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时尚的思考
2022-03-05龙芝燕
摘 要:时尚是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区别于他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人们追求时尚的同时又追求与他人的差异性。时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些表面化的物质,它更是品味、格调、艺术、文化、美学观点,甚至是道德基础这类内在的思想品格。随着时尚的内涵逐步扩大,它像一个代词,代表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物质和新思想,也代表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所以需要辩证地看待时尚,重新理解现代时尚的内涵。
关键词:西美尔;时尚;设计;个体;时尚的哲学;社会等级
一、内容概述
西美尔认为,时尚只是为特定的一部分人群使用,大多数都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时尚是少部分人先引领的风潮,被广泛接受模仿的不叫时尚,所以时尚的壮大发展势必带来死亡。在现在,时尚的需求的重要因素是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力求坚持自我、表达自我、不趋从于大众的时尚行为,不随波逐流。追求自我时尚事实上并不需要社会群体认同感,自由、表达自我才是时尚。同样的,西美尔还认为时尚具有等级分划作用,时尚以消费为主导,将消费群体进行了阶级分化。《时尚的哲学》一文,西美尔以社会学的角度向我们讲解了多层次意义上的时尚,以一种辩证的角度切入时尚。
二、时尚的多重特性
西美尔在他的《时尚的哲学》一文中讲道:时尚总是具有等级性这样一个事实,社会高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和较低阶层区分开来,而当较低阶层开始模仿较高阶层的时尚的时候,较高阶层就会抛弃这种时尚[1]72。这里就分化出时尚的各个功能特性。
(一)阶级分划特性
西美尔“阶级分野论”讲述了“时尚发展变化的驱动力量正是阶级区分性这种社会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2]。时尚无形地将社会群体的阶级性区分开来。极致的时尚追求刺激人们不停地消费,物质需求将消费人群进行了等级分划,物质极度富足的阶层往往通过高消费来将自己的阶层与低层人群区分开来,而低层人群又会通过高消费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虚荣感,以此淡化与高层人群的阶级界限,但本质上并不代表能抹除阶级界线。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的消费往往并不是消费事物本身,在消费时尚的同时消费商品、消费思想、消费情感、消费生活等,通过消费某个商品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标签。事实上,等级并不是歧视,而是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分划产物,时代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步一致的,必定会自动将人们进行阶级分划。但时尚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人的时尚都会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在思想、文化、品格、道德等方面,这些都是时尚分划阶级的方式。
(二)模仿趋从特性
模仿是人的嫉妒心理的表现,某种意义上是对时尚的心理认同,模仿是个体寻求相似性和普遍性的需求,企图将个人融入社会大众的群体中的需求,普遍性带来精神的安宁,特殊性带来快感。在模仿过程中,个体本身也会得到身心的满足。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明星穿搭、网红带货,表面上是通过展示商品能达到销售宣传的结果,事实上是向大众进行心理暗示,大众就会产生羡慕和模仿的心理从而进行行为模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愿意甚至乐意去执行模仿行为的。大众通过模仿网红、明星能得到心理上的妄想满足,认为通过这种模仿的行为能拉近与自己偶像的距离,寻求时尚意识和行为上的同步。也就是说,通过视觉能寻求个体间的共同性,从而进行模仿,将个体融入到群体中去。这也引出了模仿的另一层意义就是阶级模仿,较低社会群体向高层次的群体的模仿,通过模仿高层群体的时尚,模糊阶级界限,但往往较高阶层发现较低阶层的模仿行为,他们就会抛弃这种时尚去寻求新的时尚。
(三)审美驱动特性
时尚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充满活力,它满足社会需求,把个体审美引向群体审美的道路之上,同时也能满足个体对审美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需求。时尚审美具有相互对立的逻辑关系,即具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和也就是说,在追求群体时尚的同时又追求个体审美的独立性,自我审美的特殊性。这在当代时装设计秀上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由设计怪才胡社光设计的、被众多网友称为“东北style”的系列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般的服饰时尚令人无法理解,造型滑稽、夸张、怪异。据其介绍说,该设计灵感来自小时候奶奶家的热炕。它是设计,也是回忆,运用自己独特的设计手法,融入亲情、友情和自己的回忆。事实上,从这里就可看出,他所设计的时尚关乎情感、思想,看到这样的设计能思其所思、想起所想,思维上能与设计师达到共鸣,这也是时尚,无关审美。这样的设计不仅仅代表设计师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更是设计师自我情感、自我审美、自我精神的表达和抒发。这样大胆的设计风格不仅仅前卫,更是突破传统枷锁、打破常规思维的钥匙。虽然这些设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穿戴,但其帶动的是元素的时尚、思想的时尚。西美尔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种被广泛地接受的时尚也不是时尚,有时,丑陋和令人讨厌的事物也能变成时尚。
三、社会时尚的重构
对于时尚的理解,它并不是潜伏于表面,更多意义上是表达个人的品格和格调。“从服装、美容护肤到健身、旅行乃至饮食无一例外地被纳入时尚杂志的报道范围,就连行为方式与观念也能变为时尚。”[3]生活中,各大领域充斥着时尚的意味,它已经进入到生活的更深层次,不断发展着。时尚本身就是个人无法把控的社会产物,它会激发人们内心的物质虚荣心和欲望,这些都是社会低层阶级暴动的根源,时尚挑起人内心的反我化的本质,社会的时尚意识也需要重新构建。
(一)反同质化时尚
