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之礼法知多少

2022-03-07曹保顺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礼法贵族男子

曹保顺

“拓展延伸”是由文章或材料内容进行相关生活、语言、知识性积累及其他阅读积累的拓展;“迁移运用”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拓展延伸、迁移运用类阅读题形式灵活多样,能够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提炼要点、理顺逻辑的能力,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

具体到说明文,考生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探究链接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针对问题提建议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其有完整、准确的认识。

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弄清说明对象和内容;然后概括所给材料的说明要点;再比较文章及链接材料,得出异同点;最后得出结论,或联系生活谈感悟,针对问题提建议。

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經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国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于是被杀。

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选自《“冠”之礼法知多少》,有删改)

借鉴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解析】本题要求对链接材料进行探究。题干给出了三则链接材料,要求联系选文内容,写出探究结果。我们在答题时要认真阅读链接材料,然后回归原文,弄清材料与原文之间是否有印证关系、运用关系、对比关系、补充关系等,找到二者的“链接点”,把握材料的个性与共性,然后从中提炼出探究结果。

猜你喜欢

礼法贵族男子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贵族
晏子论礼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