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用于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2-03-05吴亚光王洁李亚明
吴亚光,王洁,李亚明
宜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宜兴 214200
肺结核属于临床常见慢性肺部传染性疾病之一,是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所致,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肺结核疾病症状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症状表现较为隐匿,缺乏典型性,因此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每年3 月24 日为世界肺结核病防治日,据2020 年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新增肺结核病患者数量超过987 万例,发病率约127/10 万,我国新增肺结核病患者数量约84 万例,发病率约59/10 万[1]。及早鉴别诊断肺结核对疾病预防、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鉴别诊断肺结核疾病的方法较多,其中以痰培养结合分枝杆菌方式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但前者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后者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病原菌培养,操作复杂。因此,找寻一种结果准确、不对患者造成伤害、操作简单的诊断方法成为临床深入研究的内容[2]。医学研究发现,患者感染肺结核分枝杆菌后,会对T 细胞形成刺激,提高其活性,因此可通过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技术鉴别诊断肺结核疾病。本文选取2021 年2—12 月宜兴市人民医收治的150 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诊的疑似肺结核病住院患者150 例为研究对象,男、女分别为86 例、64 例;年龄31~76岁,平均(55.24±3.59)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9例,高中文化程度65 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6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首次疑似肺结核疾病;均同意配合本次诊断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合并重度感染患者;沟通障碍、临床资料缺失或排斥本研究患者。
1.3 方法
结核抗体检验方法:在非空腹状态下即可完成外周静脉血样采集,采血点为肘窝主静脉,每人采集血样8 mL 即可。使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以胶体金法对血样中的结核杆菌抗体进行检测。取反应板,在中间孔内加入封闭液,共2 滴即可,等待薄膜将其吸入。随后取血清样本,共40 μl,加入中间孔中,等待薄膜将其吸入。随后依次加入吸活液、金标液,分别为6 滴、2 滴,待金标液被薄膜吸入后,再加入洗涤液共6 滴。观察薄膜吸入后的检测结果,如质控点显示为红色,反应孔的中间部位出现红色的斑点,则说明检测结果为阳性;如质控点显示为红色,反应孔的中间部位并无红色斑点,或仅为少量红色痕迹,则说明检测结果为阴性。
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方法:使用完全相同的采血方式,每人采集血样量为8 mL 左右,将其放入含有抗凝物质的真空试管内,于规定时间转运至检验科,所有操作均需在采血后8 h 内完成。要求操作全程均需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按照手柄方向,由左至右分别在三孔培养板内滴入对照培养液(N)、阳性对照培养液(P)、检测培养液(T),每孔内各加入100 μl 样本,并做好标记。取血样样本,缓慢上下颠倒3~5 次,使其充分混匀后分别滴入三孔内,每孔各1 mL 全血样本。滴入样本后将培养板上盖旋紧,确认无误后取出生物安全柜,并转移至恒温培养箱内孵化,箱内环境温度设定为37℃,连续孵化16~24 h 即可,整个过程中需保持培养板水平放置。培养完成后检查培养板上盖是否旋紧,确认无误后转移回生物安全柜内,静置1 min 以上。缓慢旋开上盖,将每个孔内的上清液吸出部分,开展IFN-γ 检测。注意吸取检验样本时不得深入细胞层,以免出现溶血现象。
将采集的上清液样本置入安图全自动免疫分析设备内,于450 nm 处测量吸光度,再根据试剂盒上的校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图,从而获得IFN-γ 指标。①如N<10 U/mL,且T 和N 的差值<0.438,或>0.438 但低于N 值的25%,P 和N 的差值超过0.625,则说明样本为阴性,可能不存在结合感染T 细胞免疫反应。②如N<10 U/mL,且T 和N 的差值>0.438,并超过N 值的25%,则说明样本为阳性,可能存在结合感染T 细胞免疫反应。③如N<10 U/mL,且T和N 的差值<0.438,或>0.438 但低于N 值的25%,但P 和N 差值<0.625,则样本检测结果不确定。④如N值>10 U/mL,则不论其他检验值如何,检验均为失败,需重新对血样进行检查。
1.4 观察指标
以临床综合诊断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记录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
150 例疑似肺结核住院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显示,45 例患者确诊为肺结核疾病,占比30.00%,105 例患者结果为阴性,占比70.00%。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
2.2 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
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度均高于结核抗体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
3 讨论
肺结核病是目前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于肺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所引发的慢性传染性病变,以肺结节的发病率较高。其中结核菌体以呼吸道内的气溶胶为载体,借助空气传播至外界,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感染性,当其他人在含有感染源气溶胶的环境内呼吸,便可将结核分枝杆菌吸入呼吸道中,若自身为易感人群,则发生肺结核的概率会更高[3-4]。当结核分枝杆菌吸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便会对其产生特异性的应答反应,刺激机体合成相应的抗体,将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杀灭和清除,因而接触结核分枝杆菌并不一定会染病。但其中部分菌株可能未被完全清除,这部分菌株会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刺激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可在肺泡组织中形成肉芽肿[5-6]。在这一阶段结核菌株自身的代谢功能、自我复制等均会受到一定限制,临床也将其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并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以影像学诊断胸部未见任何阴影,因而容易使患者和医生忽略病情[7-8]。而当该感染者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诱导,从而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或肺结核分枝杆菌毒性增加的情况时,该特异性抗原便会激活,在肺泡内大量繁殖,破坏肺实质结构,使肺部功能快速下降[9-10]。
目前临床诊断肺结核的方法有结核抗体检测法,其误诊率较高,且受菌株自身潜伏性的影响[11-12]。结核感染T 细胞法则主要是以检验T 细胞为基础的体外IFN-γ 反应技术,是以T 细胞自身的免疫应答机制为基础诊断方式。当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便会对T 淋巴细胞产生影响,使其致敏[13-14]。当二次感染或体内潜伏菌株爆发后,致敏T 淋巴细胞的释放功能便会被异常激活,尤其是IFN-γ 指标,因此该指标的异常升高也视为感染结核杆菌的标志之一[15-16]。同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RD1 区的两种分泌蛋白(CFP-10、ESAT-6)功能会被激活,从而使其分泌量大幅提升,该蛋白也属于肺结核检验中特异性较强的蛋白[17-19]。
本研究结果显示,150 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通过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结果准确度(98.00%)明显高于结核抗体检测(84.67%)(P<0.05),与曹静[20]研究结果“观察组通过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符合率(92.55%)高于对照组结核抗体检验(符合率74.47%)(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鉴别诊断肺结核疾病可采取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