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的思考
2022-03-05王珍妹
王珍妹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生命教育理念在国内兴起,随后生命化教育理念也悄然出现,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不相同。生命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生命中死亡的认识,生命化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中离不开阅读,阅读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许多道理似懂非懂、心思敏感,三观还处于认识阶段,对生命的认识与自身的发展也是模糊不清,加之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就有必要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让初中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全面而自由、创造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生命。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命化教育 阅读教学
1 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冯建军则在《生命化教育》中指出:“生命化教育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2]可见,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就有了一定的相通处。即初中语文教学的阅读中需要运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来教学,从而让初中生在阅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全面而自由、积极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 生命化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生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提高欣赏品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无疑是在提示我们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主,在阅读中“融化”生命,在“融化”生命中“提升”生命。然而,我们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生命化教育的缺失。
2.1 阅读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我们现在一直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强大的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教育也难以避免对人文性的遮蔽,现在的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就缺失了人文性。我们的教育都在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实际上还是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走。家长看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看老师的班级高分率等等,这些原因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得不偏向如何才能让学生拿到高分。在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却因极端的教学目的而变成了掌握应试答题技巧的能力。“阅读教学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为归宿。”[3]并且生命化教育强调的是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生命化教育就强调人文性,但是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忽略了人文性,忽视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生命,体悟生命,提升人生的境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却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
2.2 阅读教学与生活割裂
生命化教育一直主张的都是经验的课程观,认为只有通过经验的东西,才能真正的转化为生命。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成了只会读书的“知识者”,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天在学校接受了教育之后,放学还有补习班,周末还有各种兴趣班。学生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父母把他们的衣食住行打理的紧紧有条。这一切都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然而,这种行为在无形中就割裂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成了考试中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体现为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只能运用语文经验,没有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对阅读来说就是阅读能力,生活经验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百科知识[4]。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都缺一不可,若只以语文经验为中心,只会将学生培养为书本知识者,教育固然要培养知识者,但成为知识者却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当学生只有语文经验,阅读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命发展的需要就产生了间隙,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死板阅读而不能进行生命感悟的问题。
2.3 课堂教学缺乏生命化教育意识
在现在的阅读教学的课堂中,通常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在课文里找表面的信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一指,学生一找。虽然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表明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难以表现出来,被这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生命性。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阅读教学差不多都只停留在简单的字面理解,并且教师在阅读中通常也形成了错误的阅读姿势。教师有了错误的阅读姿势后,在教学中出现相同类型的文本时,不管是几年级,都按照同样的教学模式走。例如,在教学议论文时就按照点断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找出论点、论据即可。这导致学生以后碰到议论文也就会马上找论点、论据,不再思考论点论据背后的意蕴。语文教师采用的这些阅读教学方式,是为阅读而阅读,甚至为考试而阅读。于是,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机械训练的运作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灵动和个别差异。久而久之,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就只能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只会进行简单的字面理解,难以进行深度理解,体会不到文本的深层次意义,达不到文本的生命意义。间接地,学生就难以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从而难以得到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不稳定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缺乏意志和毅力。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缺乏复杂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虽然此时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已经逐渐形成,但因缺乏生活经验,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再加上现在的阅读教学中缺失人文性、阅读与生活割裂、课堂教学缺乏生命化教育意识的因素,由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刻不容缓。另外,语文教材中就有着许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念的资源,能让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源时认真审视生命,在感悟生命中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3.1 目标明确,让学生彰显生命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与学生的生命化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初中生这时候的心理状态是最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阅读教学要极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能直视生命,感悟生命,彰显生命的发展。