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日常提升策略
2022-03-07徐婷
徐婷
提到“思维”一词,人们自然地会想到数学这门学科,因为数学和思维的关系最密切。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正逐步引起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项法宝。
但是,目前数学阅读的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接触最多的阅读文本,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外显素材性资源,但很多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浮于表面,甚至摈弃教材,另起炉灶,导致学生對教材阅读漠视,阅读参与度低,阅读量少。同时,数学阅读活动零散,也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阅读,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呢?下面说说笔者自己探寻的一些策略。
一、激读:设境诱发内需
需要和期待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真实、适切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
数学阅读材料中往往包含文字、符号、图形等丰富的元素,设计的问题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阅读后会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切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时,重点之一是使学生学会画图,用图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画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而不是让学生只会机械模仿。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对扩建学校花圃的例题进行部分改编,在保留原题的数量关系和呈现形式的基础上,植入停车场的真实情境。
首先,教师出示了学校停车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提问:“咦,出现了什么情况?怎么办?”学生回答说:“停放货车的车位应该加长。”教师追问道:“哦,是哪里增加?宽呢?谁在这上面表示出来?这种货车的专属车位究竟增加多长呢?”同时,教师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车位长5米,扩建后,车位的长增加了2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6平方米,原来车位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读一读,并把认为要注意的字读重音。其次,指名学生读,教师在屏幕上勾画。教师提问:“能直接列式计算吗?觉得有点困难是吗?难在哪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
创设货车专属车位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解决问题的现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读图中自觉将自身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接着,学生读文字题,自然地筛选、甄别出有用的信息,联想到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经历数学抽象化的过程,一切水到渠成。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在读题中得到了提升,数学阅读渗透于无形中,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图形类的文本,常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倦。教师创设情境时可以对图形文本进行适当的变化,赋予其升值的空间,增加学生喜爱的动画信息,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旧瓶新装,迎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推动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获取真正的知识。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图形变换的体验和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性,教师选取了孙悟空这一动画人物设置情境,将教材中的图片动态化。这样既帮助学生回忆面积的计算过程,又为后面探索比较两组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提供了生成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数学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想到数格子(一个图形中包含几个单位面积的图形的个数就等于面积是多少)去比较。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又想到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快速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在图形信息的读取中,学生对面积的本质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同时寻求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丰富了直观想象,为以后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辨读:强化训练
为了能在学生阅读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培养“活的人才”,数学教师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阅读指导方法,为学生能顺利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1.字斟句酌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一些专业名词常常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拆分,逐个击破。如,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高的定义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到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说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很快找出了“对边”“顶点”“垂直线段”等关键词。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对边”的理解。学生说:“就是对面的边。”然后结合画高的动画过程,用手边描画边说高的定义。这个过程实现了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自然对接,学生也体会到了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之美。
如,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张平和夏晓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天文展览馆,张平的速度是65米/分,夏晓的速度是70米/分,15分钟后两人同时到达。从张平家经过天文展览馆到夏晓家的路程是多少米?”受之前练习“追赶问题”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是算两人路程的差,与个别学生认为算路程的和有了争议。教师没有立即给出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再次阅读,看看题中有没有提示。细心的学生发现了“经过天文展览馆”,这几个字就暗示两人的家在天文展览馆的不同方向,因此是要算两人路程的和。教师接着追问:“如果去掉这几个字呢?”学生想到了两种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画线段图来说明。这样的变式,是对习题进行拓展,深层剖析题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样表征
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数学阅读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读图、识图能力的缺乏,对数学语言的三种形态文字、符号、图形的互译功能比较弱等。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
