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思维的高校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
2022-03-05刘楠,左慧
刘 楠,左 慧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 130114)
1 精准思维内涵
精准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精准思维是在全面掌握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分析客观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对问题的精准发现、精准分析和精准施治是其核心程序和内容。精准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原理的精髓,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培育精细化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精准发现关键问题、精准把握政策内涵、精准施策做出处置,进而精准有效地解决问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需深刻理解精准思维的内涵,将其外化为具体行为,从而高效解决实践问题。
2 精准思维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内在契合性分析
2.1 精准分析,抓住主要矛盾
高等教育的精准供给本质上是基于学生个性学习和终生学习需求的“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学生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隐藏性等特点,教育资源则具有稀缺性、有限性和失衡性等属性,导致教育供需之间不对称。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事物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成效的教育供给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并且正在根植于教育过程并悄然改变着教育结果,因此需要重新定义学校、学习、课堂和教学手段等核心要素。教育资源没有实现精准供给、核心要素定义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不均衡,是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
2.2 精准研判,把握改革政策
精准课程思政要求全面研判改革面临的政策环境。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和作用,明确指出课程思政改革与“双一流”建设、本科教学评估等高等教育关键问题的关系,提出在教材奖和成果奖评比时,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性和作用,为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出明确方向。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再次肯定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要求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多方合力,进一步优化育人体系。
2.3 精准施策,实现内涵发展
第一,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深度融合是持续深入落实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选择。多方力量的协同和融合,既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也包括借力各类资源,经过深层次整合优化和创新,推动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第二,教师能力培养。精准定位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和育人责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德育能力,引导专业教师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意识。教师自觉深挖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要素,开发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更强的专业水平、更高的思想认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第三,同向同行。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主力和合力的辩证关系,将德育目标摆在首位,将课程思政改革置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落实“三全育人”上同向同行,在实施“五育并举”上同向同行,在培育时代新人上同向同行,打造多方联动、协同增效的育人生态圈。
3 数字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课程思政改革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精准课程思政改革必须借助数字经济的支持。精准课程思政是数字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信息革命和生产方式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3.1 数字经济发展为精准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海量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中国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大量涌现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涵盖各个学科,各公众号、学习号等媒介也被广泛关注。与课程思政改革相关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大事和红色案例等资源,均可通过互联网获取。学生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2 数字经济为精准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全样本及分析结果
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后台精准识别并保留全样本学生产生的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形态学习数据,并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教师只需要熟练掌握平台操作、了解平台优势,就可以完成全链条数据的采集和筛选,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剖析学生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以实现精准的教育资源供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线上教学平台,使用学生习惯的沟通方式,与学生保持互动,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爱护,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
3.3 数字经济发展增强了精准课程思政个性化育人的可行性
通过对全样本大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规律、思想动态,明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真实诉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或定制学习内容,为精准课程思政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
4 精准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方法
4.1 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包括立德树人、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基本要素。课程建设目标包括以下内容:将思政元素创造性地融入课程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性改进”的核心思想,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建设“对话课堂”,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转变;呈现“教师回归教学初心,学生回归学习本位”的基本效果,最终建成体现“两性一度”特征要求的高含金量课程。
4.2 精准切入价值要素
通过建设案例资源库、整合并融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和编写应用型本科适用教材等方式重构知识模块,在重构的知识模块中融入价值要素和核心素养要素。做到内容精准,课程思政教学要紧密结合热点问题,寻求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党员教师可以将“学习强国”的学习体会、学习内容等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在选择切入点时可以选择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内容,比如创新创业战略、就业问题、“五育培养”和“互联网+”等内容,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课程思政要精准把握教学时机,及时切入教学环节,比如将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关于大国责任、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4.3 精准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深入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由“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驱动式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和研究型学习模式等,引导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在精确识别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课”“微视频”“微案例”“微实践”等碎片化教学资源。根据预先布置的思考题,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整理思考题答案,以备课上提问和讨论。线下教学重点关注思政元素的深入剖析、难点的深化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成员间分工明确,互相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真切感受到思政元素的体现,并在小组总结发言中深刻、完整地阐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学以致用的方法,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第二,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景相结合,学生通过深度体验获得真切感受。首先,将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片段精准融入课程思政环节。其次,采用情景模拟模式,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和表述观点切身感受提升思想境界。再次,设计虚拟课堂。利用实验室硬件资源和实训平台等软件资源,完成课内实践环节。利用平台自带的教学视频、角色分析、案例分析及执业资格考试题库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逐步实现虚拟仿真教学效果。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VR等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参观红色场馆、实地考察等,强化学习效果。第三,研究型学习模式。教师主要讲授课程重难点内容,预留时间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阅读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题目应略高于学生的认知范畴,需要学生查阅文献、讨论交流才能完成任务。
4.4 精准对接教学主体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和水平,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层次,找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使学生真正被了解和关注,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运用线上教学工具时,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思考。第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改革意识和能力。落实“全员思政”理念,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等都可以扮演思政教育的角色。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根据专业特点,掌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将思政资源融入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掌握互联网技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媒介和方法开展教学。从专业化角度发挥教师的最大优势,进行细化分工。强化协同,争取各类资源和各级部门的资源融通,尤其针对课程思政教学难点问题,采用学术报告、榜样经验交流等方式,适当建立兼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方面,抓住并借助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教师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加强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及时鼓励或纠正学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倾向。
4.5 精准评价教学效果
建立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可采用360°评价法,包括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德育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应该唯结果。在具体考核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采用线上和线下考核、定期和实时考核、口头和书面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应该包括个人维度与关系维度,个人维度包括全面性、发展性、积极性、乐观性和进取性等,关系维度包括和谐性、合作性、共享性、服务性与奉献性等。由于部分思政元素具有实效性,所以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评价标准,应针对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
5 结语
精准思维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对高校顶层设计、教师、学生及育人环境等提出了较高要求。课程思政改革的各方主体务必坚持精准思考、精准决策、精准实施的步骤,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经济为手段,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