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博士论文》思想内涵探析

2022-03-07王威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自我意识马克思

文章编号:1673-9973(2022)01-0052-05

摘要:《博士论文》作为公认的马克思终生思想的历史开端,是其早期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主要是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能够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理论更加能够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宗教的批判,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并赋予了其以现实性的同时,拿起“否定”武器对德意志基督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原子偏斜;自我意识;宗教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2.01.009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Religious Criticism

WANG Wei

(Human Rights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China)

Abstract: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s the recognized historical beginning of Marx’s lifelong thought, it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in its early stage. Marx chos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rete’s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at of Epicurus, and analyzed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Epicurus natural philosophy with unique self -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the depth of resisting religion. While inheriting the self - consciousness and giving it reality, he picked up the “negative” weapon to make profound criticism of German Christianity.

Key words:Marx; atomic swerve; self-consciousness; religious criticism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所创作的、对现实生活进行直观思考写下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并没有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據和基本观点,主要是对马克思的未来思想构造进行一定的启发。[1]52这篇文章虽然是对两种不同自然哲学的区别进行论述,能够通过对哲学研究的不同而进行一定的分析,但其文章从始至终贯穿着哲学与宗教之争。文章在序言阶段主要是简单阐述了两人之间的神学论战,虽然还没有对普卢塔克将哲学融入宗教法庭中的内容进行错误批判,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无须论证的,因为只需要通过一段话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解释。假如人们能够利用哲学思想来进行自我辩护,那么对于哲学来讲是一种侮辱,从而让大家想起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国王。[2]52马克思接着说,哲学并不隐瞒它的立场,什么样的立场呢!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 “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2]12这便是哲学的宣言和对宗教的反击。

此外,他们的原子运动理论内涵所存在的差异比较,是马克思着重做出的目的指向。具体而言,伊壁鸠鲁在德谟克里特原子直线运动的基础上,又对原子的本性做出了偏斜运动的定性。而偏斜运动意味着原子运动及其“自我意识”,即自主性或偶然性,而偶然性则预示着必然性的反面,偶然性注定着对必然性的克服,即自由。从对原子运动理论的研究到人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哲学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进行独立思考,让其逐渐提高自我认知,并且在此基础上表达脱离宗教以及神力的思想束缚的可能,这就是马克思在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核心观点:“将人的自我意识唤醒”。[3]15

一、原子偏斜

原子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中所认为的在虚空中原子的运动形式,并且将两者的自然哲学理论进行一定的区分。针对偏斜运动来讲,西塞罗就对此发表了颇具嘲弄意味的言论:“伊壁鸠鲁曾经说过,原子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而进行直线下落运动,如果根据他的表述我们能够明白这是物体天生所具有的运动。之后他考虑到,假如所有的原子都从上到下进行坠落运动,那么两个原子就不会出现碰撞的问题。然后他表示原子的偏斜是不存在的,从而开始具有更多新的理论产生。原子之间能够出现一定的结合,这样就会形成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体。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结论是否符合现实,伊壁鸠鲁并没有通过此理论来达到他的目标。[2]12-13西塞罗在他的著作《论神之本性》中曾经提出这样的想法,因为伊壁鸠鲁明白,原子进行下落运动是因为重力,并且这种现象是自然而产生的。那么他就想象出一个改变自然的方法,就是原子在进行下落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斜,那么这样的假设是否成立。[2]31皮埃尔·培尔曾经这样表述,他认为在伊壁鸠鲁所提出这样的理论之前,很多人就表示原子是具有一定的重力,同时原子之间也具有一定的排斥能力,那么就会出现一定的原子运动。但是伊壁鸠鲁表示原子在空中运动会出现偏离直线的问题,从而他表示这并不是偏斜运动所具有的唯一一个动机,除此之外,偏斜运动还能够更好地对原子之间发生一定的碰撞进行解释,试想一下,如果原子在进行向下直线运动时,都能够保证速度相同,那么就无法解释原子之间能够发生一定的碰撞。如果原子之间不会出现碰撞,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存在,所以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原子在运动时一定会出现直线的偏离。[2]31西塞罗和皮埃尔·培尔对于原子偏斜运动的解释,一方面原子偏斜运动是原子互相碰撞的原因;另一方面,原子偏斜运动是避开必然性获得自由的根据。虽然看起来合乎常理,但马克思认为这两种解释是相互矛盾的。西塞罗和培尔在进行一定的研究和讨论中,有一个主要的特点需要现在进行加以说明。那么就是他们在进行伊壁鸠鲁理论的研究中对原子之间出现碰撞的动机进行解释,表示他们认同伊壁鸠鲁的说法,原子会出现一定的运动偏离,通过这种理论既能够说明自由,同时也能够表达出理论的矛盾。而马克思表示,假如原子并没有出现一定的碰撞,那么这种偏斜理论就是多余的,因为在卢克莱修研究的过程中,表示原子之间出现碰撞是一种强制的结果,那么这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理论对立。假使原子在下落运动时并没有出现偏离,但是却发生了原子碰撞,这样的结论下,偏斜理论来证明原子之间的排斥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将这种矛盾进行一定的研究就是想将原子偏离直线的直接因素的理解太过于表面化,但是却没有一定的实际联系。[2]32先前哲人的矛盾在于,如果原子必须偏斜,然后它才能互相碰撞,如此所述便不是原子的自由而是原子自由的反面。如果原子只有发生偏斜运动,然后才会相互碰撞,这表明原子是被迫和被决定相互碰撞。如果原子是被迫和被决定发生碰撞,这绝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反面,是强制,是必然性。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段落内容的内涵解释,并说明矛盾所在。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王威:马克思《博士论文》思想内涵探析——对自我意识觉醒与宗教批判的实质评述Feb., 2022Vol.36 , No.1

