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表演中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2022-03-06王巾杰
□王巾杰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受:被一部舞台剧中的情节打动而落泪,或者在一场演唱会的现场兴奋沉醉,又或是为舞台上舞者的舞姿惊叹折服。而时常又会有这样的感受:替表演糟糕的演员尴尬,被一次跑调破音的演唱败了胃口,为台上蹩脚的舞蹈捏一把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对舞台上的表演产生了如此差异的反应呢?正是表演中的紧张感与松弛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基于这个问题展开探索,探讨在音乐剧表演中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一、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在音乐剧表演中的体现
音乐剧集舞蹈、声乐、表演于一体,既强调艺术层面的升华,又强调表演的自然真实。因此,张弛有度是音乐剧表演的重要标准。优秀音乐剧演员的表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既不会让观众产生矫揉造作、刻意为之的感受,又能够让观众体验到音乐剧的艺术之美。
(一)紧张感源自演员的积极性
在音乐剧表演中,紧张感并不是指表演者心理的紧张,而是指表演者的表演规范性。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动作标准、语言表达、表演方式上都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为了体现音乐剧的艺术特性,表演者需要在唱、跳、演等方面遵循音乐剧的基本要求。这种对音乐剧艺术特性的表现即音乐剧表演中的紧张感。在音乐剧表演中,紧张感是表演者最基本的要求,缺乏紧张感的音乐剧表演,将丧失音乐剧的艺术价值,甚至导致音乐剧的表演效果缺乏专业性。良好的紧张感能够体现音乐剧的美感,使表演者的动作、发声及表演有鲜明的艺术效果,在美学层面满足观看者的需求。同时,紧张感也是音乐剧表演者对专业的基本尊重,是体现表演者基本艺术素养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剧表演教学中,无论对发声方式的教学,还是对动作标准的教学,教师对唱、跳、演各方面的精准要求,都是音乐剧紧张感的一种体现。
(二)松弛感是音乐剧表演的升华
如果根据表演效果将音乐剧表演划分为不同水平层级,那么松弛感则是在紧张感的基础上实现表演升华。表演自然是所有音乐剧表演者的至高追求。让表演没有表演痕迹,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素养与能力。紧张感令演员的表演更加规范,保障了音乐剧表演的基本艺术特性,而松弛感则体现了表演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舞台经验。良好的松弛感能让演员收放自如,摆脱标准动作对表演的束缚,更好地刻画人物特点,展现音乐剧的人文文化底蕴和社会情感基础。松弛感彰显了音乐剧的艺术魅力,良好的松弛感可以消除音乐剧的表演痕迹,让观众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产生情感和思维的共鸣。
二、音乐剧表演中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方式
紧张感和松弛感的平衡是音乐剧表演效果的保障,也是音乐剧艺术魅力的充分体现。寻求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应从表演、演唱、舞蹈三方面着手。
(一)音乐剧中表演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音乐剧中的表演一般表现为语言和行动。表演是音乐剧演员刻画人物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剧故事性的主要体现方式。在音乐剧中,要实现表演松弛感与紧张感的平衡,从形式上需要对表演节奏、动作幅度、肢体柔韧度、停顿点、爆发点等予以关注,需要演员从内在上由“动作刻画”转向“人物刻画”。这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和语言如流水般自然流畅,注意表演的留白,给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同时轻重有度,缓急有章。如在音乐剧《冰雪奇缘》中,艾莎的表演者萨曼莎·巴克斯在表演中的动作张弛有度,特别是其在表现艾莎对自己能力恐惧和对妹妹造成伤害的懊悔时,其肢体动作幅度较小,身体略有蜷缩感,脚步滞空时间较长,但落地快速,充分体现了其恐惧与懊恼的心情。这些动作并不是演员的“刻意表现”,而是出于恐惧和懊悔的心情而自然形成的。
