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步哲学视域下“儿童生长性文学圈”建构策略

2022-03-07万招娣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讨散步距离

万招娣

“文学圈”是一个术语,是一种组织学生语文阅读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保持学生的心理距离,赋予学生独立时空。散步哲学视域下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学习品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生长性文学圈”,促进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由,进而使得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生长性文学圈”丰盈了学生的阅读精神,滋养了学生的阅读生命。

散步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宗白华先生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在宗白华先生的眼中、心中,散步是一种行动哲学、美学境界。基于“散步哲学”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置身于这个文学圈之内,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核心素养会得到发展。

一、激发阅读期待

“期待”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期待,是架设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建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当下的语文阅读,往往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具体表现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阅读通常是一种单向度、线性化的阅读。而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一种“慢阅读”,在慢阅读中能欣赏沿途的美好风景。正如朱光潜所说:“慢慢走,欣赏啊!”在慢阅读中,学生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徜徉其中,与美妙的文字、思想、情感相遇。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积极的、持续性的对话,能赋予学生语文学习一种生命的活力。在慢阅读的等待中,我们努力丰盈学生的精神,舒展学生的生命,聆听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性、生长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文学圈。比如,在教学统编版第二单元“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其主要包括这样的一些篇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要让学生以教材的选编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游记类整本书阅读,继而以游记类文章为线索,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经典名著。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年级组为大单位,以各个班的课外阅读为小单位,以阅读小组为阅读的基本单位,助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中节选的篇章应当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前,学生的头脑并非空白,而是有一种“前理解”。在阅读中,学生对“前理解”会不断扩充、不断丰富,从而构成新的阅读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期待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引擎。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从教材选编进入到这一类的整本书阅读,又从这一类整本书阅读过渡到其他相关的整本书阅读,于是阅读圈就被学生逐步建构起来。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审美鉴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引领、启发、点拨切入学生语文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借助阅读期待,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由于有了阅读期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是匆匆一瞥,而是深入解读文本,让内心有所触动;由于有了阅读期待,学生的阅读就成了学生与文本的积极对话,他们与文本就如同未曾谋面的朋友一般,心有灵犀。

二、保持心理距离

建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需要学生的倾情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成为学生阅读中“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一種特殊的“距离效果”。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在学生的阅读中是必要的,这就是德国布莱希特所提倡的“间离效果”“陌生化现象”。在生长性阅读中,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距离太远又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唯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审美进入最佳境界。

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经这样评论唐代诗歌,“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如上所述,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读者与文本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其二是读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保持读者与文本的心理距离,要让读者超越先入为主的成见、偏见,面向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审美考量。比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学生习得的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心理感受与体验。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则能让学生获得另一种悲伤、苦难、伤感甚至绝望的审美心理感受与体验。保持心理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阅读文本,每一次阅读都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同时,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形成不同的见解。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交流、研讨,让学生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为他们的阅读对话、交流提供一种可能。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我和你”关系。在文本面前,师生、生生平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高质量的阅读如同美学散步,拈花微笑,是漫不经心的,是悠然心会的,是无拘无束的,是自由自在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距离让学生的阅读变得充实,同时也变得空灵。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建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必然诉求,它表现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真诚、真实。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享文学圈、交流文学圈,从而生长文学阅读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火炬传递”,进而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真实相遇。

三、赋予独立时空

建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就是要让儿童彼此之间相互切磋,共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独立时空,组建深度阅读的团体、共同体。可以这样说,“儿童生长性文学圈”是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分享的团队化运作方式。在建构“文学圈”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沙龙精神”“圆桌会议精神”等引入其中,从而营建、打造一个自由研讨的平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创设实体性的平台,而且还可以开拓网络空间,创设一个具有泛在性的虚拟平台,从而助推学生的文学阅读交流。

学生是一个天生的文学评论家,他们会对阅读的文本评头品足,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想、感悟。散步哲学,一方面让学生在散步中思考、体悟文本、体悟阅读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散步中形成一种抵达阅读生命本真的审美化姿态。赋予学生独立的时空,一方面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精神自由等。构建“儿童生长性文学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编写研讨题目等。在文学圈中要开展深度研讨,让学生对彼此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修改、完善等。在研讨初期,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角色,并让学生在研讨中转换角色,促进学生的吸收表达。比如,教学《桂花雨》后,学生开展了“文学小圆圈”的研讨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有主持人、小记者、小专家等。学生围绕“思乡之情”展开研讨,围绕着作家琦君展开研讨。他们引入其他的相关篇章,如余光中的“乡愁”进行研讨;学生找来了相关的书籍,如《琦君散文集》进行研讨。这种“文学小圆圈”,让学生展开积极对话,在阅读分享、协商过程中吸引着更多学生广泛参与,他们都成了快乐的阅读者。“儿童生长性文学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充分展现。

散步哲学视域下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建构,能将学生松散、零碎的个体阅读集结成高效、有序的群体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的方式展开,散步哲学视域下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学习品质。散步哲学视域下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建构,放飞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小学

猜你喜欢

研讨散步距离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距离美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距离
最美妙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