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主流影视叙事理念的创新

2022-03-06高一可

名家名作 2022年25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影视群体

高一可

所谓新主流影视,是新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视剧的复合称谓。新主流影视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定位的规范概念,而更像是业内约定俗成的、仍在不断扩充的新名词。新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视剧虽有不同之处,但二者在大方向上仍有着众多相同的探索,故于本文中放置在一起进行检视和点评。我们之所以继续沿用这个概念,一是因为概念本身就蕴含着时代信息量,二是它也是目前最切合影视现状的专用词汇表达。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影视从业者在不断守正创新中,贯注了值得探究和讨论的新元素。它们所带来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感,使低俗影视消费观有所变化与遏制。目前来看,中国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稳固态势,其所体现的多种正向价值观包含多种话语。更为可喜的是,其达到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传播性和教育性的融合,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这些影视作品还继续承担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良好社会环境、达到各群体情感认同等的重任。笔者认为,新主流影视的革故鼎新主要体现在叙事理念上。叙述理念的变化,可能为未来影视作品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一、文化潮流:承前启后的新主流影视

为什么说新主流影视已经成为一股创新的文化潮流?让我们先以“新主流电影”这个名词来解释阐述一下。新主流电影是电影“三分法”之外的新产物,是对“三种电影”(即我们习惯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之界限的跨越或模糊化,是电影的某种“大众文化化”趋向。不难看出,新主流电影将主旋律电影中的价值观、艺术电影中的电影语言艺术以及商业电影中的商业性进行了高密度的融合,具备多种价值特性。也正因如此,其在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大获成功,不仅实现了主流价值的大众“认同”式传达,也满足了大众的精神审美需求,达到了大众传播层面的高讨论度、高热度、高传播度。

新主流电影不断扩充其片单,逐步呈现出稳固发展之态势,在影视行业中成为中流砥柱。在新主流电影占据市场的效应引导下,与之相呼应的新主流电视剧也应运而生。而在这之前,纵览前一个时期的中国影视剧作品,占据主流的标签多为“娱乐”“商业”“流量明星”“穿越”“神剧”等,此种题材和内容,不仅具有些许狭隘表征、低俗品质,不断冲击、消费、塑造着大众的审美价值,还用相对“低俗”的视听,逐步消解着传统、主流的价值观与正能量,间接削弱了观众在观剧时独立思考的审美能力,剥夺了观众将视听符号进行思维转换的能力,甚至在社会的公共话语传播中带来了不良风气。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主旋律电视剧遭遇了观众流量“遇冷”的情况,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直到新主流影视剧的出现,让电影特别是电视剧产业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这些电视剧作品,选材类型多样,有革命历史题材(如《觉醒年代》),也有农村建设题材(如《山海情》),还有真实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题材(如《人世间》)等。这些作品既是弘扬正向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大剧,也达到了“市场功效”与“宣传任务”的全面兼顾,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传播度有可喜的变化。同时,由于把握了在互联网多媒体时代最大的受众群体——青年人,以青年话语为建构框架,尝试在作品中与青年群体对话,潜移默化地引领着青年文化的风向,所以在大众文化构建以及影视媒介传播中都占据了核心的位置。

如果将新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视剧结合在一起来看,二者已然变成“引人注目的产业现象和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新主流电影和电视剧,在选材方面常以中华文化、中国各阶层现实主义、革命历史题材等中国故事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打造更贴合日常生活、细节真实的中国式“平民英雄”(纵使是历史伟人也增添了一丝“人间的烟火气息”);在核心主题中,则力图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向上、向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商业产业层面,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展受众传播,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可以说,新主流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热潮已经形成,并具备相当的社会规模和市场规模,俨然成为一种既吸取前人经验又为后人开启新思路的文化潮流。

二、守正创新:浅谈新主流影视叙事理念中的两点创新

(一)叙事理念中的多类型融创

“类型电影是电影在商业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存在方式,往往存在不少模式化的特征。”关于影视中“类型”这个名词,从好莱坞经典电影美学时期直至今日,其引用的频率都经久不衰。特定的故事选材、万变不离其宗的叙事机制、相似的人物塑造以及人物关系等,可以分成不同类别的叙述模式。但是,这些经典类型的叙事方式如果一成不变,终将会被不断改变的受众群体、社会文化语境所淘汰。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最具现代化且商业属性又极其强烈的产业,进入不同的社会阶段中,其类型叙事的方式也必须革新与改变——一定要紧跟时代,与受众情感共鸣,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受众提供价值认同与情感宣泄的窗口。

“类型叙事最早是‘类型电影’延伸出的一种叙事方式。”从叙事的层面来理解,“类型电影”已经不能看作狭义上故事内容的简单划分与归类,而应该特指电影中的叙事理念。以此类推,电视剧也同样有隶属于自己的类型叙事体系,亦应该当作叙事理念去看待。故下文将二者统称为影视中的类型叙事去探究。

