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分为三”阐明世界

2022-03-04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群书大殿境界

范基公

夜读《群书治要》,“三”字浮现在脑海。连日来,在书海中追寻,渐成影像。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下旨,于贞观初年,令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从唐以前的经、史、子中,将治国平天下的施政精华汇集,为“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而编辑的警世匡政之巨著。该书取材“上始五帝,下迄晋年”,呕心沥血数年,从一万多部古籍之中精选出六十六部,约五十万字。被称为“用之当今,足以鉴揽前古;传之来叶,足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读《群书治要》治国安邦之要旨,总结执政要点有三:第一是正身,第二是任贤,第三是重教。想来,不外乎此,简明扼要。

续读,好多论述多以“三”为总结。不觉中,想起故宫,三大殿影像再现。国人游览故宫,多是鉴赏珍宝和关注宫廷生活。很少有人围绕三大殿思考:为什么三大殿命名为“太和”“中和”“保和”?为什么是三大殿?而不是二或四大殿?这其中的深邃寓意是什么?

让我们的思路开始追寻“三”所蕴含的智慧: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是蕴含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

《说文解字》曰:“三为天、地、人之道也。”天、地、人构成世界。“三”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与之相关的还有日、月、星;水、火、风;精、气、神等,即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我们常说“三星高照”,三星即猎户星座中由左向右的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即福星、禄星、寿星。“三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

中国创世纪神话早就昭示子孙万代,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

我们进入寺庙,山门分为三:“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象征“三解脱”。

人们常说的与三相关的还有:“约法三章”“三阳开泰”“三生有幸”“三思后行”“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数不胜数。

再如,“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

以“三”为纲,纲举目张。“三”蕴含的智慧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活力。

做任何事,有因必有果。但什么时候结果,结成什么样的果。中间还有一个“缘”的连接环节,不可少。“因—缘—果”:有“因”,有“缘”,才会有“果”。

我国的文物宝鼎是三足鼎立,作为一种重要礼器,它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这应是东方哲学的象征:三具有稳定性。

我们还应从哲学的高度,不断提升对“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宝典的认识。

读书的“三境界”:这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这“三境界”,从根本上揭示的是人才奋斗的必然经历,多少年来成为中华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哲学的“三段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即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核心,是事物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周期性规律。

中华文化的三大学派:儒学、道学、佛学,堪称治国安邦之本。清朝雍正皇帝对儒、释、道三教文化造诣很深,他在雍正十一年特签发《雍正上谕》说:“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又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倡导以儒、释、道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明确,这里所说的“教”,追本溯源,它的本意是“教育”。

《金刚经》可谓给人启迪的“三”字智慧的灯塔。《金刚经》是佛学最伟大的经典之一,蕴含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反复拜读感悟,见经文中“是”“非”“名”三字多次重复、给人印象最深,此三字可谓佛学文化之灵魂。

与《金刚经》禅意息息相通,可谓临济宗惟信禅师所说“三番山水”的感悟: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是他禅悟过程的三个境界,也应该说任何认识过程都应体现的三个阶段:第一境界,未参禅时,处于肉眼凡胎无知识的境界,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见是具象。第二境界,由具体上升为抽象,由现象进入本质,遂与表层有别,故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得个休息处”,即进入一种状态,因而再从抽象回归到具体。于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停在第一境界中的,是凡人,他们只见到充满对立的世界;进入第二境界者,是智者,他们发现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少数深入第三境界者,被誉为圣人,此时的“山”“水”,非“山”、非“水”,是名为“山”、名为“水”。第三境界即达到“悟空”。

有这三个过程,才是完整获得真知的过程。

再进一步,如何认识事物的第三种状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有过精彩的论述:在鲁莽和怯懦之间是勇敢,在放纵和拘谨之间是节制,在吝啬和挥霍之间是慷慨,在矫情和好名之间是淡泊,在暴躁和蔫弱之间是温和,在吹牛和自贬之间是真诚,在虚荣和自卑之间是自重,在奉承和怠慢之间是好客,在献媚和傲慢之间是友谊,在羞怯和无耻之间是谦和,在嫉妒和乐祸之间是义愤,在戏谑和木讷之间是机智……他总结说:“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行——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

古代先哲入木三分的揭示,引发后人的深思。

“三”蕴含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国人研究任何问题,从事任何工作,若能以“三”为先导,想必能获得智慧的启迪。

古人云:“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此文只是立足一个角度,开启一个思路,以引起关注,或许对进一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群书大殿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卢文弨《群书拾补》考述
谦虚
完璧归赵
品“境界”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群书治要》的传奇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高群书:爱是最真实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