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2022-03-05朱雅荃佟德文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生主体教学设计

朱雅荃 佟德文

摘要: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主题式学科实践活动。以七年级“会说的的青铜器”一课为例,教师可着眼于教材文本、突破教材视角,将学科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与活动课程的“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有机结合,构建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学生主体

学科实践活动是以教材为蓝本,选取学生兴趣点进行深入探究的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引领者,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学科实践活动收集资料的主体是学生,展示成果的主力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角也是学生,教师只需要协助学生完成以上活动,比如提出选题建议、指导材料取舍、协调汇报方法、指导制作等,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一、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价值

(一)选课宗旨

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的主题选择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确定主题,这样才能深入问题本质,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如果课题是学生选择而教师不熟悉的领域,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起研究,教学相长,在备课组分解任务、互相交流提升的基础上再去指导学生。历史学科实践课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二)课程价值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鼓励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1.从价值体认方面看

当学生参加活动、进入博物馆进行场馆体验,亲历社会实践,参加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时,才有可能主动感受、体验和分享,与教师、同学交流思想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形成热爱家乡和弘扬祖国文化的家国情怀。

2.从责任担当方面看

学生通过对青铜器种类、纹饰、铭文和铸造方法的分享以及动手仿制的实践过程,能感受到青铜文化独特的造型、别致的设计,认识到青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初步形成将青铜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意识。

3.从问题解决方面看

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在文物仿制过程中,涉及历史、物理、化学、美术、材料和文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将各个方面知识结合在一起,最终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比如,仿制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莲鹤方壶、长信宫灯等,就需要以上多學科知识的积累。

4.从创意物化方面看

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制作技能解决仿制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方式,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青铜仿制品,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

“会说话的青铜器”一课的设计遵循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原则,把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自然、社会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更广阔平台,能够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凸显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掌握制作方法,学会制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

二、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的课前设计

学科实践活动是由多堂课组成,过程有研究,有体验。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笔者经历了理论学习和观摩、参与学科实践活动课并进行反思,归纳出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的课前设计的五大模块。

(一)确定学科实践活动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研究意识

历史历史学科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可以通过参观遗址、博物馆;研究仿制有关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物品;访谈历史人物等手段开展。教师和学生根据当前热点选择适当方向作为整个活动的主题,教师针对活动的主题组织一个讲座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明确主题,不能漫无目的地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组长及成员,将每个小组分解为三到四个任务组,形成教师、课代表、组长三个层级的分组制度,然后由学生自行讨论。

(二)确定研究团队任务和分工,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责任意识

各小组长负责根据主题确定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每个组员根据所选任务项目分别收集资料,资料字数在300字左右,展示时间约1~2分钟。这样安排是为了能够针对初中生学习特点,精准确定任务,选择最恰当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生收集整理后精选出来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形成汇报材料。教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审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逐一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展示资料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各小组展示的材料应符合历史事实。

(三)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汇报内容进行训练,发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合作意识

课代表负责监督和提醒组长按时完成训练任务。训练完成后,在对实验班20名汇报同学进行生对生、师对生训练之后,教师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述事件,训练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学会了和同学老师交流。例如,“会说话的青铜器”一课曾经选用锦州四中、鞍山华育重点中学和铁岭莲花湖中学七年级学生进行同一课程的实践,基础好的学生更愿意进行这一具有研究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开阔视野,提升空间大;同时,展示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训练也能很快提高。

(四)设计动手实践的计划,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坚持开展“我用我手现历史”活动,通过仿制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学生根据之前了解和汇总的知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物动手仿制,有的作品可以在学校课上完成,有的可以在家里制作。因为制作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制作的过程就是学习之后的再升华。

(五)利用活动课集中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传承意识

对学生而言,每一堂活动课其实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用我心悟历史”,他们研究和制作自己喜欢的文物,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我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以古鉴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步骤

