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信息化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之蹊径

2022-03-04林成龙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355009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教版环节信息化

林成龙(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 35500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教育行业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方案时,都会用到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这样做不但能够将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也会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教学形式变得有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教师应当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于初中道德法治课堂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课前准备环节

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此环节中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教师,另一个则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两方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与学习任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用阅读课本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但学生常常会因为内容过于枯燥而选择放弃预习。因此,教师可将信息化内容与课前准备阶段相融合,以增强预习环节的乐趣,保证学生课前的预习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亲情之爱》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上搜寻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视频,如小男孩给妈妈端洗脚水,为妈妈洗脚;生病痴呆的母亲将饺子装在口袋,嘴里念叨着要带给自己儿子……将这些视频搭配简易的思维导图发到班级共享群中,为学生的预习提供视频资料。学生在借助教师的资料完成预习任务后,便能够对新课内容和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对于存在疑惑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等待教师课上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听课更有针对性和效率。课前准备阶段的重点就是,教师利用信息化共享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课前准备环节的关键作用,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仍旧将这一环节列为重点讲解部分。也有部分教师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较差,便自动放弃了该环节,这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作用,通过信息化内容,使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提升。

二、课堂授课环节

由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学生依照教师的指令勾画出重点,接着便开始了单调枯燥的课堂讲解。这样的授课形式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教学效率较低。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内容讲解的趣味性。

1.引入生活实例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为此,教师可将生活案例结合信息技术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透过生活实例来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爱在家人间》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了解不同的亲情表现形式,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的真正原因,在理解了父母的出发点后,学会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合照,通过社交平台传输给教师,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制作PPT,在课堂播放展示。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父母关爱自己的方式,进而感受亲人之间无法割舍的感情。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感恩父母。再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的学习中,学生不会注意身边随处可见的法律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一些常见的例子收集整理出来,如在马路上专门碰瓷引发的交通瘫痪;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等公共场所出现的扒手……在展示这些图片或视频的时候,教师可以搭配对应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上,让原本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学习变得丰富有趣,从而使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课堂学习充满期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拓宽授课内容

信息化让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通过网络中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辅助,也让学生更乐于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拓宽了视野,保证了学习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明确本课讲解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尊法守法的基本法律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法律对我们生活所提供的保障,进而规范自身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将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新闻热点,如与学生相关的网络诈骗、校园暴力等新闻视频整理起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能够利用好这一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而调动学习兴趣。

再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要结合学生学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由于学生都知晓此部分内容中的“公平”“正义”两个词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看到或经历过的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有学生分享自己曾在中考中看到别校学生作弊,内心感到不公平。有学生讲述自己曾遭受过邻居家的大孩子欺负,一同玩耍的伙伴看到没有制止反而逃掉,自此认为这个伙伴的行为不正义等。教师简单对学生的分享做了总结后,为了提高教学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分享了近年来我国打击的“大老虎”的事实,还有往年的3·15晚会公布的打假企业或个人,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违反了公平与正义。教师也可以将此部分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制作出来,加入几个有名的打假反腐实例或名人,如杨剑昌,一个长期坚持打假反腐的人,因维护国家利益成为很多贪腐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杨剑昌曾说:“我现在每天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打假。”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守护公平正义,也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了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构建沟通平台

在素质教育教学要求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构建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给教师与学生交流提供有效途径。这样不但能够便于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教学方案,也可以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内容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了何为集体后主动为集体做贡献。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然后制作成微课短视频,传输到网络交流平台上,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再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整理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即明白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学生要清楚地判断出一些做法属于公民的权利还是义务。为此,在本单元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制作网页试卷或小程序试卷,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回答试卷问题。学生认真答题的情况下,通常会在十五分钟之内完成试卷中的选择填空题及判断题,同时试卷中还有一道案例分析题,学生可在纸上答完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传输到试卷答题区。教师可将课上一些存在争论点的问题整理到其中,或者以当下热点新闻整理为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此形式既利用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工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及时帮助学生巩固了单元知识点,对于学生构建关于《理解权利与义务》这一单元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课后反馈环节

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并不能代表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点,还需要在课下进行适当的巩固和练习,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复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实施有效的监督。如果在此环节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提高监督效率,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测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找寻使用好评较高的学习平台。教师可通过平台来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测试学生对于课上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专属问题的链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遇到了不太确定的答案时,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反馈给平台,这样教师便能够获取到,学生哪部分知识点掌握不明,如规则是否要严格遵守,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违背规则吗?一辆载有临产孕妇的小轿车在拥堵的公路上,这时交警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依次放行,还是给小轿车另开绿灯呢?如果另开绿灯是否违背了交通规则等问题。教师只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课后反馈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平台的反馈,可以让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明确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技术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让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师生的交互频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进而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人教版环节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