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7俞周健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现性科学实验

俞周健

大量研究理论表明,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素养的形成。

长期以来,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方式一直以检测反馈式的纸笔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表现性评价则是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包括学生课堂上的思考、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实验报告的形成等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设置表现性评价目标,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方向

表现性评价原本是心理学、管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教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一种是开放式(或扩展式)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就要设置表现性评价目标,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指明方向。目标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向和动力,也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表现性评价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操作等。例如,在讲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纸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探究。有了这些表现性评价目标,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前就能围绕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如素材的选择(垫圈、瓦楞纸、架纸梁等)、形状的设计(“一字形”“工字形”“口字形”“拱形”“W形”等)、实验的注意事项(“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实验要进行多次”“一边实验一边做好记录”等)。在表现性评价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大胆地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猜测,细心地对实验进行了验证,学生通过改变材料的形状,准确地探究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它们的抗弯曲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各种形状的纸张中,“W形”的纸张抗弯曲能力最强。学生还发现:随着材料形状的变化,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这样做虽然材料的长度或宽度发生了变化,但材料的厚度却大大增加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跟进、适度介入,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表现性评价目标的设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实验反思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一般来说,表现性评价目标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正向探究,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逆向反思,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是在这种正向探究与逆向反思的交织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二、设置表现性评价任务,让学生科学课堂学习有抓手

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比较复杂的且与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相适应的任务,能使学生在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学习过程获得新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发挥群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进行交流和研讨。在表现性评价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参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程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启蒙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之后接触到的物质化学变化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为学生演示小苏打与白醋的化学反应。小苏打与白醋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为此,笔者在学生操作实验前设置了如下任务: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之后出现的现象;2.用手摸一摸玻璃杯的外壁,说一说自己的感觉;3.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像倒水一样将玻璃杯中的气体倾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出现了什么现象?5.玻璃里杯剩下的物质中有小苏打吗?有白醋吗?6.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溶液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表现性评价任务不仅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动力引擎,还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有了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支撑,学生就能自主或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利用一些有效的、充满趣味的方式探究化学反应的生成物。

此外,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任务明确提出来,也可以将任务融入学生的科学学习中。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性评价任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科学学习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发展的有力杠杆。

三、制订表现性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习有标尺

长期以来,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标准单一化,二是评价结果单一化,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科学、合理、合法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如果教师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不科学,就会影响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科学、合理、合法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探究,还有助于学生群体研讨、互动,对学生科学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制订表现性评价标准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从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研发,以及预习能力、猜想能力培养等方面考虑;二是要从学生的科学操作能力培养,以及科学学习过程的表现方面考虑;三是要从学生科学学习的效果方面考虑。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非常多,可以是量化的分数评价,可以是量化的等级评价,也可以是具体的、实质性的效果评价等。例如,在讲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电磁铁磁力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变化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缠绕的匝数,铁钉的粗细、长短等有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验证。学生纷纷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了猜测中的量,探究其与电磁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学生在电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也就是电流大小不变,以及铁钉长短、粗细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线圈缠绕的匝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的分工都非常明确,有的学生负责连接电路,有的学生负责用电磁铁吸大头针,有的学生负责记录,等等。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一一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验验证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验验证结果。此外,教师要反思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诸如表现性评价目标是否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与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否匹配、表現性评价任务设置是否合理、表现性评价结果是否公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等。教师只有这样不断完善表现性评价标准,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表现性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科学学习经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猜你喜欢

表现性科学实验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