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射概念教学实践

2022-03-07王翠翠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8期

王翠翠

摘 要:反射一节的教学难点众多且较为抽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新知和分析问题,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而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反射;反射弧;反射类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点明了生物學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教学过程重实践",这就暗示生物学某些概念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会运用生物学概念到生活中,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

反射、反射弧和反射类型是"神经调节"的核心内容,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学生虽已学过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但对反射的理解仍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节内容我建议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真实情境来进行概念性教学。

一、新课导入

以应激性的概念为基础,生物对外界刺激都有反应,这属于应激性。那不同生物的应激性的相同点和区别在哪呢?引出人、植物和低等动物应激性的不同。以此方式抽取出反射的概念,真正达到温故知新,过渡自然。接着反射案例导入,提问:"刚才大课间眼保健操音乐响起,你们要做什么?"学生会说:"做眼保健操。"教师追问:"那这种现象是反射吗?"学生思考。接着另一个反射案例追问"上课铃声响了,你们为什么自觉会拿出生物课本?"学生回答:"因为要上生物课"。教师追问:"那这种现象是反射吗?"学生回答:"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案例导入简洁明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反射。

二、充分利用膝跳反射案例

该演示实验有几个关键点。演示时会让学生思考:①叩击小腿膝盖下方有何反应?②有的学生实验不成功,原因何在?③被实验者能否感觉到小腿的突然跳起?是先有感觉还是先有反应?第②和第③个问题看似不同,实则内在原因相似。教师要引导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是脊髓。当叩击发出时,只有脊髓参与时不自主的弹起小腿的现象属于是非条件反射。但是,被叩击者可以有意识的控制不抬腿,这说明了高级中枢大脑可以控制低级中枢。通过体验和分析现象,让学生能够明确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①如果脊髓与大脑连接的功能区域受损,对膝跳反射有没有影响?能否产生感觉?②如果患了肌肉萎缩症(提示肌肉不能自主运动),膝跳反射能否完成?运用事例张海迪和霍金膝,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理解张海迪可完成膝跳反射,但因脊髓的某功能区受损,导致大脑失去了与脊髓联系的部位,从而无法产生痛觉;而霍金因肌肉萎缩(效应器受损)无法完成膝跳反射互动,但是有叩击感。据此学生认识到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先决条件。而对于反应或感觉的判断,只需要学生按照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向进行分析即可。

三、反射弧的运用和提升

(一)柠檬的故事——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吃柠檬"、"望柠檬"和"谈柠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吃"是非条件反射(先天就会),"望"和"谈"是条件反射(需要学习,学习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望"和"谈"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语言中枢,后者是人类特有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一般不会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生来不具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强化形成的反射活动,如果日后不加以巩固是会消退的,是需要大脑皮层特定中枢参与的反射活动。进一步常考题分析: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等反射中哪些是条件反射?哪些是非条件反射?其中哪些是人类特有的反射?大脑皮层可以控制和调节低级中枢,例如排尿反射,有尿时可以在人脑的调节下暂时不排出,但是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所以婴儿不会憋尿。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动物体对外界作出准确反应。

(二)小狗的故事——复杂反射建立基础

巴甫洛夫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同时突破无关刺激、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概念理解。情境分析:①狗咀嚼食物时为什么分泌唾液?神经中枢是什么?②只有铃声时,狗为什么不分泌唾液?③每次摇铃时给食物,反复结合训练后,只给铃声,狗为何也分泌唾液?④假如长时间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狗会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写出两条反射弧:①有食物刺激时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传出神经——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由此可见非条件刺激(食物)引起非条件反射(唾液分泌),不需大脑皮层参与。②铃声刺激时铃声——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传出神经——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之后,大脑皮层中的两个功能区之间在功能上暂时接通形成了新突触,于是引起了铃声刺激(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也会分泌唾液。这种分析之后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将生活真实体验应用到课堂活动中,注重知识实践价值和学生思维的提升,解决实际难题的同时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生物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真实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本文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学2021年度小课题“基于情境式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型研究”(课题编号:SDX2021038)】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曹保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2]朱正威,赵占良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