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2022-03-05刘红玉
刘红玉
(徽县实验小学 甘肃 陇南 742300)
引言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则是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所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培养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小学数学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1]。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1.1 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却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虽然明确知识点,却不会思考、不善于动脑筋的现象极为常见,数学知识是流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其内容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更要突出学生知行合一、思辨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单从课本内容上来看,内容变化不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授课方法、技巧等都需要进行变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活性极为有利,因此教师不能单单为了学生的成绩而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知识的“机器”。
1.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缺乏
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各个小学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安排时间,并统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安排,但是目前来说,仍旧难以做到,大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时间紧张,需要进行知识的讲解、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练习等,难以挤出时间,并在数学知识点讲授当中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造成在讲解数学公式时,仅仅进行简单推导,甚至是一带而过,没有给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和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点给出应有的机会,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学习,更谈不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3 教师缺乏对知识的熟练掌握
有些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甚至有些难以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那么在课堂上当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时,教师就难以进行系统、详尽的回答,同时教师自身研究不都透彻,也难以实现知识的系统讲解。目前,课堂上应用最多的课堂活动就是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分组讨论和探究实践中,更好的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这种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不能够进行知识的熟练掌握,对于问题的设置、活动的引导就难以做好,效果可想而知。
1.4 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学习的提高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要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不断提升。数学自身兼具抽象性、逻辑性等,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是极为紧密的。因此,数学教师不但要同年级之间要进行学科知识的探讨,那么跨年级之间的教师更要进行数学知识的教研,通过不同年级之间进行教学方法、课堂活动之间的探讨、分析,最终找到适合学生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的方法,进而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2.如何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1 创造合适情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直观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发生转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创造合适情境、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借助这样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2]。教师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讨论、思考、解决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供该过程的实施,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思考,假如探讨时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并用耐心的态度帮助学生,让学生明白探究过程中有问题是正常情况,我们要勇敢面对问题、寻找原因、并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2 借助划归,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中常用的、效率较高的方法之一就是划归,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中知识的讲解只是基础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利用思维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划归的核心思想是:繁琐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便于理解,同时还能加快问题的解决。通常应用于数字运算、图形面积计算等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划归思想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逐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
以“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划分,划分成学生自己熟悉的图形,学生思索后就会联想到三角形,即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划分成两个三角形,进而教师就可以教会学生利用三角形面积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弄清楚、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更加复杂的多边形,处理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快速的进行划分、计算。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2.3 借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与生活之间联系较多的学科,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买菜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买票的时候等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例如“认识人民币”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与生活中“超市购物”的实例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通过联系自己平常在超市中的真实购物场景,这样就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从而思维的逻辑性得以形成。教师进一步设置具体的问题:“假设大家购买东西时,会使用面值不同的人民币,那么大家该如何进行选取?”学生需要对人民币的种类、面值、加减计算等都能够熟练,才能成功购买到商品。
2.4 借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讲授数学内容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做到教学、逻辑思维之间的有机整合,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讲解“找规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动画的播放:有5个池塘,第一个池塘3只小青蛙,第二个池塘2只小青蛙,第三个池塘5只小青蛙,第四个池塘7只小青蛙,第5个池塘有几只小青蛙?教师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规律的发现,前面两个数的和恰好是第三个数字,这样学生就可以算出第5个池塘有12只小青蛙。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找到了相关的数学规律,形成了数学逻辑思维,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2.5 加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之外,还需要进行相关的训练从而达到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的目的,大致分为数学概念、数学判断两大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熟练掌握,从而加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大量的判断题目来强化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掌握,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梯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的图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梯形”、“正方形是特殊的梯形”等等,通过学生进行判断,学生就会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概念,这样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
2.6 加强练习,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中,除了概念性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少是计算性的内容,其中涉及到计算规律的内容,通过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计算,从中找到规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四则运算题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接着寻找其中的规律,学会规律后就可以进行同类题目的运算,这样更加简便、更加节省时间。教师需要进行典型题目的选取、讲解,从而总结出相关的解题规律。
以“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为例,相关的计算规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计算规律选取不同的典型例题讲解,这样每一种题目就会产生一种数学思维,带给学生做题思维的启发,学生掌握相关的规律之后,做题的效率就会提高较快,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梳理和相关问题的掌握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数学思维和视野也随之得到拓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也会更高。例如:计算“48+49+52+51”,学生通过观察,48+52,49+51均等于100,所以采用加法结合律就能快速计算出来。例如计算“(25×125)×(8×4)”,学生观察发现 25×4=100,125×8=1000,采用乘法交换律很快计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进而发现计算的规律,学生不但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同时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均有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就能够有较大的提高,数学教师要通过长时间的有效引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创造合适情境,借助划归思维、教学内容、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注重加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练习,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建设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