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粤东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
2022-03-04黄映玲谢泽琛
黄映玲,谢泽琛
(韩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2.0;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践行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教学变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教学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1]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强调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已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环境下的教育发展,这意味着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本区域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探索适应教师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胜任力,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从融合走向创新.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并组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近十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然而在现实中,该工程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服务支持系统不全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日益渗透,交互支持、协作支持、教学管理、数据分析、学科工具等学习空间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2019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2]粤东作为广东省相对欠发达地区,2.0 提升工程的具体落实情况如何?粤东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体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否胜任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又面临哪些困境?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以精准有效的对策来加速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2 调查内容
本次研究通过对已有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并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与提升工程2.0 的目标,自行设计与编制问卷,分别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协同能力、信息化教学培训需求五个维度编写题项,问卷编制完成后,邀请多名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多位中小学的教师与教研员各自对问卷进行审核,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确保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3]发现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把握当地真实情况,以建立“立足应用”的培训新模式,提高培训资源的适用性和培训方式的精准性,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胜任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设计完成后,借助问卷星平台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通过二维码、问卷链接等方式在粤东基础教育平台、粤东学科微信群、相关名师工作室中进行推送.问卷发放基本覆盖粤东三市各学科教师.回收有效问卷1 304 份,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真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直接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行为意向.调查结果显示,55.1%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41.2%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2.9%的教师认为不太重要,认为不重要的教师只有0.8%.对于是否愿意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69.1%的教师有强烈的意向,24.3%的教师表示愿意尝试,5.2%的教师表示无所谓,只有1.4%的教师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对于是否愿意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24.3%的教师表示非常感兴趣,63.2%的教师表示比较愿意去学习,有11.1%的教师表示不太感兴趣,但可以试试,只有1.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去学习.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态度,从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可知,96%以上的教师认同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90%以上的教师也对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充满着兴趣,也愿意主动参与相关的培训.
2.2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效果.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90.6%的教师能根据自己教学需要搜集、筛选、下载所选的信息化学科资源,74.8%的教师能够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管理,说明中小学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敏感度,能根据教学需求获取资源;94.1%的教师和95.3%的教师能够使用课件和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说明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从侧面也说明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超过一半的中小学教师不使用学科的教学软件,对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交互性资源设计制作、选择移动性工具(如APP、教学网络平台等)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学习的自评结果不太乐观.总体来看,随着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落地,本区域中小学教师已经具有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但也暴露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相对简单,多数还是将信息化资源做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未能利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支持教学.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工具和学科软件层出不穷,在进行信息技术
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恰当地选择、科学选取信息化工具,如何真正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同时利用技术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新挑战.[4]
2.3 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
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方向,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的创新改革.“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更是要求教师应用智能化教育工具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大胆改革,以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技术创新课堂”.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能力,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如图2 所示,79.3%的教师会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68.4%的教师会使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说明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但应用习惯上仍偏向于课堂教学环节.对于教学中的其他环节和活动,33.5%的教师表示会使用信息化手段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或推送相关的预习资源,28.4%的教师表示会在课后利用网络等技术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六成以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上忽视了对课前设计和课后的交互和答疑等方面.对于比较创新的教学方式,25.5%的教师会结合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翻转课堂实践,15.5%的教师尝试过STEM 跨学科的教学方式,15.2%的教师会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云课堂、雨课堂等)实施信息化教学.虽然有一少部分教师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与学的创新尝试,但从应用方式的比例上来看,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网络合作探究、创设真实情景等智能化教学方面的实践应用相对比较少,这些应用方式将成为未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2 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
2.4 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协同能力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教师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5]有效利用新技术变革测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助学的精准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多元理解,形成个人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习更有目标性,也可以让教师在评价反思中不断成长,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随着教育平台的普及,各级各类学校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但如何利用平台的数据来支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并不太理想[6].调查显示(如图3所示),33.9%的教师表示会通过微信、QQ群、校校通等工具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28.1%的教师利用一些微信小程序(如小打卡、小管家、作业管理)和学科APP 等信息技术来测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22.4%的教师会借助技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改;16.2%的教师会利用网络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度分析.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现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仅处于完成教学基本任务.但对于信息化教学管理、学习效果评价、基于数据的评价、教学研究等的高阶应用需求,涉及的教师仍是少数.[7]另外,虽然不同学科都相继建设了各自的共建共享研修平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教师们的区域协同方面表现不尽人意,仅有10.8%的教师表示会在区域学科平台(群)进行交流互动.
图3 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协同能力
2.5 信息化教学培训发展需求
对于培训方面的意见,调查数据如图4 所示,42.8%的受访教师认为目前的培训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这说明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个体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至于具体的培训需要,有多数教师希望能得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能有效将技术融合到学科教与学中,同时关注智能融合创新、智慧教学工具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时代发展需要[8].