理论探讨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王威:马克思《博士论文》思想内涵探析——对自我意识觉醒与宗教批判的实质评述Feb., 2022Vol.36 , No.1

理论探讨

马克思在对之前的解释做出批驳后,也给出了自己的论述,但前提必须要对原子的直线运动进行铺垫式解释。

如果原子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直线,那么原子的运动就是通过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控制,是一种物质的纯粹存在。[2]33这是对原子直线运动最核心的解释。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都在谈论原子的直线降落,但是我们并不能恰当地谈论原子在虚空中的直线降落,为什么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仍然如此陈述,他们的意思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在现象界,我们可以谈论实物的直线降落,例如一根粉笔从高处直线降落,我们是可以观察到的,因为粉笔的直线降落是一种感性现象。然而,我们始终要注意,在古希腊的原子论当中,原子并不属于现象界,我们可以说某物、某个实存、某个定在的直线降落,但是我们说原子直线降落便是而且有严重的问题。因为原子不是现象界,它是真理,是理念的世界,是超感性的领域,它是一切事物构成的根据。只要我们说某物直线降落的话,那它就不是原子。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在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其实讲述的就是说原子的存在是以一种纯粹的物质形态存在,这种理论属于哲学方向的语言。

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为原子作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也就是纯粹的质料。那么原子的概念必然包含两个环节,质料与非质料。亚里士多德将非质料表述为——形式,即对质料的否定,也就是对原子直线运动的否定,这样对直线的否定,就得到了对形式的表述。

如何否定直线呢?一方面,直线上升来否定直线下落。这缺乏直观上的根据,很难奏效;另一方面,直接将直线擦去。但这就无法成为一种表述。所以,伊壁鸠鲁设定了第三种表述,即偏斜运动来否定直线。这也是一种哲学寓言,因为伊壁鸠鲁不会直接说“纯粹的形式”。

但是又有一种理论与原子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对立层面,就是对原子直线运动的否定,而是通过空间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这种理论也就是支持原子运动出现偏斜。 [2]33马克思表示,其实原子在进行下落的运动与点在直线中被扬弃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当原子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被其身边的一些绘制直线扬弃,因此,原子在进行下落运动时,其实它只是一个正在运动的点,这个点是不具有独立性的,仅仅只是失去个体性的点。[4]33通過这个理论能够对原有的理论进行否定,那么就是原子在进行下落时会产生偏斜运动。