个体追求集体的时尚,往往是通过内外协调达到与社会的同一水平,穿着奇怪,过于突出会使得个体心理存在不自在和危险感,通过追求大众时尚祈求融入社会,寻求安全感。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时尚设计表达了设计师的独立思维及自我审美、自我情感。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个体的时尚同样也是个性化的强调,个体意识对时尚的理解更多是求异、求新、求变。试想如果都是穿“普拉达”的大众,那将会是时尚的灾难,这也不是时尚。在社会群体中,个体对时尚的理解受传统思想的禁锢、怯于突破自我,心理倾向往往会将个体的关注从自身转移到群体或者羡慕的个体身上,将个体的时尚向其过渡,构建一种一致化的时尚,从而塑造自我时尚。同质化时尚是大众追求自我时尚的普遍性,与发展自我精神、自我思想发生了思想斗争。西美尔的观点认为,“不论何时当我们模仿,我们不仅仅放弃了对创造性活动的要求,而且也放弃了对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行为的负责”[1]71。一味地模仿别人、丢弃创造性,这对个体时尚独特性的思维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普遍化的时尚原则肯定会遭到否定和压制,时尚要求个体时尚普遍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特殊性,表达个体的思想,以此助推坚持自我的行为时尚。
(二)反标志化时尚
时尚是人们用来标榜自己身份的标签和符号,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讲述了关于垃圾箱的社会学:“告诉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是谁!”[4]对于那些消费者来说,他们垃圾箱的垃圾也具有炫耀的資本。时尚是短时效的,持续性不强,所以消费者造成的时尚垃圾越来越多,这也会使得消费者通过垃圾来炫耀自己的社会阶级地位。现代人眼中的时尚就是不断地尝试新事物,所以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会不断消费他们所认为的时尚,以此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比如我们都知道女性是现代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消费和时尚使得女性获得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满足。《时尚的哲学》中讲到在许多历史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弱,生活环境迫使女性向社会低头,所以女性通过别的社会领域寻求满足。时尚成为表现自我、追求自我精神和满足,使得女性找到了发泄阀门,给女性带来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个体自由。时尚是时代的产物,不应该成为任何标志任何阶级事物的符号。
(三)反纵欲化时尚
时尚带来优越感和满足感,如果个体是特别的、个性的,这会吸引群体的眼球,使得周围和后面有时尚的追随者,同时也产生嫉妒的心态。但是这种嫉妒中又会掺杂着赞许和认可的心理,这种现象对于那些不够独立却又想变成独一无二的个体者而言有了有利的参照模板。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导致个体为满足这样的时尚,出现纵欲赶时尚、赶时髦行为,物质欲望控制人们的思想。纵欲追求时尚,它与消费有着严格的关联,内心的欲望使得行为上受其摆布,从而产生冲动消费。“冲动型购买行为使他们在购买时不管价格、质量,只要自己喜欢的就要买,缺少对实际情况的考虑。”[5]特别是年轻人,随着这种心理的出现、摇摆,就经常会有消费的举动,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无理由的消费行为,支配他们的意识,形成消费时尚的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的认知下,总能找到消费的理由慰藉自己,导致丧失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计后果的追赶时尚,并通过这种纵欲的消费行为获得满足感。但是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集体环境的破坏,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偶尔满足自己的欲望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但是社会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理智地消费时尚,追求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时尚行为。
四、结语
西美尔说:“多少人欣然地追逐各种时尚,时尚的衣服、包包,以此彰显自己的独特品味。况且时尚已经超越了它原先只局限于穿着外观的界域,而以变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对品味、理论信念、乃至生活中的道德基础的影响。”[1]78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时尚的追求的范围更加广泛。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应该真实地生活,看清属于自己的时尚,有自己的思想、文化、精神。笔者认为,西美尔并不只是在告诉我们他所理解的时尚,正如其所说:“既然这样的生活力量已经生长到根本和整个历史生活的顶端。那么,在这样的力量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存中,我们是作为一个细胞,作为一个部分,指责与开脱都不是我们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是理解。”[1]199理解社会、理解时尚、理解自己、批判地分析社会本质,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尚。
参考文献:
[1]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吴曣,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陈璐.论西美尔的时尚传播思想及其文化张力[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8.
[3]张晓锐.从西美尔看时尚的面貌——读《时尚的哲学》有感[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5):118-120.
[4]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雷永振.时尚消费心理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影响[J].工业设计,2016(9):157-158.
作者简介:龙芝燕,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