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年味

2022-03-05杨仪均

晚晴 2022年1期
关键词:甜酒门板糯米饭

杨仪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春节记忆,每每忆及,总在涓涓的生命之河里泛起涟漪。

年,总是有千万种姿态,千万般风情的。可能是高适笔下“故乡今夜思千里”的惆怅冷清,可能是王安石“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欢欣热闹;兴许是孟浩然“守岁接长筵”的高朋欢聚,或者是戴复古“万物迎春送残腊”满心期许……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八零后,我的春节记忆,像一盘古旧的影像志碎片,留住了最深的生命理路,又蕴含着五味、五声的余韵。

记忆里的春节,要从年前的准备开始。先是从热闹拥挤的乡场上买办各种年货。对于乡下小孩子而言,最感兴趣莫过于浑身上下的一身新,此外就是各种零食,香喷喷的瓜子、脆生生的花生、各种各样的糖果以及甘蔗、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海带和粉丝等干货则是长辈们要筹划好年夜饭用的。唯有桔子都是自家种的,几块墦(本地人读做xia)都是桔树,房前屋后也是桔树。年货采购通常都是母亲来操办的,我家兄弟姐妹四人,田土少,粮食是不够的,还要供我们上学。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先是在自己地里谋食,种白菜、西瓜、烤烟,收购蕨菜等各种山货卖与湖南来的商贾,一年四季都在奔波。后来到了1990年代,父亲随着打工潮外出到了广东当起了泥水工。父亲每年回来总会带些方便面和麦片等,这成了我们春节佳肴美味里的新宠。无论是在家谋事,还是外出打工,父亲总是在腊月二十六七才踩着厚厚的积雪,做那时的“风雪夜归人”,“吱呀”推开家的木门,进到暖烘烘烧着木柴火的火楼(这是乡下人集吃饭、取暖、熏腊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间房)来。昏黄的煤油灯或是昏暗的钨丝灯下,我们的脸被柴火掩映得通红,见到那熟悉的身影,那原本等待许久、焦急不安的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幸福的笑,然后一哄而上帮父亲放置行李。那时候的春节,等待一家团聚,总是那般百感交集!

杀年猪和打糍粑、做米豆腐、做甜酒是春节最重要的事项。年猪都是要用红苕藤和野菜、米糠等混合猪潲来喂养的,有些猪儿肯长,能够到二百来斤重,那是破天荒的喜事,通常都是一百来斤,按照老人所言有时候时运不济,辛辛苦苦养的年猪会在中途遇到猪瘟就死了的,那就只有再喂养一只替代。所以乡里人总是在春节时祈愿六畜兴旺。无论如何,杀年猪总是值得期待的大喜事,亲朋好友齐相聚,磨刀霍霍向猪羊。杀年猪总在清晨,一般要提前几天算好日子请寨子里专门的屠夫。亲朋好友要来帮忙然后一起欢聚吃“庖汤”。那天清晨,孩子们早早起床巴望着能够在缺吃少穿的农村美美大吃一顿,母亲则在凌晨4时左右起来用大柴火灶烧上一大锅滚烫的开水,5时左右义务帮忙的屠夫(这是乡村互助传统,一般屠夫都会爽快答应)和亲友来了,先在猪圈边燃烧香纸,然后由大家合力将猪儿抬上四脚条凳,下面放置好装猪血的脸盆。在鞭炮声和猪的叫声中,年的味道越发浓郁。打糍粑,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事。一般也是互助形式,看好日子,亲朋好友都算好人头,估计自己家要打几十斤的糯米。头天要把糯米用大盆、大桶泡好,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按照先后次序排好,最先打的一家要大清早就起来用大甑子蒸糯米。头一天还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如要拆下两块木质门板洗干净架在两条四脚长凳上(一块四平八稳架在上面,另外一块倚着墙壁侧放着)晾好备用,还要准备好大甑子、清理好耙槽、粑棒等。粑槽一般都是用一整根硬木凿下一个椭圆空间而成,一次可以打五六斤到十来斤糯米饭。在我的家乡粑棒一般是“T”字型的,打粑粑时都是身体强壮的两人抡起粑棒对准糯米饭此起彼伏地对打。吆喝声和粑棒触及糯米后撞击耙槽的声音,震天价响,孩子们欢呼着围观。勤劳的女人们则用事先熬好的黄油沾在手上、抹在门板上,等着用麻绳取下打成粘稠状的糯米团,将糯米团分成手腕一般粗的小团,然后放在已经涂抹了黄油的门板上,直到团子铺满,然后齐齐盖上另一块门板。这时,孩子们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在大人的指引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爬上门板蹦跳,这叫“踩粑粑”,要靠人力的作用将粑粑踩扁。一两分钟后,揭开门板,小糯米团便由团子变得圆溜溜的糍粑了。这其乐融融的分工协作,便是一曲乡愁浓浓的乡村春节协奏曲。通常,还会直接捏两团最大的糯米粑,盛在两个大碗里。这是为祭祀先祖准备的。此外,母亲也会在打糍粑这天蒸酒以备年节待客之用。酒的原料是提前在中秋或者重阳节就准备好的。做甜酒也是从糯米饭里捞出一盆,撒上甜酒曲密封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而成。

