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竞赛团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07隋思逸董瑞管彬礼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6期

隋思逸 董瑞 管彬礼

摘  要: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当下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蓝图里,需要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纵观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我们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没有创新活动就没有更好的生产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笔者通过总结参加大学生双创竞赛的实际参赛经验,深入观察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竞赛团队的组建与打磨过程,从实践经验角度出发,发现了团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了创新思维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商科大学生双创竞赛;竞赛团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创新是不变的话题,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不断施行,新商科理念也在逐渐形成。新商科是对多学科进行交叉整合,不断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等,对商科专业结构进行全面优化,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对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商科背景下,作为培养商科人才的高等院校,只有不断顺势而上,调整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战略,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复合型的新商科人才。

近年来大学生双创竞赛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也成为了高校整体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竞赛团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笔者选择这个选题展开研究。

一、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体现在不同的方面,首先是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现状的分析,如袁本涛和延建林就我国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评价普遍较低,具体体现在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缺乏、创新活动参与度较低、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缺乏。还有很多国外学者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量并评价,普遍使用的为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量表和倾向问卷,问卷调查法、模糊评价法、Rasch模型法等。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多主要是从某一地区或者具体高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也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陈振斌等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陈新忠等对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禹智潭等利用模糊综合法来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等。

专家学者的研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涉猎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新思想、新技术。笔者身处大学生双创竞赛团队中,通过参加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赛事,实现了对原有知识结构的 “再构建”、“再创造”,全方位、多视角去研究赛事、整合资源、科学分析、深度打磨、攻克技术,由此激发创新潜能。从上述研究现状及笔者亲身经历来看,目前借助大学生赛事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再加之实践经验方面的研究并不丰富,所以笔者希望在丰富的竞赛实践中充分探究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双创竞赛团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一)大学生双创竞赛环境有待提高

首先,就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的承办单位而言,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所举办的竞赛活动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在竞赛的设计、组织、考评等方面缺乏严谨细致的规划,使得竞赛活动组织欠规范。其次,学生频繁参加重复性竞赛,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为了获得证书将同一个作品或设计重复性使用,也违背了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举办的初衷。再次,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无法通过比赛全员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

笔者认为,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借助活动的组织、挖掘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而当前的双创竞赛活动中大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不够,竞赛活动仍然是遵循导师指导下的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缺乏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缺乏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缺乏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三)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开展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意见和要求,但从大学生双创竞赛活动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院校缺乏正确认识,也没有搭建比较完善的竞赛体系,大多是为比赛而比赛,没有将创新竞赛与高校专业课程相融合,且独立于高校教育体系外,缺乏完善的课程规划和教学评估,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课程内容也缺乏实战性、实用性与合理性,竞赛活动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足并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价值。从整体层面而言,很多院校所开展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大都是由辅导员承担,现有的师资人员长期在校内工作,导师基于竞赛活动的辅导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解读比赛文件多,破解技术难题少,使得竞赛活动很难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能够加以应用的资源比较匮乏,严重影响了实际效能。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新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更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当大学生产生创新想法与思路时,立即走进企业、研训基地去实践探究,让学术创新、科技创新不只停留在理论上面,更加注重现场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领悟升华。产学研以研究课题或竞赛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将创新风险分散,不再由大学生承担,会打消他们的顾虑,从而会大胆尝试,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这种培养模式突破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二)导师领航大学生双创竞赛团队模式

导师是由知识渊博、学科阅历丰富,具有创新意识、思维敏捷的资深骨干教师组成。就笔者所在的学院来说,在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导师带课题模式,大学生通过挖潜导师承担的大课题内涵,围绕个人兴趣点和关注点,自主选择子课题。经导师鉴定认证后,导师指导大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从研究现状分析,找到当下该项目研究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问题的制约因素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着力通过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来解决问题。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之二是导师带竞赛活动模式,结合某项具体创新竞赛,带领大学生组赛队、解赛题,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跨学科融合,从学校层面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制度,利用学分、奖项、奖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大胆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大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提升大学生竞赛活动的价值。

(三)实训与实践融合模式

实训与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形式。一是创设实训场景,高校要以专业为统领,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创设真实的社会场域,完善校内实训平台,在高度真实的实训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模拟项目了解项目操作和企业运作的实际流程,提高实战经验;二是拓宽实践空间,高校要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大学生选择实践创新思维的真实场景,创造校外实习机会,使其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能力、掌握技能;三是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引入一些具备创新性和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切实提高孵化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四、结语

大學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人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未来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基于新商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市场需求,搭建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加实训实践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占比,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整体核心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7(2).

[2] 陈振斌,张万红. 研究生创新能力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3]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 成才之路. 2015(32).

[4] 禹智潭,黄炳根. 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