(School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verified the enormous advantages of this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becaus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ts own governance capacity, always adhered to the guidance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 and unswervingly adhered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Marxism,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tested in practice and is full of vigor.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extracted thirteen aspects of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d the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rovided a strong guarantee for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taking the long march road of the new era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construction of ruling ability; Marxist Theory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探索强国强民的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这种“实践探索”[2],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不断完善。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在国家发展中,只有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才能明确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什么、完善什么、避免什么。
一、政治维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经验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进行调节,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水平、历史传承、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也不尽相同,因此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只能陷入作茧自缚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巨大的优势,在于这一制度立足于我国现实生活中并不断完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優势是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区别于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最显著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准则,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来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部分党员出现贪图享乐现象,党中央及时作出了解决措施,如1951年底,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将“三反”运动与整党行动结合起来,对于部分干部存在贪污受贿这一问题通过批评教育进行处理,在这期间发生的共和国第一宗大腐败案,党中央经决议将刘青山、张子善开除党籍、执行死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国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既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又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力量,在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国外的各种声音,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江泽民同志作出了正确决定:坚持党的基本方针、理论与路线不动摇,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见证了香港的成功回归,领导广大军民抵御特大洪灾,1999年面对美国轰炸我国南斯拉夫使馆恶劣事件,坚决就此事斗争迫使美国道歉赔偿,严厉打击李洪志的“法轮功”邪教组织,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李洋,潘玉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多维思考Feb., 2022Vol.36 , No.1
理论探讨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李洋,潘玉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多维思考Feb., 2022Vol.36 , No.1
理论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将思想建党与组织建党、从严管党、制度治党进行有效结合。回顾历史,思想建党与组织建党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初期,從严管党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度治党施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成熟的新时代,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整顿党风、严惩腐败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保证了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制度优势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二)坚持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我们所遇到的难题不可谓不多,风险不可谓不强,但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一化解。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国外各种风险挑战,沉着应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难困苦的改革发展目标,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来袭,我国经济、民生乃至群众的生命安全遭受到巨大冲击,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不畏艰险,身先士卒,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探寻难题密匙,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在我国的蔓延,并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遇到危机的时刻,始终坚持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先后召开“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的“左”倾和右倾错误,及时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勇于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直面错误,勇担风险,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并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并加以理论总结。
这样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样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面对单一的公有制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大胆探索实践,进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成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成功改变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固有的印象,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与实践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如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各部门资源利用率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通过改革供给侧结构,从而积极转化方式、优化结构、转化动力、扩大内需,为化解矛盾、应对风险与挑战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在优势
由于广阔的国土疆域、复杂的宗教信仰、多民族的人口构成、不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集中社会主要力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尽快解决群众所面临的问题。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均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国情,仔细考察每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社会重大项目建设后所做出的正确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的统筹领导下,每一目标均能按时有效地完成,这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正是得益于这种显著优势,不管是历次抗洪救灾活动的顺利开展,或是“两弹一星”的成功问世,不管是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抑或是大兴国际机场的最终完成,这些世界奇迹都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体现。在这一内在优势下,截止到2020年,我国成功完成了第一个一百年的战略部署,充满希望地迎来了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除了集中社会主要力量完成特定目标外,这一优势还体现在能够及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应对突发紧急事件。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突降暴雨,防汛工作严峻,面对这场历史罕见的洪灾,党中央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启动防汛应急方案,各省市工作组紧急赶往灾区,参与抗洪救险工作;以人民解放军为首的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洪水中被困群众得以迅速解救,洪灾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降到最低,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二、人民维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任何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不同于西方政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我国政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保证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以人民为中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坚决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条框,而是真正地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奔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享有参与权、协商权和决策权,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人民能够实现当家作主的目标,开展了一次次艰难困苦的斗争,最终走上了执政党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我国贫穷落后的现实,面对我国只能制造凳子椅子的技术处境,为了改变社会面貌,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中国共产党做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决定,逐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由一开始的站起来、富起来发展成为现在的强起来,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国共产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其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使贫困群众不仅成为脱贫致富的受益者,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合力扶贫”和“内源扶贫”。