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特色办学模式 助力民族教育发展

2022-03-05王同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课程

王同

辽阳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汉藏合璧”的全国文明学校。1981年被辽宁省政府列为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开办西藏班。多年来,学校硕果累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学校。

一、凸显办学能力,探索特色育人

(一)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1.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

我校南北校区共有物理实验室4个、化学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4个,学生机房5个,录播教室2个。汉族班各班教室均配有电脑、大屏幕和实物展台,西藏班教室配有触摸电视电脑一体机,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我校增添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保证各年级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为各学科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物质基础。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积极研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校教师均通过了辽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试,人人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其中7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办学活力

1.重视领导班子建设

我校领导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蓝图,提出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特色鲜明”的发展方针,制定了“特色强校,人才强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实、廉政。学校召开教代会、教师座谈会,及时通报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大额经费的使用情况等,关心群众,办事公平,管理民主,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我校党委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教师注重师德修养,自我进取,自我完善;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开展了以“弘扬西藏班精神”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把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技术应用;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究课;举行公开课大赛,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为教师成长创造了条件,如语文教师刘霞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学校为此成立“名师工作室”,有效提升了学科建设平台;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把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考核骨干教师的主要内容,鼓励骨干教师继续进修学习,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经费,创造学习条件。

(三)加强科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1.实施精细化管理

我校领导班子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深入课堂听课、亲自上课等方式,引导全体教师真正把教育当成事业,分阶段组织教师制订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学校加强制度管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重视人本管理,凡有重大事情必召开教代会,提案要经过认真研究通过后方可执行;坚持常态化管理,逐步使养成教育、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开展;坚持精细化管理,用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好的执行,做到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

2.完善教学常规管理

我校力求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核、听课、评课等教学常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常规体系,如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教学常规”等。

3.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我校规范办学行为,执行课程计划。学校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减少考试次数;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学籍管理,“防流”“控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暴发;按要求开好艺体课和健康课,保证大课间、“两操”体育活动的落实;坚持实施“阳光分班”政策;等等。

(四)实行依法治校,创建和谐校园

从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办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师生素质的重要前提就是把学校教育纳入法制的轨道,要依法治校。学校领导带头学法、用法,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安保处等部门,通过专题活动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讲座,开设“青少年模拟法庭”,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制订了“辽阳市第一中学学校章程”,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财务、人事、学生管理、宿舍食堂管理、教學管理、后勤保障、教师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职能,使广大教师自觉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领导班子依法行使职权,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力得以充分施展,全校师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从而促进师生齐心合力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五)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校际之间协作化进程

我校依据辽阳市委“四个辽阳”建设中所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要求,积极发挥“牵头校”的引领作用,力求在协作校之间形成管理互通、资源互享、教学互动、德育互补、特色互学的协作化办学模式。通过协作化办学,最终形成优势共存、特色各异的学校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2016年,我校通过多方调研制订了“青年教师训练营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辐射和引领了协作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六)展示校园文化底蕴,形成特色育人环境

1.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校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校园文化呈现朴素与雅致交融、自然与庄重搭配、沉静与灵动呼应的特点。学校在校园正门位置摆放名人雕塑,引导学生感受名人风范;格桑楼前的文成公主像,浮雕《亲融》、壁画《格桑花·月季花》、民族教育文化长廊等,都象征着汉藏友谊源远流长;校园布置游园景观,绿草如茵,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逶迤流淌的人工湖与垂柳相映成趣,诗词长廊、文化石、学生雕塑作品点缀其间;厚德楼、格桑楼、博学楼、笃学楼、综艺楼、腾飞馆、雪莲居、雄鹰阁等建筑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处处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性——端庄、典雅、富有人文气息;校史馆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奖牌,记录着一中人执着追求的足迹,诉说着学校的辉煌;在校园路灯的灯杆上,教学楼、走廊、食堂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体现着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

2.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我校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通过班级文化风采展示、办公室文化建设、党建活动等,让整个校园充满文化气息,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氛围。

二、严格执行标准,创新教育教学

(一)开发校本课程,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我校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各学科的课程特点及校园文化建设,开发了多种校本课程。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和转变,改善课程结构,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如今,全校已开设了30余门校本课程,可分为四大类:人文素养类,包括“关东才子王尔烈”“游遍中国”“故宫”等课程;科学素养类,包括“同步培优”“有趣的数独”“奇趣数学”等课程;身心素养类,包括“青少年心理分析”等课程;艺术修养类,包括“民族声乐”“流行音乐教学与欣赏”“吉他弹唱与音乐鉴赏”“请你像我这样做”“藏族舞蹈”“彩绘校园文化墙”“美食烘焙”等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我校以问卷调查、测试、比赛、成果展示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评价,既重视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我校不断找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师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开创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贯彻体卫艺工作条例,实施体音美选项教学

我校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有效防止传染病暴发;开设体、音、美等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要学的课程,课堂由“固定餐”变为“自助餐”,深受学生欢迎。课堂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通过体育节、文化艺术节这两个活动载体,为选修课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校在按要求开好体艺课和健康课的同时,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每周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每天还有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目前学校98%以上的学生达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所要求的目标。每年5月份的科技艺术节,从班级选拔开始,学校组织机器人制作、经典诵读、英语口语、课本剧表演、书法、绘画、泥塑等比赛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组织学科体验活动,开辟劳动教育新途径

学农体验、校园气象站、机器人制作等学科活动是我校近几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举措。我校将南校区的预留场地作为农艺体验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通过劳动体验,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激发了其积极向上的动力,调动了其勇于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校园气象站是在辽阳市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建设完成的,目前可监测实时气温、降水量、地表温度、深层地温四个气象要素。