所以伊壁鸠鲁在进行原子直线运动的描述中能够对其具有的物质性进行阐述,同时又能够通过偏斜运动而展示原子所具有的存在形式,而这种对立的形式又能够产生对立运动。因此,卢克莱修认定这种偏斜运动能够打破原有的“命运束缚”,而且能够运用这种思想来进行原子运动的研究,出现原子偏斜其实就是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物体。[2]34马克思同时又对伊壁鸠鲁所阐述的“原子偏斜”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这种理论其实改变了一个“王国”内所具有的自身结构,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现原子的偏斜,从而体现出原子内部结构的矛盾。也就是说伊壁鸠鲁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白原子所具有排斥运动性质的人物,虽然这种解释只是一种思想方面的进步,但是对于德谟克里特来讲,伊壁鸠鲁的理论能够对其原有的阐述具有超越性的研究成果,德谟克里特当时的研究结果只能够明确原子是存在的。

二、在原子“偏斜”运动中寻找自我意识

形式和质料在相互否定过程中,共同成为原子理论概念的构成部分。而且形式和质料直接存在一定的对立,这样能够对马克思“自我意识”理论具有更加深入有效地理解,也能够通过原子的理论研究而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述。物体在进行一定的斗争时,就表示其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2]61这种说法看上去十分矛盾,但是只有这种解释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意识的理解,能够通过对其研究而明白自我意识的本质内核。在这个方法上马克思研究出了质料与形式的对立其实也就是一种事物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

但如果将每个人都作为现实中的客体进行研究,那么就需要进行相对存在理论的打破,那么欲望也是一种力量,排斥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所以能够将个人看成直接存在的物质,一些抽象的事物就被看作是人的自我意识。[2]37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运动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的运动,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必然行为,这与伊壁鸠鲁截然相反。因为从上面的理论研究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原子之间出现排斥并产生旋涡,这是一种必然情况,从而可以看出其在研究原子运动中仅仅只是进行物质方面的理论研究,而没有进行思想方面的观察。从思想的层面上来讲,当其与其他物质之间出现一定的排斥,那么就说明这种运动已经被自我设定。[2]38对于伊壁鸠鲁来说排斥概念的解释是“直线降落与偏斜运动的合体”,即纯粹的质料与纯粹的形式的合体;而对于德谟克里特来说,由于他的原子概念只包含纯粹质料的规定,并无形式规定。伊壁鸠鲁的“排斥”是作为合体出现;而德谟克里特的“排斥”只是表示物质方面必然性的领域。

因此,原子实现了其存在排斥运动,通过这个观点我们能够发现原子其实是一种抽象的物质,但是却同样可以实现。那么我们反过来看,虽然原子是抽象的,因为与其进行一定的关系物质也同样是原子。[2]37通过马克思对其理论研究的阐述,发现原子运动其实是原子直线落地与偏斜运动的结合,也就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根据黑格尔所阐述的理论来讲,伊壁鸠鲁所阐述的哲学理论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其实原子这种抽象的物质就是一种自我意识,通过这样的比喻能够更好地将原子运动变成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是自我意识发现的过程。[1]52我们也能够发现,虽然原子是一种物质形式,但是这种物质最为大家所接受的概念是一种抽象的物质,也是通过抽象这一物质来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其研究来探究自我意识和自身所具有的联系,能够很好地将其关系进行一定的比喻论证。同时表示自我意识能够对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否定,而那种不进行自我否定的自我意识其实也是一种质料。[1]53因此,在进行人体自我意识的唤醒时,应该让人们走自己“鄙夷”的道路,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意识的认知,只有两种对立的意识进行一定的活动才能够发现真正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才能将自由从束缚中摆脱开来。当人们能够感受到自我意识之后,那么他们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精神,但是这个人已经不再是自然产物。[2]37