但是这种表演的松弛感并不是任由表演者自由发挥,其需要对语言和动作有深刻的理解,语言要字正腔圆,动作要张弛有度。为了在松弛感中保留良好的紧张感,表演者需要反复训练,使动作幅度、语言语气等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在动作规范的基础上,使表演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如在音乐剧《怪物史莱克》的百老汇音乐剧版本中,史莱克父母的表演者,在鼓励史莱克外出闯荡时,母亲耸肩、摇头、睁大眼睛等动作,看似是随语言而形成的自然动作,但实则是严格按照人物动作要领表现的,动作的节奏和顿挫感明显而自然,充分体现了松弛感与紧张感的平衡。反观父亲的表演,则略逊于母亲,其肢体动作不够鲜明,动作幅度显然不足,紧张感匮乏,给人以“松垮”之感。
(二)音乐剧中演唱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音乐剧中演唱的紧张感与松弛感平衡表现在声音的处理和情感的处理两方面。音乐剧中的歌唱不同于单纯的声乐表演,剧中的人物是具有特定故事背景和人物特性的。音乐剧中的演唱既要突出音乐剧“音乐属性”的价值,也需要通过演唱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故事的发展助力。
音乐剧中的演唱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其本身应富有美感,在韵律、节奏、音准等方面有严格标准。在演唱中,紧张感是一种积极的演唱状态。表演者歌唱时保持一定的紧张感,这是演唱吐字清晰、音准准确、气息稳定、旋律优美的保障。一些演员采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来演唱音乐剧,就会出现演唱过于松弛,无法达到塑造人物或推动剧情的目的,此时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累赘,反而影响舞台效果。《歌剧魅影》是一部古典轻歌剧风格的音乐剧,在演唱上大量使用美声唱法,这就要求演唱者持续处于积极的状态,即保持演唱的紧张感。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剧情和人物,表演者需要在咬字和语气上有一定的对话效果,即体现演唱的松弛感。但若表演者在演唱部分出现过度松弛的问题,就会使《歌剧魅影》中大量的音乐对白模糊不清,进而影响整体舞台效果。
演唱的松弛感可以避免因过度关注“唱”本身,而导致其跳脱故事背景和人物特性。演唱的松弛感需要表演者放下音乐表演的包袱,在声音处理的基础上,加入情感的处理。音乐剧中的歌曲都有固定的旋律,是对剧情的一种听觉呈现。在音乐剧表演中,特定的人物、特定的场景和故事情节,在演唱时就有特定的表达,如个别歌词的强或弱、停顿的缓急调整等,甚至是一些颤音的特殊运用。演唱的松弛感会让音乐更灵动。
总体而言,实现演唱松弛感与紧张感的平衡,是在保持音乐整体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对局部的自由发挥,即紧张感保障了声乐的共性,松弛感体现了声乐的个性。
(三)音乐剧中舞蹈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舞蹈表演可以使音乐剧更富有张力,同时以优雅的艺术美感呈现音乐剧的故事发展。舞蹈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舞蹈情感的表达两方面。演员的舞蹈动作过度松弛,会导致舞蹈动作不标准、不到位,从而影响舞台整体的艺术美感。而过度紧张则会显得舞蹈动作僵硬扭曲,流畅性不足,表演者会专注于舞蹈动作本身,而忽视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追求舞蹈的紧张感与松弛感平衡,需要表演者对舞蹈动作高度熟练。在音乐剧的表演中,舞蹈动作应形成肌肉记忆。表演者在排练中要对舞蹈动作进行精准矫正,包括动作的幅度、肢体的柔韧度、脚步的节奏,甚至是舞台的走位等。同时,在音乐剧表演中,表演者要充分理解并沉浸于人物的情感,使舞蹈动作随剧情走势和人物心理呼之欲出。在表现形式上,这种松弛感可以呈现为舞蹈动作的缓急转换及面部表情的配合。
“到位”是对舞蹈紧张感和松弛感平衡的最佳体现,表演者需要明白“过犹不及”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过度松弛和过度紧张会导致舞蹈的艺术美感不足,而松弛感与紧张感均衡的舞蹈则会呈现出巨大的舞台感染力。如在剧目《猫》中,表演者的动作从不拖泥带水,动与停之间界限分明,没有多余动作,这是舞蹈紧张感的充分体现,给人以“拿捏”但不“做作”的感受。同时,表演者也达到了一定的松弛感,如在若腾塔格猫的出场舞蹈中,舞者头部的甩动顿挫感明显,大腿动作有力,小腿动作松弛,配合良好的面部表情,充分体现了若腾塔格猫骄傲与固执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放浪不羁”的形象。