(四)探索新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我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体验、理解和创造中成长,使课堂成为具有生命活力、充满乐趣和智慧的新型课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1.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我校将每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让各小组在8个学科中自选课题(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其他学科中选一个题目),由本班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完成课题。2020年,经过尝试和探讨,学生顺利完成了开题报告和论文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

2.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我校加强班级小组的文化建设,将每班学生划分为5个或6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组长、副组长,确定组名、组徽、组规、组训、小组口号等,并将课桌由“插秧式”改为“餐桌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115”课堂教学新模式。“115”是2条线和5个环节,2条线是教师做引领、学生研展贯穿其中;5个环节,即预习引领—目标解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总结反馈。“115”模式是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汲取多家之长,兼顾学科特点和藏族学生特点逐步形成的课堂模式,它使学生自己 “动”起来,课堂充分“活”起来,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光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教师在省市公开课比赛中屡获佳绩,近3年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有百余人次。

三、办好西藏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从1985年至今,我校西藏班经历了“在艰苦中奠定基础、在积淀中创造优秀、在发展中形成特色”的三个发展阶段,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了近5000名优秀人才。我校始终坚持以民族团结為统领,严格执行国家内地班办学政策,深刻认识到办好西藏班不仅是智力援藏,更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局。学校通过特色德育活动,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文化认同,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一)生活交往:爱暖高原学子

1.开展新生“1+1”帮扶活动

为了缓解西藏新生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之情,使其尽快融入到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西藏班进行了“学号班结对子”、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一对一结对子”等活动,从入学教育到生活起居,帮助藏族新生对学校形成全面认识。同时,班主任教师担起家长角色,全方位照顾新生,让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2.开展“汉藏一家亲”系列活动

西藏班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开展了“导师制”活动,即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党员教师与一个寝室结成对子,导师们在西藏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交流等方面给予帮助,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带学生回自己家过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本地学生也与藏族班学生结下了一对一的友好“对子”,他们互赠自己喜爱的小礼物,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许多汉族孩子还邀请藏族孩子到家中做客,真正做到了“汉藏一家亲”;辽阳军分区、二零一医院定期到我校帮扶慰问,每年对西藏班学生进行物资帮助;西藏班学生还得到了辽宁团省委、辽阳团市委、辽阳市青联的关心,他们给学生送来了各种读物,联合企业也为学生捐献爱心。

(二)情感交流:根植第二故乡

1.增强历史认同

我校以唐朝文成公主作为“汉民族友好使者”,引导学生了解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共同开发治理西藏的史实,盛赞民族团结、统一的源远流长;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增强文化认同

我校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引导西藏班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故乡——辽阳。为了让西藏学生了解辽阳的历史以及风土人情,学校开展了“行走辽阳”活动,带领西藏班学生参观了辽阳博物馆、辽阳民俗馆、王尔烈纪念馆、曹雪芹故居、辽阳白塔等历史古迹;组织西藏班学生到龙鼎山、石洞沟、首山凉亭山、弓长岭滑雪场等地了解本地地形地貌、动植物分类方面的知识。学校还把第二故乡扩展到整个辽宁省,带领西藏班学生到辽宁各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磨练意志品质教育,如组织西藏班学生参观大连关向应纪念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研学旅行活动激发了西藏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对第二故乡形成全面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实施藏族传统节日校园化

每每遇到藏族重要的节日,学校均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藏族学生跳起最具民族特色的锅庄舞,点起篝火,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将自己对民族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融入舞蹈中。

4.学生暑期返藏,教师进行家访

由于内地西藏班的教学特点及政策要求,每年暑假期间,由学校协调、班主任教师负责将学生送回西藏。班主任会利用这次宝贵的机会,结合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了解藏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家庭状况,以便日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西藏班学生的拥戴,许多藏族学生都亲切地称老师为“阿爸”“阿妈”。

(三)文化交融:“汉藏合璧”,民族团结

我校结合藏族的特色及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让藏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发展藏族学生的特长,有效利用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创作出一批批新颖、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学校的校操就是以锅庄舞为基调,由我校音乐教师编排,由藏族学生来教汉族学生。锅庄舞韵律优美、节奏明快,反映了新时期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学校还成立格桑花艺术团,在舞蹈和音乐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2005年4月,西藏班格桑花艺术团受邀到中央电视台录制了“音乐快递”栏目,并用藏语演唱了歌曲《我要做合格的小公民》。2010年8月,西藏班学生参加了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的舞蹈《光辉》获专业技巧类铜奖。2014年8月,西藏班学生参加了辽宁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的《太阳鼓》获银奖。

如果说歌舞是藏族人民情感的体现,那么美术创作就是藏族人民智慧的沉淀。我校挖掘西藏班学生的美术特长,学生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他们的版画、泥塑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还曾被瑞士格桑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2017年,西藏班美术教学成果“梦回高原·师生美术作品展”在辽阳、北京、沈阳、拉萨、那曲等地分别举行,共展出学生作品300多幅,其中版画100幅、泥塑陶艺原件作品扩大照片100幅、面具装饰画作品50幅、线描50幅。这些作品把西藏的地域文化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展示了西藏班学生的艺术才能,展示了藏族孩子质朴的人格,便于人们了解藏族的民族文化。

多年来,我校先后五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次被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西藏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全体教师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進一步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担当汉藏民族“守望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体现价值。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Light Inside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天上的西藏
《演变》《藏族少女》
神奇瑰丽的西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