如果我们将德谟克里特的排斥概念与1845年马克思另一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历史上对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非常多,其中费尔巴哈所阐述的唯物主义具有一定的缺陷,他表示对象的感性只有通过课题的展现来进行阅读能够理解,而不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理解,那么这种理解方式其实是一种主体的感知。这种感知其实与唯物主义的要旨已经发生了冲突,是朝着唯心主义研究方向进行发展。[5]133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作为其哲学的稳定开端,基本立场就是“自我意识”,说明马克思没有白白经历“自我意识”这所学校的洗礼。马克思再一次对自我意识的自由性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肯定,伊壁鸠鲁所阐述的自然哲学具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认为自我意识是具有绝对的自由,那么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个体的自我意识来讲,这种想象的东西不能够经过事实的验证,所以这种想象的理智是不存在的。[2]63

马克思认为,根据普卢塔克所说,一些过去的哲学家不认同伊壁鸠鲁的理论,他们表示原子在运动时发生偏斜运动是没有理由的。西塞罗表示一定的物理因素能够更好地将原子运动所出现的偏斜带到所研究的范围之内,但是偏斜理论与这种结论是相反的。除此之外,原子运动研究中没有涉及偏斜的理论之前,原子还没有完成相应的运动,那么这种规定是否能够将其作为原子本原的理论。而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表现原子是组成所有事物的原因,但是它自己却没有一定的原因,这种理论没有研究的价值。[2]34马克思指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是不完善的,是未完成的,只是指出原子物质性的一面,并未表述出原子的真实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原子偏斜理论对整个王国的内部结构进行一定的改变,因为利用偏斜能够很好地进行内部规定的显示,原子所具有的内部矛盾也会显现出来。伊壁鸠鲁是第一个对原子排斥的本质进行理解和传播的,虽然这种研究是建立在一定感性的思想情绪下,但是能够认知到这种原子物质的存在。卢克莱修也表示这种偏斜运动理论打破了传统命运论的思想束缚,能够更好地对自我意识进行运用,实现对抗。[2]34这段话不仅是对上述“自我意识”在伊壁鸠鲁与德谟克里特最好的解释注脚,也是当时立志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进行深刻批判的思想家的启迪与支持。尽管在《博士论文》中没有针对宗教批判进行大篇幅的发挥,从而避免马克思过度陷入“荆棘丛生”的政治领域。但是也能夠有效地展示马克思对其理论的理解与阐释,让我们能够对其理论产生共鸣。展现出马克思对其理论的赞同。

三、以“哲学拯救”解码“宗教批判”

伊壁鸠鲁其实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并不是一个决定论主义者,他在进行原子运动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跟随德谟克里特的步伐,在其原子核空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他并没有表示自己认为原子没有被自然规律所掌控。众所周知,古希腊所研究的必然观念主要是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其所具有的理论是十分正确的,在他们看来“存在即合理”。故而对宗教的攻击并不是十分全面。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的内核,同时也是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进行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且,马克思致力于以哲学的方式将人类心智从普遍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无神论的相信和坚持,他个人是反对宗教的,主要是反对宗教对于哲学研究者和一些个人的压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人们将其在宗教的压制中进行思想上的解脱,他特别喜欢将普罗米修斯的名言“我痛恨所有的神”当作是哲学研究过程中的座右铭,而且他本人也是对所有的神进行反对。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十分欣赏,因为他也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希腊人民将一些天体进行神化,马克思将伊壁鸠鲁赞颂为希腊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2]4哲学对抗宗教的冲突自古有之,马克思在进行宗教批判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伊壁鸠鲁研究原子理论来反对宗教,通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能够服务于人民,反对宗教的压迫,从而达到批判宗教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在进行无神论阐述时表示,一个非理性的世界才会出现神。[2]101哲学的研究主要就是对一些非理性的内容进行贬斥,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合理。