三、音乐剧表演中实现紧张感与松弛感平衡的方式
紧张感是一种对能力和态度的强调,而松弛感则源自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释怀。实现这种平衡,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精准训练表演基础
无论表演还是舞蹈和歌唱,音乐剧的表演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度的松弛。在表演初期,由于表演者缺乏系统的训练,其动作的规范性不足,易产生“松垮”之感。第二阶段是紧张感。在专业的训练下,表演者的动作逐渐规范,表演逐渐专业化、系统化。第三阶段便是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当演员经历了紧张感后,表演就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这种标准是基础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紧张感还是松弛感,都建立在演员对剧目表演的高度熟练基础上。因此,表演者应加强表演基础的精准训练,通过对动作、音准、表情、走位等方面的不断训练,逐步经历“刻意的表演—自然的表演—沉浸的表演”的过程,实现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二)深刻理解剧本与人物
剧情和人物是音乐剧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的主要特点,剧情和人物赋予了音乐剧更深刻的内涵和更生动的舞台表现。因此,要实现松弛感与紧张感的平衡,表演者就需要对音乐剧剧目有深刻认知,了解人物的心理动态,理解人物情感走向,能沉浸于故事中,而不只局限于舞台这一狭隘的范畴。剧本与人物的深刻理解包括情感的共鸣、主题的理解、思维的同步等。只有对人物和剧本故事有充分的理解,演员才能在表演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将自己真正带入人物角色,不再是表演人物,而是表演者本身就是人物本身。
因此,音乐剧的训练不仅包括舞蹈、表演和歌唱的训练,还要进行剧本的深度学习和人物剖析。一方面,表演者要不断研究剧本内容,分析剧情的走向及人物心理动态,掌握整个故事脉络,从宏观视角审视整个剧本结构,全面理解人物设定。另一方面,表演者要从生活实践中寻找与剧本人物相似的经历,或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剧本相符的情景,亲身体验,增加同理心和共情力。只有不断提高对生活的领悟力,表演者才能在音乐剧表演中忘我,达到紧张感与松弛感的高度平衡。
(三)对舞台的敬畏和对自信的培养
紧张感是表演者对艺术严谨追求的一种表现,除了专业的素养,表演者需要对舞台怀有充足的敬畏之情,将每一次表演都视为弥足珍贵的机会。只有秉承对舞台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态度,表演者才能在表演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紧张感。而松弛感的形成不仅源自表演者的艺术造诣、舞台经验和剧本理解这些客观因素,同时在主观方面,也需要表演者有自信。
实现松弛感与紧张感的均衡,需要表演者兼具对舞台的敬畏之情和良好的个人自信。这需要不断加强对表演者情怀的培养,使表演者树立“传承和发扬音乐剧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给予表演者充足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自信,使其在舞台上敢于表达自己对音乐剧的独到见解,敢于彰显自身的独特性,不随波逐流,不一味模仿。
音乐剧表演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是演员对音乐剧剧目深刻认知和高度熟悉的集中表现。实现紧张感和松弛感的平衡,需要演员合理地把控音乐剧表演的“度”,要避免过度松弛导致表演规范性不足,也要避免过度紧张导致舞台表现力不足。平衡音乐剧表演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究其根本是演员对音乐剧表演所需的各项技能的掌握和对音乐剧中传达的文化精神理解的考验。只有不断精进舞蹈、演唱和表演各项专业技能,并配以深刻的剧本认知和人物角色同理心,才能够实现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