学校历史学科陆续开发了“会说话的青铜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国汉字”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其中,“会说话的青铜器”一课充分体现了从教材出发、联系实际拓展教材的原则。本课确定了教师引领主题探究、小组分主题汇报展示、小组动手实践操作三个活动环节。三个环节的目标为:

1.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锦州市博物馆、宝鸡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了解,引领学生从家乡走向全国各大博物馆,认识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源泉。

2.通过对青铜器种类、纹饰、铭文和铸造方法的分享,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甄别历史材料和表述资料的能力。

3.通过仿制青铜器和感受青铜文化独特的造型、别致的纹路和特色,让学生认识到青铜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青铜艺术和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应该不断传承和创新;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

(一)小组分主题汇报展示

分主题研究阶段基本上由四个小组对应四个分主题。这样做的优势是使得小组活动研究的内容更具体,学生展示的人数更多,方式更多元化。“会说话的青铜器”一课由“我是国宝”“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的纹饰”和“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四个主题构成。课堂第一阶段展示学生收集汇总的资料,展示形式多样化,如文字、视频、小短剧、故事、朗诵等,旨在说明活动课主题。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特长,有策划的,有编演的,有监督的,最后形成小组汇报,突出各自特色。

课前,学生查阅四大博物馆,甄选出锦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四羊方尊、宝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尊、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皿方罍四大国宝,之后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连接四个小组的展示过程,搭建起学生汇报的框架,把青铜器种类、纹饰和铸造方法三个小组的汇报结果浑然天成地连接起来。

以讲好家乡故事为出发点,第一小组展示的国宝是锦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戈。分享的同学以“青铜戈”的口吻自豪地说:

我距今35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是红山文化的延续。古语云:“持干戈以卫社稷,化干戈为玉帛。”大多数青铜戈都是兵器,木质手柄青铜戈头,只有我戈头与戈柄一体成型。我的身上是菱格纹,纹内还有连珠纹,戈顶铸有精巧的勾云纹饰。这样造型独特、纹饰细腻、用料考究的青铜戈是王权的象征,在全国仅此一件,所以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更让我骄傲的是,我的存在说明我的家乡锦州地区在这个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我是连柄连珠纹青铜戈,我为锦州代言。

第一小组分享后,第二小组成员以图片的方式介绍了青铜礼器大体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种类型,并且得出了以下结论:商周时期以严格的礼制来维护政治经济权力,这些尊贵的青铜礼器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正所谓“藏礼于器”。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第二小组成员又从“美羊羊”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现今出土青铜方尊中最精美的四羊方尊,引出第三小组介绍青铜器的纹饰。

第三小组成员以竞猜的形式介绍了青铜器上的纹饰。7名同学分别汇报了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和云雷纹等不同纹饰的类型和代表的意义。同学们通过分享认识到,夏朝纹饰以乳丁纹为主,比较简单;商代人敬鬼神,商代初期主要采用兽面纹,晚期在兽面纹的基础上,增加了鸟纹、龙纹和以雷纹为主的几何形纹饰;周朝人崇尚礼仪,这时出现了凤鸟纹,花纹线条柔和;战国以后纹饰则开始贴近日常生活。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寄托着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想要达到“天人合一”的愿望。第三小组成员又介绍了最早有文字记录“中国”两个字的国宝“何尊”,从而引出第四小组介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第四小组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本节课的难点——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即铸造法和失蜡法。学生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了技术遗失的遗憾,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四小组从守护国宝的角度介绍了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器盖和器身,讲述了两件宝物如何流失海外又如何历经磨难重回祖国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将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

(二)教师引领主题探究

学科实践活动课既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过程将活动课从问题导向转变为实践导向。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考察学生汇报以后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是否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认知统一。这是活动课的灵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才具有意义。

教学“会说话的青铜器”一课,教师指导学生鉴别青铜器。为让学生能与青铜器有零距离的接触,任课教师精心为学生准备了“爵、编钟、羊尊、四羊方尊”四件青铜器的高仿品。学生纷纷表示要摸一摸、看一看。这种零距离接触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从中能解读出哪些信息?”四个小组就拿到手的国宝开始讨论。有的查阅教科书,有的查手里的资料,有的做记录,有的进行现场研读和解说。我相信,这些学生将来走进博物馆看到这些青铜器的真品时一定会侃侃而谈。