我们看到,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影视行业不断产业化、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中,尝试了多类型融创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多种类型的融合叙事。这样既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类型和叙事理念,同时也可以融入更加多元的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创造更加多彩的表达形式,并带来一定意义上的美学升级。目前,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类型的融合仿佛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创作方式。

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熟练地吸取前人的长处,开启了类型融合的探索。根据近些年传播范围广、讨论度高、口碑艺术双丰收的影视作品来看,有以下几大类的类型融合方式,均是主流价值结合不同类型叙述的模式。

1.主流价值+军事类型+动作类型

动作类型是商业影视作品中并不小众的一类。动作类型常常具备紧张的快节奏、惊险刺激的视听呈现、快速的蒙太奇剪辑技巧等特征,这些均使动作类型的影视作品具有高强度的冲击力,能够调动观众的视听神经,激发观众的“宣泄欲望”。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从人类内在的心理角度提出,人具有“本我、自我、超我”三层含义,“本我”中有最原生的天性欲望,是受处在人类社会的“自我”所约束的。动作类型中刺激性的场面和暴力美学的视听运用,都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既完美又合理安全宣泄“本我”欲望的空间。

在新主流影视中,将主流价值与军事类型和动作类型融合创新,成了其中最普遍也最易出现票房高点的类型。如,在以中国历史革命战役为创作核心的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金刚川》中,就做到了在影片中既全面展现了战争全貌,又用极度流畅的动作场面为观众提供了具有刺激性的视听画面。在长津湖系列电影中,动作场面有宏观的战争大场表现,也有个体角色的打斗微场表现。同时借由个体群像七连士兵在战争中无畏捐躯的镜头,一改说教的风格,不漏痕迹地给予了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达到情感层面的共情和认同。再如以国际真实事件为创意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作品,均以在国际上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为创作基点,结合紧凑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动作场面,树立了中国大国崛起的国际形象,展示出中国军人的无畏勇敢,让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在精神上认同“家国情怀”,与片中人物共情共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主流价值与军事类型和动作类型的融合创新,以及影视作品中对动作画面的流畅表现和现代叙事过程,既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又满足了观众的心理宣泄需求。可以这样说,融合了动作和军事两种元素的影视作品,在传达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使主流价值观增添了多元的可吸引元素,更贴合大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也让大众的精神认同更加合理。

2.主流价值+职业类型

近些年,以不同职业类型为核心创意,并结合主流价值观加以表现的影视作品,在电影类别和电视剧类别中都频频出现。所谓职业类型,顾名思义,是“职业”和“叙事”的结合。不同种类职业的专属特质和内部运作逻辑,为职业类型的影视作品限定了特定的叙事逻辑和美学特征。职业类型隶属于现实主义这个大的分类,以展现特定的职业为主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受众与不同职业之间是有间离感、好奇心以及窥视欲的。通过对职业特质和运作逻辑艺术化的挖掘,结合主流价值阐述,以具有戏剧性、美学性的叙事理念展现出来的职业类影视作品,既满足了受众对不同职业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同时还将主流价值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受众更好地在精神上认同、共情。举例而言,以川航3U8633航班紧急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就展现了大部分受众所未知的航空职业领域。影片以飞机在航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3U8633全机机组人员临危不乱的专业工作状态,为观众构建了紧张的快节奏的视听盛宴,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航空职业领域的“窥视心态”。又如以中国女排1980—2016年的成长史为内容的《夺冠》,呈现出的是一种更加鲜为人知的内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片中三场(中日、中美、中巴)女排大战重现得酣畅淋漓,让观众屏息以待、热血沸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女排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曾经是全体国民振兴国家的精神寄托,是国家层面的偶像塑造,其中所传达出的向上主流价值观和热血体育精神,是党和国家一直都提倡的。这样的影视作品,当然会在更大的层面传达一种主流价值观。再比如,以法官人物群像为创作群体的电视剧《底线》,就将一直以来高坐法堂之上的法官以一种贴合生活的人性角度完美呈现。这部剧涉及几十件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案件,用多线叙事结构“套娃式”并行,将法官如何判决、取证、辨析、调解等审案过程真实呈现,探究社会的复杂、人性的黑暗与善意,挖掘出社会百态。从播映效果上看,《底线》对法官职业的真实描绘,不仅获得了真正法官群体的认可,也吸引了更多观众观看,此剧开播后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均有不错的成绩即是明证。

3.主流价值+现实主义类型

现实主义原本是源自西方的一个文学概念,以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画展为开端,以法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流,影响着全世界几代人的创作。实际上,在重世俗生活的中国大地,现实主义精神亦始终贯穿古今。中国明朝著名剧作家李玉创作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就被称为那个时代的“现代戏”。可以说,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要传统——在近现代和当代,中国文艺的许多精品力作,都灌注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具体到目前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主流价值观念与现实主义类型相结合的影视作品,真正成了新主流影视中的中流砥柱①薛晋文:《现实主义应是电视剧守正创新的主流》,《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第119-123,128页。。这类影视作品关注现实中的“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着力展现普通人生命的坚韧、挣扎、不屈、向阳、向上,表现着现实主义最朴素却又最动人的情感,努力塑造“平民英雄”,是最贴近受众群体的类型。如电视剧《人世间》就以新的现实主义美学韵味,通过描写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以及同一时代各阶层的百姓群像,聚焦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传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向上的价值体系,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达到了现实主义美学的新高度。同时,也在观众的欣赏和共情中,不动声色地塑造了主流价值的道德标准。这样的现实主义类型作品,以自身沉稳大气的内核,打击了其他在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浮于表面、流水线式的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文艺界的不良时风,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叙事理念中的青年美学呈现

