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早期广东牙雕的图像叙事手法研究
2022-03-06韦思腾
韦思腾
岭南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艺术风格、艺术主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潮,是表现社会核心价值和观念的重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近代重大历史题材一时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之一,在绘画和雕塑等领域均创作了很多作品。而该时期的广东牙雕工匠也顺应时代思潮,创作出一系列聚焦近代历史题材的牙雕作品。其中在吸收了西方艺术理论与美术学的图像叙事手法后,以情节性和非情节性图像叙事手法,将近代重大历史中的“故事文本”以雕刻的图像生动地展现在牙雕艺术中。广东牙雕有着悠久的工艺美术史,近代牙雕运用纹饰、图案的排列与设计,描绘了一幅幅历史图像,其题材囊括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将中国近代历史通过宏大叙事进行了多元化的表达,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从1951年至1970年,以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主的筹办方规划与集中创作了大量近代中国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以历史画与雕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而工艺美术作为受绘画艺术影响较深的门类,自然也投身于该领域的创作。传统牙雕艺术主要以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工艺摆件为创作形式,在艺术图像的表现上,更多地刻画诸如古代历史人物、风景或神佛题材相关的图像。而中国近代历史画中的大量图像正好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借鉴对象与创作素材。传统牙雕艺术在刻画人物、风景等方面用于建构图像与叙事的元素有着深厚的经验,因此在创作近代历史题材雕刻时展现了较高的兼容性。这个时期的牙雕艺术家将传统的工艺、艺术风格与新时代的图像叙事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风格独特、艺术内涵丰富、纪实重大历史时刻的作品。
一、情节性图像叙事
在图像叙事手法中,情节性图像叙事是中国近代重大历史题材经常采用的一种图像叙事手法,常见于历史画中,广东牙雕艺术根据相同题材创作,也时常采用原画作的情节性图像叙事手法。其中展出于1957年,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上的《八女投江》历史画就有相应的广州牙雕作品。《八女投江》的历史画由著名画家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为纪念中国军民的武装斗争,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画作。《八女投江》的图像叙事手法采用了情节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以选取一段时间性情节中“最有代表性和表达性的顷刻”,这个“象征性顷刻”所表现的图像是一段情节中最有意蕴、最能激发观众想象力一瞬间的视觉表现。情节性图像叙事具有将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情节浓缩提炼成单一画面或空间场景的艺术功能,根据逻辑性和事件情节的各个节点,组合安排各个元素和图案,形成具有时间性的视觉图像,或者说,情节性图像叙事是以同时表现一个时间性情节中不同时间节点的“象征性顷刻”来表现情节叙事的。
王盛烈的历史画采用了把八位女战士从右到左排列,以不同的造型身姿表现八女投江的事迹情节。李定宁于1959年根据该题材创作牙雕作品《八女投江》基本上在构图和造型上临摹了王盛烈的历史画所建构的图像。这件长39厘米、宽13厘米、 高10厘米的牙雕,从右到左分别表现了对敌射击、搀扶队友、投江殉国的三组造型。在该作品的图像叙事中,艺术家分别把事件情节的各个节点关键表现成了图像中的这三个固有代表性造型的人像组。