从《博士论文》的结构形式以及内容上看,在论文的序言、征文、附录中,马克思都在对宗教进行慷慨激昂的无情批判,并且在此时需要对自然哲学思想进行一定的阐述,通过论文能够更好地表现马克思运用哲学言论与宗教对立的决心,实现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一次对抗进而实现思想的碰撞。伊壁鸠鲁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他表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自由,那么我们应该进行哲学思想研究,所有致力于献身哲学研究的人都能够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因为哲学的思想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2]4马克思之所以对伊壁鸠鲁所研究的哲学理论十分赞赏,是因为在他研究的原子运动偏斜理论能够为其提供一条很好的道路,从而能够进行与宗教思想的对立。[7]155伊壁鸠鲁受到犬儒学派的影响,一方面,主张精神上的自主,摆脱社会礼俗的自由,率性而生的自由,但其个人自由观念并没有犬儒主义那般激进;另一方面,伊壁鸠鲁表示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恐惧的情绪,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这个人怕死,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宗教,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之处,因为在宗教的思想中认为一个人死了是一种不幸的表现,因此,他需要证明神是不能够对人生的事情进行干涉的,但是灵魂也会随着人肉体的消亡而消失。[6]315很多人在进行宗教信仰中也会把这种信仰当作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伊壁鸠鲁却不这样认为,他表示一种神力对自然过程的干涉是一种恐怖,而灵魂的永远存在又是解脱痛苦这一思想的致命伤。因此,他就会建立一个学说来进行宗教的反抗,从而能够更好地消除宗教对人们所带来的恐惧。但是怕死在人的本能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伊壁鸠鲁的福音在任何时候也得不到广泛的流传;它始终只是少数有教养的人的信条。但是很多与伊壁鸠鲁理论具有一定相似之处的学说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开始流行。当时对抗基督教之风盛行,该学说因而获得发展。加上当地的哲学家也对宗教比较反感,希望通过伊壁鸠鲁的哲学理论来反对宗教对人们的压迫。[6]322马克思以此救赎式的哲学理论来进行宗教的批判,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人们思想的解放。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对普卢塔克的神学论战内容进行一定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普卢塔克能够将哲学带入宗教法庭之中可以让人想到一个被诬陷背叛自己臣民的國王。[2]11他还表示,只要哲学还有一口气,那么全世界都不能够被宗教所左右,去救赎那些被宗教强加意愿的人们。[2]12宗教的内核是将个人意见披着神的外衣,然后通过神的方式又进行对民众的压迫,其实并不是神的本意。伊壁鸠鲁认为所有的神都会避开这个世界,对整个世界处于不关心的状态,与所有人也没有一点关系。之所以普通大众对神进行关注,是因为神具有一定的威严和力量,能够通过这种威严来进行暴利的获取。[2]35-36这种行为导致对人民的压迫,而马克思表示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要高于所有的神。[2]12

自我意识的哲学是需要征服全世界的,这样才能够获得思想上的绝对自由,那么就需要对宗教的所有错误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因为哲学理论和宗教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立的。[7]156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对立关系,很多哲学研究人员在经历了苏格拉底事件之后主要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支持的策略,需要对所有民众进行谎言哲学的实施,从而能够给让他们对宗教信仰进行谨慎对待,这样就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宗教对人们思想上的压迫。另一种是伊壁鸠鲁的明确对立场面,他不会对宗教反对思想进行遮掩,而是具有苏格拉底的勇气与宗教进行抗争。[3]15伊壁鸠鲁的这种精神被所有的哲学研究者所称颂,而马克思也具有这种精神,扛起了哲学反对宗教的大旗,通过原子运动理论来反对宗教压迫。[7]161

布鲁诺·鲍威尔在宗教观上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得不提。宗教在鲍威尔的哲学体系中被看作为人的自我感觉,当人将自身与世界相关联与联系的过程中,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时,就容易产生这种幻觉。鲍威尔似乎对宗教在古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视而不见,因为它把宗教观念和活动与人的异化联系起来,表示只要人们在做事时还会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那么人的生活就不会好,宗教给人以幻想,而幻想如同鸦片一样麻痹了人的意志,失去了解放自身的斗志。[8]166“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的说法就由鲍威尔到马克思,一语中的地切中了宗教的要害。在以上方面马克思追随了鲍威尔,但马克思并未全盘接纳鲍威尔的全部思想。