现如今的影视行业已然到了“得青年者得天下”的时候,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了影视行业最广大和主流的受众与消费群体,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文化和青年话语,也逐渐被影视创作者所重视。青年群体是社会上正新兴而起的一代,新主流影视作品发挥着与青年对话、构建青年美学审美认同、引领青年文化向上发展的重要的沟通媒介的作用。青年文化在我国现有社会文化语境中占据着巨大的话语权,且必须始终与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体系保持大方向上的同步。

新主流影视作品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也以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将青年文化纳入创作选择和考量中。几乎所有的新主流影视作品都尝试站在青年的美学审美角度,以青年群体的视角和叙事话语,与青年群体沟通和对话,吸引青年群体的共情和精神认同。我们看到,新主流影视作品日益注重以青年群体更能理解的叙事理念和视听画面表达,精巧地将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语境的主题内涵演化成青年群体能够达到的精神认同和情感共振,即以青年话语传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样的新主流影视作品,不仅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例如互联网)上拥有了一定的传播量和讨论度。新主流影视的创作者在这种青年话语融合中,主动走近受众,采取更加商业性和产业化的方式适应整个市场,试图在多个方面实现创新和探索,在文化语境上尊重多元化,并力图融创多样的文化元素,实现多元融合共生。例如,以中国近代社会1915年《新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历史为选题进行创作的新主流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在内容、人物塑造和视听元素上均有青年美学的呈现,在剧集播出后也获得了广大青年群体的认可和一致好评。《觉醒年代》在内容上选取了五四运动时期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一批靠知识救国的先驱者、“老青年”群体以及一批有着理想追求的大学生、社会青年的“新青年”群体。在人物处理上,将一个个存在于学生时代教材课本上的历史伟人真人化、生活化。这样的人物塑造,正是通过青年群像的展现,试图在两个时代的青年群体之间嫁接沟通的跨时代桥梁,是将青年文化和语境融入作品创作的体现。如陈独秀的多场家宴,他褪去了先驱者的光环,以一个大家长的父亲形象出现;再如几位教授在北大这片知识的沃土中,分成两个派系,互相争论,也有各自的小脾气。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这些历史人物个个都更加真实、接地气。在视听元素上采用了更年轻化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如毛泽东在雨巷中出场,同时剪辑当时中国百姓生活现状,传递出强烈对比的情绪,侧面凸显出毛泽东将为此时苦难的中国日后带来重生的希望之感。再比如鲁迅的出场,更是将鲁迅的名作融入其中,用交叉剪辑的手法,将人血馒头的场面和人物出场相结合,让人感叹当时国家正处于濒临破灭和不得不变革的历史档口。这种更加新颖的镜头剪辑方式,也更加符合青年群体受众审美习惯。再比如,以满足“网生代”青年群体想象力、审美需求的新主流影视作品《流浪地球》,就是以科幻虚构的外壳,在内涵中表述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民族理想”“道德传承”等。这样的题材和架构,更加贴合青年群体的选择,在视听和画面的呈现中,“奇观化”的表达也在青年受众中获得良好口碑。

许多新主流影视作品力图在多个层面展现更为年轻化的特质,去贴合青年群体的审美期待和审美需求,也更加关注青年话语的叙事表达方法,使青年群体完成自我情感和美学上的认同。

三、结语

综上,从类型融创和青年美学两个较为典型的方面对新主流影视作品叙事理念的守正创新进行了分析,但新主流影视在其余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也值得思索和关注。在选材上,新主流影视作品早已不仅被传统的历史革命救亡题材所局限,在更加贴近受众、尊重多元文化、遵循市场规律的基本前提下,开始将视角放在更多元、更年轻态的角度中,出现了不同的尝试和探索,将主流价值体系融合在更具有个性化的表现中。在叙事理念,新主流影视作品与新兴的科技结合更为紧密,在视听和特效方面越来越追求精细化的制作,以“奇观化”的场面让受众震撼,同时也更满足青年受众对大场面和奇观式震撼视听的需求。在人物塑造上,也将从前“伟光正”的扁平英雄人物换了另一种塑造方式,新主流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更加贴近生活,是有优缺点的圆形人物。

概括而言,新主流影视作品追求更加大众和年轻的审美形态,更注重受众群体的精神认同,更尊重市场和产业的运行规律。目前来看,众多新主流影视作品的产生对未来影视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如何继续发展创新,面对飞速变化的多元文化环境和审美语境进行更新更高阶段的创作,是新主流影视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前进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新主流影视一定会更攀“高峰”。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影视群体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