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用自己生命的體验、情感和意识来与课文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在进行对话的过程;其次,要教会学生托物言志的手法,重点在“志”,这个“志”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悟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与困难,但是不要让这种不幸和困难把我们压倒。要坚信,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扬起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谱写人生精彩的乐章。由此,通过“过程”达到“目标”,此篇课文的教学就能让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会进行自我反思,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但并非所有的阅读教材的重点都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有的课文的重点就是在“过程与方法”,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节选片段,教学重点是人物分析,即分析刘姥姥的语言、动作,还有晓翠堂用餐时众人各具形态的笑所折射出不同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就要通过各种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古典小说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阅读、赏析古典小说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背后的生命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彰显生命,完满的发展。
3.2 教师改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生导师,指路人。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由老师来引导,所以教师要有所改变,要从传统那种只会“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师转变到拥有生命化教育意识的教师。教师要把“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为一个教育的信念来对待[5]。因此,语文教师想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作出改变。
首先,是教师要有生命化教育意识。冯建军认为生命化教师不仅要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更重要的是有对教育、生命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因此,老师备课时要时刻保持生命化教育意识,要结合初中生的心里发展特点,要善于捕捉教材中有关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生命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改变错误的阅读姿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了错误的阅读姿势,就导致教师在备课时都是按照统一的模板设计教学流程,从读通字词、知人论世、脉络梳理、整体分析、拓展分析一直到全文总结。教师被框架限制,难以散发生命思维,学生也难以得到生命化发展。由此,教师要改变阅读姿势,在阅读教学备课时要自己先阅读,即文本解读,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具体的阅读方法是与具体的文本类型相关联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教师就应该看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内容,就比如散文阅读,它的重点就是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体悟作者所悟到的人生经验;文言文就要理解古人情怀,感受文言美感。 总之,只有当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自主的融化生命化教育意识,改变错误的阅读姿势,那么学生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
3.3 结合经验,让学生体察生命的坚韧
好的阅读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引导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促进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学生想要在阅读中品味到文本背后的意义,就要在头脑中“理解”,而这种理解就要结合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经验,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文本中的生命。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就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例如《春》、《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等等。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作者爬悬崖的过程中获得生命启示: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解决,化整为零。实现目标也是一样,一步一步的来,先完成近期目标,再慢慢积小成大,最后实现远大目标。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相关的爬山经历,也可以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让学生利用假日去爬山,以此积累生活经验。当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后,再加上自身的语文经验,就能很好的理解这篇课文的生命启示。通过理解到的启示来警醒自己,在无形中初中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重视自己,在感悟中体察生命的坚韧,完善自己的发展,获得生命的意义。
3.4 人文关怀,让学生完善生命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特殊的生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怀、宽容、理解、尊重他们,让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成为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更完善的生命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的生命自发性向善,拥有对人性的关怀和饱满的人文情怀[6]。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人生的堆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人文关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师处于权威地位的观念,始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友好交往、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基础。
首先,在教学前,教师要先清楚学情,这就可以通过和学生平时的交流来了解,这时的交流可以是以朋友的身份来进行的;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管提出什么问题,给予什么回答,教师都要及时反馈,教师的及时反馈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在乎。比如在进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答。学生的答案也许五花八门,但是教师要给予反馈,对好的回答充分给予肯定,不符合他们目前价值观的回答要及时予以纠正;最后,课后学生没有了课堂45分钟的束缚,免不了会在休息时间释放自己的天性,这时候可能会犯错,作为教师就要秉着不打骂、不侮辱、不体罚学生的原则去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在课前、课中、课后都予以学生人文关怀,和学生平等交流,让他们不仅在阅读教学里感受到生命的关怀,也在教学外发展生命,融化生命,完善生命的发展。
4 总结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需要教师确定显性而准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有生命化教育的意识,改变错误的阅读姿势;需要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只有当教师做好这些后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当一名语文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还具有生命化教育意识后,就能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生命化教育,让初中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生命的需要,提高生命的意识,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邓主芳.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1):92-93.
[4]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张文质.基于生命化教育立场的语文教育再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20-23.
[6] 李晓华,袁晓萍.生命化教育的回溯反思与新时代创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05):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