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悠悠
2022-03-07
饮茶之风始于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不仅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史茶踪
《茶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文化史上,往往会把一切与农植物相关的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传,神农在野外用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材,这便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茶诗茶情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文人与茶之间,总有一种说不尽的情缘。茶遇上诗(词),便造就了最美的茶诗(词),既爽口,又安心。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興熟,来往亦无期。
——【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三》
诗境浅谈
此诗写于汴梁(开封)禹王台,诗人于春日夕阳下,边啜茗品香,边凭栏写诗,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高雅之至。
在春日傍晚的平台上,和风拂面,一边坐着喝茶晤谈,一边斜着身子在置于石栏的砚台上蘸墨挥毫,题诗于梧桐叶上,十分自得。眼前又是如此闲趣悠长的如画美景:翡翠鸟站在晒衣的竹竿上鸣叫,蜻蜓立在浮水移动的钓丝上,勾勒出一派静寂的境界,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幽雅情趣。而这种情趣,正是诗人“向来幽兴极”的一种表现。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诗境浅谈
如果掩去诗人的名字,初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非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首联直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
颔联乃全诗的“诗眼”。诗人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声;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接下来的颈联道出了诗人的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能做的只有“矮纸斜行闲作草”。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指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这背后却蕴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尾联道出了诗人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不愿在江南临安久留。
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别,便拂袖而去。诗人在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在自我解嘲。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都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了。
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名人茶事
1.唐人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其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当锅边缘的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2.郭沫若从青年时代起就喜爱饮茶,是个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都非常熟悉。
1964年,郭沫若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时,对高桥银峰的色、香、味、功效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的诗篇多与茶有关,如《陪外宾到武夷山与黄山欣赏名茶名胜》《题文君井》等。
3.老舍是个饮茶迷,研究了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一段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
为促进我国茶文化发展,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
茶礼茶俗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有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
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至客人面前时,应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谢谢”,并双手接过茶托。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
至于品茗方式,则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等。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不同的品茶方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享受——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韵;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生趣;三人同桌品饮,可得茶之美味。
茶中百味
1.无论哪种茶,品的都是一种情调、一种心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净化身心,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在一个寂寞的雪夜,泡一杯清茶,独自坐在窗前,看孤叶飘零,听雪落窗棂。在氤氲的水雾中,在淡淡的香茶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香茶,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这个时候,若浅浅地啜上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甘甜在舌尖荡漾开来,充溢齿喉,定会感到心脾畅然,一如空山新雨后,虚静空灵。品着那浓烈的芬芳,感受着茶带来的微苦,或许我们真的会感叹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没有万事如意,人生的挫折正是我们奋斗的源源动力。拿起杯子从容地喝上一口茶,顿觉唇齿留香、豁然开朗。这种心情,在肺腑之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闻着淡淡的茶香,漫漫长夜自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
(节选自韦良秀《茶韵悠长》)
2.我放下手中的笔,双手端起茶杯,温暖阵阵袭来,揭开杯盖,冒起了氤氲的热气,凑近鼻前,沁人心脾的茶香飘荡开来。沉淀在杯底的茶叶安详地卧着,那是我最爱的龙井。
轻轻抿一口,茶汤清碧,入口微苦,继而,有一种清香缠绵在心扉,爱意浓浓。
以1:50的比例准备龙井和水,水要刚刚好的80℃,注入茶杯,静待三分钟,其工序不胜繁琐,可妈妈却记得清清楚楚。
因为这杯茶,我那因熬夜而疲惫不堪的身体变得鲜活起来。
一瓣茶醇香甘甜,一滴水纯洁明彻,一杯茶清新幽香,似那浓浓母爱,令我感到无比温暖。
(山东平阴县第四中学七·4班 李文佳 《用爱泡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