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03-06黄瑞思

名家名作 2022年25期
关键词:民间舞河北舞蹈

黄瑞思

河北省民间舞种类丰富,文化土壤深厚且各有其风格面貌。由于地理因素导致南北地域性差异鲜明,各市县都保留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间舞艺术形式,比较知名的有昌黎地秧歌、徐水狮子舞、邯郸永年小曲、石家庄井陉拉花、沧州落子舞、七巧灯、高阳竹马洛子、曲周花车、邢台秧歌鼓、廊坊胜芳胯鼓、衡水凤秧歌、盐山武术扇、胜芳花灯等艺术形式,这些不同的民间舞都反映了当地民众在历史发展和生活方面的精神气质和风俗习惯,在面貌千差万别的同时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河北省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有发展不均衡、创新不足等问题,而人才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目前,河北省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人才、技术上较为成熟,但是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能力开发不全、人才延续断层、分布不均等问题。

一、河北省民间舞传承发展所需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薄弱

从事河北民间舞传承发展的人才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对于河北地域文化和河北民间舞的文化了解也大多在高等教育阶段才有所涉及。如此一来,缺少对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在单纯掌握技能和外形的基础上很难对河北民间舞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进一步的传承发展。

目前来看,能够准确挖掘民间舞特色并发扬其文化内涵的创作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数量较少,需求缺口大。对民间舞的传承更多停留在舞蹈层面上,没有深入了解原生态民间舞精髓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传承发展中对原生态民间舞的精华吸收不足,导致难以对民间舞原生态的特征深入浅出地呈现。

(二)能力开发不全

河北民间舞传承发展所需人才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型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我省已于2008年开始在省内各大中专院校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对民间舞传承的专业人才培养,基于课程设计角度开设了河北民间舞课程。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建立了老艺人客座教授制度,在提炼动作元素方面培养了一批专业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巩固了民间舞在学院层次上的专业基础。

随着河北民间舞发展路径的多样化,线上推广和传播、文化产业链的开拓、河北民间舞的舞台化创新等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较为单一和模式化,缺少创新思维、复合知识运用和转化的相关能力。除此之外,在教材编撰方面的人才也相对缺乏,导致河北民间舞教材建设厚度不足,阻碍了民间舞在本省学院派中的普及与发展。

(三)人才延续断层、分布不均衡

在机制上缺少对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人才间的传承交流,导致人才出现断层、持久性弱和人才分布不均的情况。

首先是传承人方面因素受限。自进入21 世纪以来,我省民间舞饱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批老一辈传承人相继谢世,加剧了本省民间舞的人才流失。

其次是合格的传承人数量减少。尽管我省比较重视普通高校中民间舞的课程传承,但民间舞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现代教学需求适应性差,仅仅在舞蹈动作、衔接、技巧方面保持了原貌,在舞台表现方面略显形式化,气韵与内涵展现不足。由于缺少与传承人的深入沟通,没有于当地生活的切身体验,与当前生活方式有距离感,缺少对文化的理解,仅仅保留了一些核心动作特点,出现了只是大致模仿其形的情况,导致合格的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学院中的传承发展缓步不前,可持续发展之路遭遇诸多困难。

最后是河北民间舞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人才分布不均,更多的人才集中分布在发展较好的河北民间舞上,如沧州落子、井陉拉花等。然而有许多十分具有特色的非遗民间舞蹈文化急需挖掘和整理。据历史调查统计显示,全省民间舞从1958年的146种下降到2007年的127种,不仅包括许多老一代传承人离世等因素,也有社会化的商业需求演绎因素在内[1]。抢救非遗舞蹈文化,这也是本省民间舞从业者的责任与使命。民间舞蹈的工作者更应该走进生活、脚踏实地,而不是追逐利益和效果,对民间舞大肆改编迎合社会需求,篡改了民间舞的原貌,陷入商业化和娱乐化。

二、河北民间舞传承发展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一)教育手段单一

1. 基础教育内容单一

河北民间舞大多开设在专业教育院校和高等教育阶段,缺少在美育教育方面的普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忽视,错失了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机会。长期以来,中国面向未来的学校舞蹈美育发展需求与综合素质型、创新型舞蹈师资的严重短缺,形成了鲜明反差[2]。美育教育应该广泛开展于各个阶段,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让河北民间舞不仅仅作为技艺来传承,更多的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来融入学生的审美观。

此外,我省高校开设的民间舞课程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可深入挖掘的教学理论,对其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内涵认识不深、理论体系不健全、发展基础不雄厚。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单方面重视通过动作教学对舞蹈技能进行强度训练,内涵方面缺乏匹配的民间舞教学环境,导致民间舞教学呈现出形式化现象,学生只对舞蹈技能有印象,对内涵方面的精神体验感较差[3]。

2.高等教育缺少横向比较,不成体系

我省开设民间舞的高校中对于民间舞的归类比较模糊,河北民间舞教学在汉族舞蹈教学体系之内,地方特色不够突出。在横向对比上无法体现本省民间舞特点,在纵向方面无法与其他民间舞的教学内容相互打通,因而也就无法形成省民间舞教学体系。

缺少文化底子,单纯追求外形的模仿,对河北地域文化了解不深刻,这是根源性的问题。肖苏华曾谈到“不管编什么舞,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底子”,体现到河北民间舞的创作上要让燕赵文化渗透到骨髓里,才能呈现在表演中、再现到创作中。

