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具是人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2022-03-06

中学生天地(B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爱玩人性玩具

为什么人人都爱玩具?人们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各自的理由,但其中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规律?对此,我们与教育心理学家、哲学家进行了对话,或许他们的回答可以给你一点启发。

Q1:为什么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爱玩玩具?

曹中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人人都爱玩玩具是因为人人都爱玩游戏。大多数游戏都有其匹配或适宜的玩具,玩具也构成了游戏的物化形态。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游戏者。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写过一本书《游戏的人》。游戏是生物进化和人类文化的“合金”。对于小孩来说,游戏是一种自然成熟的天性;对于大人而言,游戏则是一种文化熏陶的习性。游戏贯穿于人的发展全过程,尽管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游戏具有不同的生命意义和发展价值,但是,游戏却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对自由的向往。与此同理,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游戏中,玩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小孩来说,玩具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不仅是最忠实的“伙伴”,而且是最适宜的“读物”;对于大人而言,玩具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还承载着儿时的游戏记忆。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人为其幼儿制造出了玩具,这在自然界中是绝无仅有的事件。最初的玩具可能是为了让“熊孩子”不要干扰父母工作、耗尽其体力而使用的一种工具,但久而久之,玩具就有了“文化”的意义。其实,玩具就是一种变形的工具,它是人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重要方式——练习和模拟人对自然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以及人与人的合作、共处、竞争。有趣的是,玩不仅局限于人类的童年,而且会伴随其一生。不会玩玩具的人,其实缺失了一种重要的能力。他可能在运用工具方面的能力也会弱一点。

玩具不是一种收藏品或者真正参与劳作的工具,其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并不是首要的。玩具的真正意义在于怎么玩,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虽然一个玩具的玩法(规则)是有限的,但可以由玩家来开发、拓展。玩具是在有限性的基础上拓展无限性的一种体现形式。例如,一套积木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可以搭出来的东西却是无限丰富的。在此意义上,玩具可以帮助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及其局限,也可以帮助其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Q2:都说“玩物丧志”,爱玩是人性的弱点吗?

郁喆隽:“玩物”是人类的本性,而“丧志”则是一种社会性评价。社会性评价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人性则是相对稳定持久的。因此,一时一地的“弱点”可能就是彼时彼地的优势。一种人类文化如果鼓励多样性的发展,就需要包容各种各样看上去不靠谱的“玩法”。在电影《安德的游戏》中,少年的游戏最终成为战胜外星人的终极优势,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很多动物学家研究发现,不仅是人类,而且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在其幼年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做游戏”上,例如相互打闹、嬉戏。其实这些都是在为日后的捕猎、逃避天敌做好准备。人类婴幼儿的学习时间在所有动物中是最长的,这意味着人有更多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习得。“玩”就是这种习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说,玩的能力是被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人是被“玩”造就的。很多社会规范和角色意识,就是在玩的过程中确立的,例如“过家家”中男孩和女孩扮演的不同角色。而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的玩具则逐渐转向设计和搭建。

曹中平:玩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物”。对玩具的贬义源于对游戏的偏见。游戏最直接的效果是能够给游戏者带来愉悦的体验。在特殊条件下,的确有部分人把对愉悦体验的无限追求转换为对玩具的情感依恋或过度依赖,导致其放弃更崇高的追求或理想。但这不是游戏之过错,更不是玩具之罪过。一些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即使不玩游戏,没有玩具,同样可能会选择其他方式或其他物品来满足其即时的情感需要。

在人格心理学中,爱玩表现为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称为“游戏性”,俗称玩兴。游戏性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特质之一,因为它表现为一种幽默感和制造快乐的能力,是人格结构中最为活跃的、最为浪漫的特性。

爱玩不是人性的弱点,恰恰是人性的优点,因为爱玩是人的游戏精神的外部表现。游戏精神是人的自由、自主、体验、创造性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摆脱烦琐的现实、追求崇高的理想的超越性境界。正如席勒所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猜你喜欢

爱玩人性玩具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爱玩的猫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爱玩数学的张叔叔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爱玩发明的“哈利·张”
爱玩泥巴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