根据史实,该雕刻作品的图像叙事中的三组人物造型实为三个“象征性顷刻”,并正好对应了事件的三个情节点,右边的对敌射击造型组对应事迹中八位女战士为掩护部队撤离与敌人的激烈枪战,中间的搀扶队友造型组对应的是女战士在吸引敌人火力后被围困于江边的不利局面,左边挽臂投江的造型组则是对应了事件最后八位女战士誓死不从日伪军的逼降而投江的情节。作者以单一场景叙事的情节性叙事的手法,把八位女战士的人物分为3组造型分别对应事件的发生、进展与结尾,并以从右到左的方向安排了一条时间线,以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组人物。《八女投江》的历史画为将近宽4米、高1.5米的大型中国画,其宽度与面积使得多人物的图像叙事得以很好地展开。李定宁创作的《八女投江》广州象牙雕刻则为长39厘米、宽13厘米,并完整展现了该题材的图像叙事,给观者一种方寸之间雕刻万物的工艺技术与审美内涵。
象牙的形状似乎本就适宜用作表现情节性图像叙事,长条状的雕刻能够为线性发展的情节性图像叙事提供表现空间。从一些其他题材的牙雕作品中也能够发现情节性图像叙事手法的应用,如郭彬的《哪吒闹东海象牙摆件》(1958年)中就从左到右连续刻画了数个表现“哪吒”这个主要人物在“闹东海”故事文本中的象征性图像。从左边开始分别刻画了从肉蛋中出生、手持红缨枪、耍弄乾坤圈、披甲骑马等几种造型,对应了故事中不同节点人物的造型与状态,是典型的情节性叙事图像。其他表现线性情节图像的作品还有郭杏英的《撒网船》(1980年),从左到右分别表现了撒网捕鱼,到另一端表现收网、晒网以及鱼米稻谷图案,展现了一幅古代渔民不同时空、不同地点的作业与生活景象。由此可见,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题材,其他现代中国民俗题材雕刻也将情节性图像叙事融入其艺术表达手法之中。
二、非情节性图像叙事
与情节性图像叙事相对应的是非情节性的图像叙事,可以将其视作淡化情节、无情节或反情节的叙事手法,在艺术作品中可以表现为不按情节时间线和事件节点发生的先后顺序建构图像,非情节性图像叙事主要通过艺术语言和象征性图像表现刻画氛围和情感,以使观者获得叙事信息。如果情节性图像叙事是依据事件时间线中的数个连贯的“象征性顷刻”建构图像,非情节性图像叙事则是在事件中选取单个最有内涵、意蕴、隐喻性、代表性的“象征性顷刻”,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做抽象化处理。以非情节性图像叙事表现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题材的代表作是著名雕塑艺术家潘鹤的《艰苦岁月》,该作品创作于1957年,雕塑只表现了一老一少两个红军战士,老战士吹着笛子,小战士提着枪依偎在一旁聆听的图像,其叙事文本是关于战争时期海南岛母瑞山琼崖纵队红军战士的艰苦斗争。《艰苦岁月》的图像叙事没有表现任何关于战斗的场景,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步枪与破损的军装作为军事斗争隐喻的符号进行叙事。艺术家没有表现某个明确的情节,如某个明确的战役,而是通过对事件背景及其情节细节的研究和感受,建构一个意味深长、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造型来对事件进行叙述。
郭康的广州象牙雕刻《进军大西南》是以牙雕山水人物雕刻表现的新中国历史题材,在构图中和图像表现中,除了作品名字,并没有指向明显的情节或暗示任何时间性,可以视作非情节性图像叙事作品。该象牙雕刻作品创作于1959年,以纪念西南战役胜利十周年为主题而创作,牙雕长约81厘米,宽、高约14厘米。作者采用了广州象牙擅长的山水景观雕刻来表现该题材,以微型人物刻画的行军部队穿越在山林之中。场景由延绵的群山、缭绕的云雾、茂盛的树木、流淌着的河水与瀑布构成,勾勒出一幅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水景象,而行军中的部队也被细致刻画,人物的穿着、装备、行头、马车等运输工具都被逐一刻画。非情节性图像叙事手法在以风景或山水图像表现中国近代历史题材时常被使用,如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1957年)、李可染的《六盘山》(1959年)、傅抱石的《虎踞龙盘今胜昔》(1964年)等著名画作,均把事件的主体即中国军民置于广阔的风景或山水图像之中,人像或物象的表现不是以表现情节为目的,而是起到一种象征性符号的功能,通过风景或山水图的意境,以图像叙述关于近代历史斗争与战争的精神和内涵。