首先,要团结社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动员社会成员,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最后,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只有物质方面的给予而缺少精神上的指引,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治,想要防止贫困问题代际传递,必须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20-2021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相比,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结果千差万别: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先后建立领导小组指导抗疫斗争,切实保卫人民群众的安全,武汉作为疫情的重灾区,保卫武汉就是保卫全国,34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務工作者响应号召纷纷前往湖北,数万名建设者只用十天时间建起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以便受到感染的人民群众得到有效治疗,广大警务人员、基层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工人放弃过年休息时间,赶制救灾物资,科研人员努力攻关,研究疫情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无数新闻工作者身居一线,报道时事热点。反观美国政府,它对疫情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消积应对,截至目前的统计,美国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居世界第一,为全球安全添上了恐慌的阴影,英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国疫情蔓延严重,这些国家虽然一直以人民利益的代表自居,但他们真正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或者社会上某一阶层的利益,在整个疫情的防控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撕开了他们所言的“民主”的面具,“爱民主、爱自由”伤害的恰恰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普通百姓,美国迄今为止死亡人数超过过90多万人,多数为老人、穷人,富人的生活与生命安全影响并不大。2020年5月25日,由于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而在全美国引发的骚乱也恰恰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人民群众的不作为。
(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永葆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于人民,这一制度的发展完善不是根据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以人民为导向,在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时代的人民当家作主不是历史范畴上的民本主义,更不是简单的为民做主,而是人民群众能够亲身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真实的民主。自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来帮助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为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一理念,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显著体现,在我国的每一公民,都能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的权利公平管理国家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不仅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同时也提高了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动性,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在这一制度下,各党派人士与各民族紧密团结起来,以共同的思想为基础,在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上依法行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权利。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全体公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紧密团结,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等权利,而少数民族人民依法享有自治权,管理社会事务。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忘记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繁荣,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统一与自治相结合下,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也有利于各民族当家作主。
三、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价值导向,在与我国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扬弃近代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基础上,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发展创立的,具有科学性与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真理性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思路,也为我国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方法指引,成就了百年伟业。
(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提供了科学思路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社会各阶层都开展过救亡图存的运动,无一例外全都失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的政党诞生,中国革命走上了新的道路,但在革命初期,党内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过分强调经验,使革命遭受到了巨大挫折,直至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应用在社会现实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新的理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经验教训,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指导我国具体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又深深植根于中国具体国情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三个显著优势,同时,中国革命、建设的胜利又为共产国际的运动开拓了新的方向,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独立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制度形态。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经考验,散发出勃勃的生命力与活力,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真理性。
(二)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始终不忘进行反贫困的实践,我国反贫困的重点由一开始的救济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现在的精准扶贫阶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反贫困实践的正确道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反贫困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反贫困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社会物质条件的重要性:“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就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为指导,决定了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水平的落后,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扶贫事业有效进行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首先,我国贫困地区比较集中,大多在中西部地区,因此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特色产业,这就要求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实际设计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反贫困项目,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例如,自然环境良好的贫困地区可以优先发展旅游业,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特色农业,交通便利的贫困地区可以优先发展农家乐服务业。总之,发展经济要与本地特色相适应,促进其规模化,最终形成产业链。其次,根据我国贫困地区大多集中连片的特点,要加强区域合作。东部地区由于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先進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教育水平滞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除了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以外,区域合作也至关重要,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从双方整体性与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发挥区域间的优势。区域间的合作能够带来资金技术的交换,带来效益提高和成本降低,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实力,使其逐步摆脱贫困。
在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指导与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下,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根据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由2002年初高达31%的贫困率于2016年降至0.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总指导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围绕脱贫攻坚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部署,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通过国家政策的实施与帮助,减贫成效显著,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增长,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数高达9899万人,到2019年底,贫困人数已经减少到551万人,7年累计减贫幅度为944%,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在给人民带来生命威胁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中小企业大批量倒闭、失业人口骤增、贫困地区人口就业难,增收难,返贫风险不断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上半年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脱贫攻坚事业稳步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截止到6月30日,中西部开发扶贫项目409万个,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出口额同比增长43%,进口额增长62%。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公布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优异成果,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创造了世界罕有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有益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等战略目标。中国用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证明了现代化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西方的“新教伦理+科技+多党制+地缘传统”模式,它用“中国之制”作为支撑,实现了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在不断提高党中央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显著的制度优势,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密码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1-12-10
作者简介:李洋(1993-),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潘玉龙(1988-),男,河南开封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