做好了这些准备便是清扫房前屋后,一般都是在除夕夜之前完成。大年三十的早上,要吃“年更饭”。这是年前最重要的一顿。通常要准备粉肠、一块肉,大菜、白菜、香菜、香葱等蔬菜。菜是不能切的,只能一长条煮来吃,俗称“吃年更菜”。据传也是象征顺当和缅怀先祖的一种方式。开饭前要先烧香纸请祖先用餐,然后要用菜叶包上肉给家里的牛吃,感谢它一年辛勤的劳作。吃这顿饭还有一个禁忌,就是不能泡汤。此外,这顿饭必须多煮一点,还要加些糯米在里面,意思是要吃剩有余、年年有余。年更饭后,是贴春联和祭祀祖先和土地等。供品是一个猪头、一只公鸡、刀头(四方的肥瘦肉)、糍粑、茶水、酒等,猪头要衔着一条猪尾巴,应该象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要在神龛(祖先牌位)点上一对蜡烛,烧上香。摆好后就烧纸钱,向祖先祷告祈福。最后燃放鞭炮礼毕。牲口圈和土地也要祭祀,祈求六畜兴旺和四季平安。年夜饭,就是各种美食的大汇聚了。一家人欢聚,敬先祖、敬长辈,祈愿来年更美好。

饭后便是守岁,火坑里要用硬木柴烧上一炉熊熊之火,一整晚都不能熄灭。炕上悬挂一块块的年猪肉熏制腊肉,火上还要煮一大锅用草木灰泡过的玉米,直到把玉米煮开花。一家人围着火吃着零食、话家常。屋外的鹅毛大雪可能还在下,屋前屋后的桔子树和院子里万年青因常年青绿枝叶密集,被雪压弯,绷紧后又不时抖落积雪,窸窸窣窣的。屋子里热气腾腾,不时有欢声笑语起落。直到困得不行了,从长辈那里领了压岁钱便去睡觉。父母则是要守到凌晨12时。12时前,父亲会拿上斧头在每个门方上敲敲打打,有震邪祟之意。一般春节里,农具工具都是不能轻易动的。12时后,父亲就会沏茶,在神龛摆上,然后要放开门炮,燃放12颗大鞭炮,象征一年四季都順利,再点燃一挂小鞭炮,父亲念叨着“开门大吉”就打开了门。随后,他会从水井里提一桶水,这象征新一年生活的开始。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换上新装,带上头天准备好的口袋要去挨家挨户地“拜年”。每个人大声嚷着拜年的吉利话,乐得主人家合不拢嘴,就会打发各种小零食,有的早的还有几毛不等的财喜。待到太阳升起,孩子们已经踩着积雪,带着满满几袋子的归来了。喝过母亲煮的热腾腾的甜酒、吃过特制的油茶,便随着长辈们上坡捡柴(象征新年求财)去了……春节期间还有舞龙等各种民俗小活动,就是图个热闹喜庆!

只是,仿佛越成长,那萦绕心头的年味却“花落流年度”,逐渐沉积在心底。父亲殁后,年的味道更是散淡。好在母亲健在,母亲说,她在家在。年又将来到,那零零碎碎的记忆重现。如果可以,就陪着老人听着唠叨;如果远在异乡,就深切凝望,彼此牵挂,彼此安好,毕竟春节也是“天涯共此时”!

猜你喜欢

甜酒门板糯米饭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半块老门板
戏台
母亲的糯米甜酒
在栈桥上
糯米饭
泼甜酒
跟踪导练(一)2
一块门板折射清代外交困境
扛着门板上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