(三)小组动手实践操作

学科实践活动课的精彩看点是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作品成为衡量一堂学科实践活动课成功的标志。这个环节在整个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包括仿制的青铜器、书法作品、思维导圖、学生制作的疆域图等。课题组认为,这部分充分的成果展示,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实现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的终极目标。学生踊跃的展示自己仿制的国宝,叙述自己的制作过程,有整体,有细节;有成功,有不足;有满足,有收获。以下是第四小组成员仿制四羊方尊的过程。

【材料】

纸盒2个,超轻黏土若干,丙烯颜料若干,毛刷、油画笔、玻璃瓶、剪刀、订书器各一个。

【步骤】

1.把一个长方体纸盒上方剪开,另一个纸盒剪出四个三角形的纸片,用订书器连接开口处,使开口处外展;再将一正方形纸片中间剪开,用订书器分别固定在纸盒开口的上方,使其外延突出。

2.取出超轻黏土四等分,揉成圆柱后用玻璃瓶擀成薄片,把薄片均匀包在盒口和柱体上。

3.包好主体后,取超轻黏土四等分揉成水滴形状后压扁,包在柱体的四棱上,做好羊身。

4.取超轻黏土四等分,揉成上宽下窄的长方体,用手整理出羊头的形状后,分别连接到身体上,并取超轻黏土揉成圆柱形条做羊角,揉成米粒大小的球做成羊眼睛,并用工具扎进去,用工具刻出羊嘴。

5.取超輕黏土,分别揉成心形,连接两羊中间,顶部连接两条圆柱做成角,小圆球做眼睛,并用工具扎进去 。

6.做装饰,用长条超轻黏土贴在羊身以及其他部分,并用工具压出条纹,揉搓黏土成细条纹,在羊身绕圈盘花纹,盘时花纹要对应。

7.将草绿色、黑色、柠檬黄色丙烯颜料混合,调好颜色涂在作品上。稍干后,用少量金色点缀。

为了让作品的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将制作过程拍成小视频,在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展示环节一要注意作品制作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课上展示的只能是引领过程,用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二要注意学生作品要体现学生及学校历史学科的文化积淀,有说服力的作品更能说明学科活动的真实有效。

四、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实施建议

(一)突破小组界限,关注互动

在成果展示交流时,一方面,学生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有理有据,让活动过程与结果尽量清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吸引学生对各组活动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实现本阶段的共商与共享。因此,在各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有一个好的引导语,以激发其他同学对本组内容的关注;同时,也要有谦虚诚恳的结束语。汇报时尽量采用规范和科学的书面语言,把汇报内容简明、清晰地表达出来,交流过程中尽量采用双向交流的形式。建议在一个组进行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时,其他组的同学适当做一些记录,为下一个环节的评价阶段提供评价依据。

(二)记录过程,关注情感体验

本节课中,有很多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比如锦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戈留存至今让学生感到骄傲;失蜡法被一位美国的工程师注册为自己的专利,称为熔模铸造法,让学生感到遗憾,等等。但这种体验的深度还不够,可以让学生用写活动日记或周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悟或情感变化的历程。

(三)作品展示和探究讲解中需考虑实际条件的制约

课堂的参与性和过程性体验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利用前期所分享和学会的方法进行实物鉴别和作品阐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有所得。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条件限制,学生的观看效果可能不佳。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传看,或者在探究讲解过程中将作品局部放大,让所有人都能看清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或者投屛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把学生辨认阐述活动环节展示在大屏幕上,听课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评价。这样做能够增强课堂的效果,增进学生的体验,提升学习的效果。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在每一次教学中有所反思、有所改进,才能研磨出一堂有所得益的好课。

参考文献:

[1]陈路加.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学生主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