如,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的阅读材料中,常常会提到“相对”“相反”“相背”“相向”等词,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清楚。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画图时用箭头标出方向,或者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相对、相向的意思相同,只是表述不同”;鼓励学生回顾反思之前的学习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学生很快联想到:“王晓星比张宁多8张画片,也就是张宁比王晓星少8张画片。或者说张宁再拿8张画片就和王晓星同样多。”还有学生想到:“王晓星给张宁4张画片后,两人就同样多。”由点到面的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提炼。
3.习题衍生
受篇幅的制约,教材所呈现的素材以学生能力的中等水平为基准。数学学困生在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时就面临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衍变,一题变多题,为这部分学生的数学阅读搭建脚手架。如,四年级“运算律”单元的思考题为“36×520+480×36”。教师提问:“怎么快速判断出要运用乘法分配律呢?”学生回答:“因为两边都乘36。”然后,教师呈现思考题:“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360×52+480×36,999×8+111×28。”教師问道:“现在能一下子就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说:“不能。”教师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学生说没有相同的数字。教师引导:“能不能变一变呢?”学生很快想到将360×52+480×36变成36×520+480×36。“刚才是从360、36这两个数字中找到了灵感,后面这道题又该怎么办呢?”学生很快想到了变形为111×72+111×28或999×8+111×8+111×20。转化等数学思想的渗入,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快速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
三、整读:构建知识网
1.课时内整合
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为教学的起点,适当改变知识点的教学顺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角”时,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小蚂蚁走哪条路最近”开始教学。学生一下子就画出了线段,这是他们的元认知“直线比曲线短”。然后,再让学生回忆线段的特点。这样的安排,让零碎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兼顾了低阅读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例题是:“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例题呈现的信息带有规律性,依次表述的是桃、杏、梨的行数和棵数,会让学生感觉信息比较多,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快就能进行解答。教师对此进行了改编,将例题中条件的顺序打乱,不再是按照桃、杏、梨这样有规律地呈现信息。学生观察后发现信息不仅比较多,而且有一些杂乱。这迫使学生把桃树、杏树、梨树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细致地分类整理,无形中产生了新的策略意识:要使条件和问题对应起来,才能看得更清楚。学生感受到信息呈现不是固化的,要打破原有的认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相应地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提升。
布置学生自主整理信息这一任务后,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开展了问答式教学,及时选取学生的典型作品进行对比展示。学生在三次对比阅读中,不断加深对列举策略价值的认识。第一次对比感悟到列举的优势是简洁,第二次对比中体会到列举要有序,第三次对比时认识到要举反例,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问题筛选相关联的条件,领会到了数学的严谨性。三次呈现中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既有整体关注,又有局部分析,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思维不断走向精细,体会了列举策略存在的合理性。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生成的学习资源,整合产生新的鲜活的阅读资源,指导学生运用观察、筛选、分类、对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列举策略的理性认识。
2.单元间整合
教学要前后连贯。小到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整合,大到整册书单元课时进度的编排,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标准。如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计算”单元中的最后是综合实践“一亿有多大”,之所以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是考虑到学生要先学会使用计算器,实际上学生早就对操作计算器的技能烂熟于心。因此,考虑到知识点的衔接,就可以将“一亿有多大”安排在“认识多位数”单元,放在“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后面学习更合适。在“亿以上数的认识”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小结:“1亿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下节课将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一起来研究一下。”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到大数目的研究是以小数目为基点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研究可以化繁为简。
3.学科间整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比如,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中的“你知道吗?”板块中安排了丹顶鹤飞行中的学问介绍。除了介绍队形编排的角度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排成人字形可使其在飞行时借助气流上升减少体能的损耗,也便于领头鹤准确地传达指令给队员,又能给敌人一些震慑,让它们不敢轻举妄动,确保队伍的安全”。这样的阅读材料既让学生了解到生物为了生存有其智慧的一面,又使其感受到数学阅读的乐趣。
四、广读:延伸补充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有数学阅读的存在,但为什么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不高呢?这就要求我们解决数学阅读量低和阅读时间少的问题。不仅可以在学校见缝插针地给学生安排数学阅读,也可将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如在课后向学生推荐喜马拉雅听书网,让学生选择收听系列数学故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收集并录制一些和目前学习的数学有关的音频进行上传、分享。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制作和筛选出的一些优质微课组成合集,让学生观看。如,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教师播放以大耳朵图图赏花为题材的微课,从观察公园里不同花的花瓣片数来学会2个2个数、3个3个数等。二年级学习“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制作微课《钱币的穿越之旅》,让学生了解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历史。
五、共读:防止断档
数学阅读需要其他学科的参与与支持。如和美术老师探讨,制作数学阅读手抄报;和劳动课老师联合,发挥学生劳技潜能,制作数学教具、学具;与语文老师联手,在古诗词中寻找数学的影子等。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在说、演、做中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避免断档,寒暑假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小学生数学报》的网上思维答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盈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还提升了学生数学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小学生数学阅读学习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锻炼、提升阅读能力,还要不断更新、完善自身阅读理念,才能探寻更多切实、有效的策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位 江苏省仪征市仪化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