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

2022-03-05万采发

今天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乡土

万采发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 万州 404020)

“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p12)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研究中国农村的学术著作,全书由14篇独立的文章构成,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在阅读这本书时首先应读懂每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研读,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感悟学术魅力。

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研究,学术界已经提出不少解决方案。如李安全提出采用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的“五步阅读法”[2],余婷“从学生层面提出了‘素读—批读—精读—研读—重读’五阶段阅读方法。”[3]这些方法为广大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整本书阅读相比单篇阅读,会让学生感觉更加枯燥乏味;《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初刊于20世纪40年代,内容远离当代学生生活,加之学术性较强,很多专业化的概念高中学生理解不了,因此读起来就更加的费劲。经典名著阅读的难点,余党绪认为有两个,“一是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与动力,真实的阅读难以发生;二是经典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时空距离与文化距离,真实的体验与思考难以发生”[4]。因此,我们在教学《乡土中国》时,一定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会做批注,记录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与方法。笔者发现李安全和余婷重在强调如何读而未强调写,于是笔者将两者的阅读方法进行整合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从而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1(]p12)因此,我们在阅读《乡土中国》时,首先必须做好阅读规划。笔者认为第一周通读全书,该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分配每天读两至三篇,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概念、观点、主要内容等,对作者及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周精读全文,精读是在第一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过程需要厘清概念,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中心观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价值取向、分析论证方式,摘录重要语段,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等;其次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主要通过6个课时在课上完成,笔者重点介绍一个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三至四个任务让学生课上一起讨论,分小组来完成任务单的学习。

1.做好阅读规划

好的阅读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都应该做好规划,看书亦如此,规划好读书内容,接着就要按内容来执行,将计划应用于实践之中。首先是略读全书。

1.1 略读(第一周)

略读就是浏览作者简介、内容摘要、目录、前言、后记,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宋代朱熹曾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的“阅读指导”也提出了一些指导建议,比如:“要有阅读的‘预期’;先‘粗’后‘细’……积极思考。”[5]通过浏览全书,我们知道“《乡土中国》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记录了作者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写的14篇文章”[5],书中主要从社会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14篇文章都是费孝通通过田野调查总结出来的,查找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作者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广西瑶山和他一起做田野调查时不幸坠崖身亡的,费先生也因此身受重伤。对内容及作者生平简单了解后,我们开始精读。

1.2 精读(第二周)

精读就是一边阅读一边批注,重点关注核心概念、论证方法、研究思路以及语言的表达;学会质疑,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出来,对感兴趣的问题做好记录,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尽量做出合理的解答。在精读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所做批注肯定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或者疑惑汇总起来制作成课堂学习任务单,老师、同学一起来探讨解决。

2.任务驱动(1课时)

任务是阅读规划的具体化。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任务驱动”指的是教师在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任务,引导、推动学生思考、质疑进而开展语文学习实践的活动。“任务驱动”,首先必须要确定好课堂学习任务。所谓“课堂学习任务单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也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6]因此,任务单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且学生感兴趣。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掌握程度,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一起来探讨完成任务单的学习。学术著作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将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任务单让学生来讨论学习。

2.1 任务一:阅读1至3篇,概括各篇主旨,思考前3篇在文中的作用、地位以及费老为什么说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结合当下,思考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文字?

学生小组分别概括各章主旨并指出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费老说“在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原因在于:“空间上来说,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口口相传,有问题当面就说清楚了;时间上来说,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不流动性,日常生活是重复的。”[8]接着学生结合身边具体事例谈谈当今中国是否需要文字,给出自己的答案。

2.2 任务二:阅读4至9篇,总结出“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以及中西方“家庭”的区别;归纳“礼制”与“法制”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乡土社会排斥律师?

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见解。

2.3 任务三:阅读10至14篇,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内涵及其区别。

这一任务工作量大且学生对概念比较陌生,内容又位于书的后半部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不是‘讲’,而是示范性的‘现身说法’和阅读过程中的管理与监控。”[7]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先找到相应的章节,找到与概念相关的段落,提取每段的论点或者关键信息,从而组织学生归纳出答案。

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见解。

3.理解领会

通过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文中核心概念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具体例子,就书中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具体示范。如《差序格局》中对“家”的理解。“在西洋社会中家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真是天下可成一家。”[8]这里费孝通先生就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就和西洋社会不一样。学生对“家”的含义了解之后,接着,请学生就感兴趣的章节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读写结合。

4.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读;写作则注重利用作文进行语言表达的锻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写。李正梅指出,“从阅读与写作的特点来看,阅读突出‘吸收’,写作突出‘表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相辅相成”[9]。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其质量。费孝通在书中很多方面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他认为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不需要法制等等,这里可安排一个写作小练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者教材,展开想象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小结

写作是需要思考的,更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这种思考与资料查阅,正是对整本书理解的拓展与深化。《乡土中国》是高中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学术阅读的一个开始,通过略读和精读文章,抓住文章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点进行理解领会并撰写小作文,以写促读,做到读写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整本书乡土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