马克思在引用并赞赏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伦理学中的反抗精神的同时,自身也存在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与思想意识。在其继承、引申伊壁鸠鲁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超越之处显而易见。其一,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心灵与精神的宁静,而马克思则将内容进行的了极大的扩充,其关注的重心是自我意识的自由,这是一个从个人或小圈子到普遍的人的拓展过程。其二,伊壁鸠鲁对神的存在是有所保留的——他认为神是一定存在的,虽然他不能通过一定的事实来解释神这种观念的存在。他表示神虽然存在,但是神并不管我们的事情,而我们自己也不会触怒真神。马克思则恰恰相反,他对神的态度是完全作出了无神论的宣示,可以说将唯物主义的无神信仰贯彻得淋漓尽致。其三,伊壁鸠鲁谈论哲学、诸神以及幸福观念等等的范围仅仅停留在同自己亲近的学生和友人,并未进行大范围的宣教,这也与其终生的伦理理念有关。而马克思公开地以启蒙斗士的姿态将“真理大白于天下”。[3]16其在《博士论文》序言中以普罗米修斯对众神的侍者海尔梅斯所说的话来作为哲学对抗宗教的宣言“我从来都不会像你这样甘心接受别人的奴役,从而来进行自己命运的改变,我宁可一辈子都被绑在崖石上,也不会成为宙斯的信使。”[2]12

马克思在进行哲学研究时,他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宗教的批判,将人们从宗教信仰中进行解脱,让人们不再受到宗教的压迫并彻底救赎。[2]169根据哲学启蒙思想家的语言,当所有人都具备用哲学的思想进行思考,那么就能够实现理性思考,不会被宗教的思想所迷惑,更不会出现恐惧。虽然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和艰辛,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还是要勇于抗争,因为哲学思想的研究就是需要勇敢的精神。[2]112

四、结语

马克思对于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有所保留,笔者列举两点为例。

其一,马克思表示抽象所具有的个别性指的是脱离定在的自由。因为这种定在能够让其自身失去自己本来所具有的特点,而成为一种其他的物质。所以原子是一种抽象的物质,不会显示出来。[2]50其中第一句,是对抽象个别自我意识立场的一种批判性的保留,这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经历有关。马克思曾经尝试过用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立场为其法哲学立场做背书,但并不尽如人意,马克思最终融入黑格尔法哲学中。“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不会再定在之中发亮。”犹如被关入牢狱之中的人,丧失了一切自由,即使他仍然高傲地宣称自身思想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吗?马克思认为,这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之中的自由,他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并不是定在中的自由,不能在定在之中发亮,这就是自我意识立场的缺点。

其二,假如自我意识是一种抽象的物质,那么在个体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就不是个别性,所有的科学就不成立了。[2]63伊壁鸠鲁被称为科学的敌人和语言的轻视者,因为他主张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并且,伊壁鸠鲁看重科学的用处,仅仅是科学对于神的作用的种种现象提供了自然主义的解释,当有着好几种可能的自然主义的解释时,他主张用不着在其中选择某一种解释。所以,伊壁鸠鲁派实际上对自然知识与科学并没有做出任何的贡献,甚至建议也没有。马克思认识到自我意识是抽象性的,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个别性不具备统治地位就会被取消。也就是说,在现实中,个人通过一定抽象性的自我意识并不被承认为真正的科学。然而,黑格尔当初对某种主观思想所做出批判时也仅是一种概念,后来也被证实为真正的科学。但是这种科学思想是将个人的意识通过一定的实践进行检验而得来的,是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智。相反,如果我们仅仅是将抽象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普遍性研究,从而人能够将这种自我意识上升到一种绝对的规律,那么这种规律也就是科学,所有被人们信奉的神学和宗教思想也就会不攻自破。[2]63马克思表示,如果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作为原则,那么科学就成为不可能。同时,使一切不自由的东西也成为不可能。对于当时的青年马克思而言,他需要的正是一种可以用以批判和否定型的武器。当时的青年马克思及自我意识立场的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破除迷信和不自由的观念。他们宁肯站在自我意识立场上来完成一个否定性的工作,将理性和超验的东西统统打碎,即使会使得真正的与现实的科学成为不可能。

参考文献:

[1]吴猛.“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2010(2):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罗晓颖.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J].现代哲学,2007(2):11-17.

[4]张雨欣.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7]刘同舫,陈晓斌.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12(5):148-169.

[8]〔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与卡尔马克思[M].王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1-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与国际表达的争取”(18FFX011)

作者简介:王威(1992-),男,河北正定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权法学。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博士论文贵在有创见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国家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