《进军大西南》的创作者以非情节性图像叙事的手法,建构了一幅非指向性的行军场景来表现“进军大西南”这个叙事文本,没有指明是在哪一段西南地区的行军或哪个时间节点的行军。虽然没有刻画任何战斗场景或敌人,但图像中安排了两门由马车拉动的大炮作为象征战争的元素,在基于西南地区的战役的历史文本中,战斗历时半年,共经历了上百次战役,因此对战争战斗的隐喻是图像叙事中必不可少的象征性元素。自然景观或风景图像的表现往往本身也是具备象征意义的,与国家主题相关的风景图像在展现自然风貌之余,也隐喻国家叙事,如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与价值观主张等,这使观者在欣赏自然景观时不忘记土地与国家的联系。郭康的广州象牙雕作品中通过描绘战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山水图像,更多是以一种诗意表达来叙述该事件,诗意的建构是通过传统牙雕工艺的审美与山水图像的意蕴来完成的,表现祖国大西南的秀美山水之余,刻画了军民一心,为中国带来和平与发展的决心。
中国雕刻艺术本就有表现人物题材的传统,广府牙雕更有方寸之间雕刻万物的工艺技术与审美内涵。自两汉时期,中国大象的栖息地缩减至岭南和西南地区,《盐铁论·力耕》就记载有“珠玑犀象出桂林”,并且得益于岭南地区温暖潮湿的环境,有机雕刻材料不易开裂,这是广府地区牙雕工艺美术发展的现实条件。在清代,广府雕刻的工艺水平发展至高峰,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活计档》记载有“象牙仙工球”“象牙仙工扇器”“象牙仙工花篮”等精致的工艺牙雕饰品,可见此时的广府象牙雕刻已经能雕刻出精致写实、造型繁复传神的工艺品。新中国时期,岭南工匠创作出《八女投江》《进军大西南》等近代历史题材牙雕,演绎了“古为今用”的创新精神。
非情节性图像叙事相比情节性图像叙事更加自由,艺术家可以运用更加抽象的手法表现题材,隐喻以及符号变样等手法的使用也使艺术作品更具复杂性,观赏趣味更加丰富。现当代雕刻艺术也多以非情节性图像叙事手法表现中国近代题材,譬如王朝阳的《草鞋》《父亲的军鞋》,或者张森才的《雪中送炭》,就是以静物雕刻表现象征性图像造型,如草鞋、军鞋等能唤起军事斗争历史的符号,或表现新中国早期建设的雪中拖拉机图像。总体来说,非情节性图像叙事给予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空间,对图像和文本也能进行更好的艺术化表达。虽然情节性图像叙事作品从感官上看更加磅礴大气,具有宏大感,但非情节性图像叙事作品也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深远意境,更倾向于对传统雕刻艺术所讲究的“形”与“意”进行刻画。
三、结语
中国近代历史题材岭南雕刻艺术中的图像叙事建构方式主要分为情节性叙事和非情节性叙事。采用非情节性图像叙事手法的作品则会通过建构时间和空间模糊化、抽象化的图像来表达事件,图像中通常会加入象征性的造型和元素来起到隐喻功能,除了表现历史事件之外,同时向观者传达该题材的情感意境和精神内涵。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指出,工艺品、美术作品中的图像是解读与记录历史的重要依据,其中图像对实际事件的再现与主观“造型”往往能起到很大的渲染、修正和重塑作用,是梳理和探析特定历史与社会背景的重要研究对象。中国近代历史的图像从美术作品中产生,又在工艺美术中进一步再解读和创作,让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的图像得以在美术、工艺美术、公共艺术等领域广泛传播。以艺术创作表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图像叙事是建构国家精神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宏大历史篇章通过图像被记录与传播,而其中岭南雕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近代历史为传统岭南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崭新的能够表达新中国国家精神的图像与叙事题材,而岭南工匠们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创新思想,创作出艺术风格经典,但内核新颖的雕刻工艺品。岭南雕刻艺术通过精湛的工艺技术,使观者在方寸间意游宏大场景,感受崇高的历史事件,使以历史画为主要艺术形式的中国近代历史题材图像叙事更加多元化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