(二)创新能力欠缺

1.创新培养意识不足

结合其他省市目前的发展现状,河北民间舞的传承发展需要拓宽路径。以舞蹈为载体和媒介,在跨学科的视角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将相关知识系统性整合,兼顾文化和技艺、思维与身体。需要在人才培养时,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创作的水平,还能促进对河北民间舞的反思和回应。

2.教育思维固化

本省学院派民间舞教师队伍中,在实际教学中多采用相对保守的教学思维,基本延续了20世纪本省民间舞传统的“表演——模仿”授课方式,强调学生在舞蹈动作方面的标准化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采用单一技巧训练的方式保留民间舞的技艺传承,疏于理论教学,对民间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发掘得远远不够,导致学生更多是“被动式学习”,对舞蹈的再现不能真正展现民间舞的气韵与内涵,学生的学习也不够积极,缺乏热情。

三、河北民间舞传承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与创新路径

(一)教育层面

1.革新民间舞教育机制

发扬各地民间舞的群众基础,建立纵向的民间舞教学机制,在高校、民间的支持下,形成民间舞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横向拓展。在纵向深入发展当中,课程内部要积极探索时代特色的呈现方式,拒绝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深入了解民间舞在表演形式上体现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探索一套创编理论,打破单一动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思维。

2.深挖地域文化内涵

我省地域文化基础雄厚,有丰富的审美精神、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可供采风、挖掘,因此要实现对民间舞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民间舞的创作根源上着手。目前我省民间舞的舞蹈形式应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属于自身的内涵、审美,对于舞蹈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传承和发展要开拓创新,摒弃其陈旧、低俗、体现封建思想的落后内容,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拓展创作思维,以现代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段再现河北民间舞的传统性、思想性、艺术性。

3.注重能力的培育和运用

当前高校民间舞课程教学内容想要提高育才品质,增强民间舞教学效果,必须坚持舞蹈学习结合文化背景学习的无缝衔接机制,教师要将自身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教学能力三者纳入统一的教学纲要体系,可以以舞蹈课程为核心,结合实地采风、编导课两门与能力形成息息相关的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形成理论学习、技艺学习、创新能力展示的新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更多重视“真”和“做”,真正走进传承地的生活,了解民俗民风,在多次的采风、体验、学习中切实地“做”,在聆听、提问、练习中总结经验、联系整合,掌握挖掘、提取和再创造的能力。

(二)社会层面

1.吸引和培养人才

当前时代背景下,群众对于民间舞的欣赏需求与从前大不相同,本省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要从民间舞的传承人才方面着手培养,高校应从民间吸纳那些致力于保存民间舞特色、具备现代性创作意识的传承人、创作者,鼓励其全面拓展创作思维,重视传承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才是保持本省民间舞发展的社会途径。

文化是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交流和联系。应注重对人才的继续教育,举办系列的培训、座谈会、交流会等,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2.营造文化环境

在我省各地建立民间舞的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在试点中保留民间舞原生态传承的文化环境,例如博物馆、剧团、旅游景点等,使民间舞的表现形态符合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对专业性要求较为敏感的局部范围内维系民间舞的传承行为,建立河北民间舞文化点,吸引更多的人才甚至是业余爱好者加入传承发展河北民间舞蹈的队伍中来,扩大影响力。使民间舞在其传承地域内得到不受外界影响的存续空间,尽量展现为一种活态传承形态,也能使其从外界的社会生活、产业发展中找到创新型的文艺生产力,发挥出符合“非遗”价值的社会功能。

3.与经济融合形成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民间舞产业化尝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足以使民间舞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和传承文化内涵的条件。我省旅游业是疏解京津百姓精神需求的重要产业之一,要基于各省特色旅游景点的人文建设层面给民间舞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使得民间舞在社会经济中找到一条产业化生态链,既能拓展传承的路径,也能优化民间舞产业布局,为民间舞的自我造血、自我更新、自我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动力。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媒介,发展线上文化产业,例如,扶持老艺人团队线上直播教学、集合专业和非专业团体录制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舞蹈片段,尽展燕赵风貌。此外,线上线下共同举办河北民间舞专业和原生态的各种赛事及展览会。促进交流的同时,形成具有河北民间舞特色的文创产品,达到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学校社会联动

1.人才培训体系可循环

增强人才沟通和联系,形成老带青、传承人带专业带头人、民间、学校、院团、社会人才联动循环体系,交流各自经验,确保技艺有效传承,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展开基于人才培训体系的活态传承。

2.学校与社会共搭平台资源共享

为使我省民间舞教育打通从学院到民间的路径,有必要为民间舞在学院、民间之间的过渡带中找到一个平台化发展空间,因此可以在各地的中小学教育中加入民间舞特色课程,一些地区的民间舞传承老艺人仍旧健在,应重视老艺人在民间舞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在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美育教育当中提高民间舞的地位,有利于民间舞在其植根地传承与发展。搭建民间、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的民间舞教学平台,强化各地的民间舞教学环境。

在当前民族舞蹈文化日益受到流行文化元素冲击的背景下,本省民间舞蹈文化仍然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基础,该基础主要立足于能够传承民间舞蹈文化思想精髓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生态环境的变迁条件下实现本省舞蹈文化的存续、发展、创新,基于文化生态保护为根本目的通过培育人才、营造环境、产业融合、多方联动等手段同步展开,构建河北省民间舞传承与创新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民间舞河北舞蹈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舞蹈课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孙婷婷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