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阳·童年·骆驼队

2022-03-07林海音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骆驼队铃铛骆驼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說,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请填写句子空白处的标点。

“卸”用音序查字法应查什么?用部首查字法应查什么?

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骆驼挂铃铛的需要,“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选自《城南旧事》)

这句话在表达怎样的意思?

怎样理解这句话?作者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心语点点

题目“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阅读妙招

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如何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

1.题目分析法。有的文章题目直接点明了写作目的。阅读时,可通过文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中心句分析法。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句子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写作目的,称为“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还有的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阅读时,找到中心句,就能直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重点段落分析法。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重点段落仔细分析,会比较容易体会到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主要人物分析法。在写人的文章中,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方面的特点,或表达对人物的某种感情。阅读这类文章,往往要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会。

猜你喜欢

骆驼队铃铛骆驼
“趣”从何处来
从儿童视角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大骆驼
骆驼队该怎么走
骆驼
骆驼队该怎么走
小铃铛
铃铛大作战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