图4 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需求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了解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更要培养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目前绝大多数粤东中小学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教师具有不错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习惯应用各种媒体工具和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这与自从2014年广东省就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有关,粤东地区也基本进行过教师的全员培训有关.但由于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精准性[9],培而不训,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对技术的应用方式过于简单,仍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观层面,主要利用技术来传递教学信息,从教师“教”改为由教师+媒体“灌”,虽然从某些角度讲是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但在将技术与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整合方面明显不足,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没能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对教学效果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3.2 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方面尚有欠缺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深层次重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是教师对具体技术功能的掌握能力,也不只是将技术应用在课堂中的能力,而是使用信息技术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能力.[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 版《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认为,教师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发展分为“获取知识”“深化知识”和“创造知识”三个层次[11].可以说这三个发展阶段也体现我国教师运用技术的发展模式,第一阶段“获取知识”,教师接受认同技术的教学作用,掌握信息化教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现在大多数教师基本已达到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深化知识”,强调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综合利用不同资源与环境创造学习情景,改变学习方式,并利用技术评价学习效果;第三阶段“创造知识”,要求教师赋能技术并利用技术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字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教育信息化2.0所设定的目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粤东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改革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惰性,这意味着要革新粤东地区教师的教学理念,强化“为学而用”的意识和态度,不仅在课堂教学要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这种融合还要体现在教师课前备课、课后评价、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更要利用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学习保驾护航,应用技术支持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使用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表达,应用技术支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3.3 信息化教学培训全覆盖,但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培训无疑是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而直接的途径.通过调查、走访粤东地区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教师都接受过不止一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培训内容覆盖较广,涉及到技术应用、资源重组与利用、课件制作、微课录制、课程开发与运行、平台操作等,强调技术应用的倾向明显,且大部分培训采用全员即时性的统一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各个培训的目标设定没有明显联系,甚至出现重复培训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身处不同的教学环境,对技术的使用情况不同,对技术支持的教学需求不同;每位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发展不同,对培训内容与方式需求也不同,这也提醒教育政策制定者在未来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中,需要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个性化和精准性.
4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提升策略
4.1 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方案与规划,精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2.0培训与1.0做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以校为本,粤东各校应该抓住机遇,构建“一校一案、整校推进”新机制.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加快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自动录播教室和移动学习的智慧学习工具等的建设步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便利的实施环境;改善学校网络支撑环境,完善教学管理平台与服务支持,优化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加大网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料的供给,给教师与学生一个和时代相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同时,各校应该成立相关教师培训指导工作组或者骨干教师团队,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制定个性化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方案,构建“基于课堂”的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与考核新模式,组织不同的精准培训,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使培训能够真正满足教师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4.2 拓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渠道
在各方的努力下,当前绝大多教粤东教师具备较好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但也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用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教师群体间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较为薄弱的教师,可通过校内外互助式培训,还可以通过发挥粤东基础教育平台、粤东学科群的作用,通过网络形成“结对帮扶”的方式,保障切实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效果.[12]对于骨干教师应开展引领性培训,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同时,拓宽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渠道.教学能力比赛是催化剂,可以在短时间内加速教师成长,教师结合个人特长,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竞赛,利用赛事开发平台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教学素养,还可以观摩、借鉴其他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以拓展视野,更好地使比赛反哺教学,走出比赛与教学实际脱节的囧境,从“比赛表演”回归到“教学常态”.
4.3 构建粤东基础教育信息化生态圈
借助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这一省级平台,在平台上开设相关的MOOC网站和论坛,教师可以按需参与网站不定期更新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也可以在论坛上分享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案例.同时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创新实践,将技术应用与学科教研有机融合在一起,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精准应用,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研融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可以通过“线下学校科组教研+线上区域研修+学科联动”的混合式研修模式来形成常态化的研修效应.[13]逐渐形成集培训、比赛、论坛、课题研究、网络研讨于一体的粤东基础教育信息化生态圈,全面提升教师教育信息能力,推动粤东教育信息化进程.
4.4 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动力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采取“试点先行、打造样板”的实施策略,在全省选择80 所试点校进行实践探索,与其他地区教师踊跃参与不同,粤东各校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对此,学校可考虑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归入教师教学考核中,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改革纳入绩效管理,与教师的职位晋升相结合,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动力.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构建有效、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情况,重点关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实际效果,让教师主动适应技术,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技术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真正促进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发展,让教师们在考核过程中适应变革,在变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5 结语
技术迭代触发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虽然教师无力改造教育信息化外部宏观的大环境,但教师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新抓手,需要教师升级理念,用开放的眼光接纳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质和信息化教学的执行力,有意识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变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