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交流表达能力的认识与培养策略探究
2022-03-04贾晓菲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博文初级中学266400
贾晓菲(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博文初级中学 266400)
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逐步加大,涉及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也越来越多,于是,在学生升入初中以后,数学成绩也逐渐拉开差距。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表达数学问题时“放不开”,心里所想和语言表达不同步、不吻合,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而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只专注于“听”和“写”,久而久之,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与思考力也逐步弱化。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正向引导,积极表达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或者没有一点儿思路,那么,多数学生会选择沉默,而把发言和表达的机会留给极少数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表达与发言机会也越来越少。尤其对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惧怕回答问题、惧怕被教师点名发言已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转换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可以认真“听数学”,专注“写数学”,而且也可以流畅“说数学”,这样才能夯实初中数学知识根基,为后续学习难度更大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取逐层递进、正向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交流的默契关系,使学生的思路与步伐始终与教师同步。首先,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示一个关键点,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之下,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完整地表述出来。师:“在直角坐标系中,由一对有序实数(a,b)可以确定一个点P的位置,那么过x轴与y轴的a、b两点分别画两条什么样的直线,才能构成直角坐标系。”由于教师在表达过程中已经说出了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根据这一条件,学生的脑海当中能够快速出现另一个构成要素。生:“过x轴上表示数a的点画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过y轴上表示数b的点画一条垂直于y轴的直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即是P,而x轴、y轴与点P共同构成了直角坐标系。”在教师的正向引导之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进而可以顺理成章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运用这种引导与提示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枢。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能够沿着教师的表达思路,将自己心里的想法与观点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一种默契的配合度,这种配合度即是教师表述的语言易于理解,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帮助,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将接下来的思路理清,进而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这种配合度也是学生的大脑思维与教师的表述思路之间的碰撞,一旦两种想法碰撞到一起,深藏学生的心底的语言也将瞬间迸发出来,这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语言互动与交流方面也极易达成共识。因此,教师的提示是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的一种高效方法,提示的语言越清晰、越明朗,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越加强烈。相反,提示的语言越模糊、越烦琐,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表现得越加低迷。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在表达数学问题时,应当着重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语言表述精练,即每一句话的上下承接关系明确,前后表述的观点不相矛盾。第二,表达内容具有延展性,即上一句内容带有明显的提示色彩,而将下一句内容的语言表达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表达思路将变得更加清晰。第三,语言表达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这样可以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进而对学生的顺畅表达与完整表达都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只有牢牢掌握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数学课堂才能更加积极踊跃地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说”出来。
二、营造氛围,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少数学生之所以疏于交流表达,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个语言交流氛围。在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大都是以知识点讲解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思考的时间则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只能出现一种“哑巴数学”的局面。学生只会听,只会写,而“说”的能力被逐步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借用于集体的力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集体讨论和语言交流当中,将数学知识“说”好。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互助的友谊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当互助,倘不互助,就不是朋友,便不是同志。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有共同的生活,有互助的力量。”这段话深刻阐释了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基于这一观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5 个互动合作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担任小组长的角色,主要负责监督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过程,然后将小组的交流结果分享给大家。
以“一次函数”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函数的概念,在学习和理解这一概念时,极易陷入误区,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尤其在语言表述过程中,语言的连贯性并不顺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交流的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在小组交流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可给各小组布置一个讨论主题。如函数y=kx+b与y=kx图像是什么关系?当各小组接收到这一主题任务后,随即进入讨论交流氛围当中。在交流时,第一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说:“y=kx+b与y=kx 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b则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可以表示成任何一个具体的数,因此,当b发生改变时,这两条直线很容易相交到一起。”而有的学生则说:“y=kx+b属于一次函数,其图像是一条直线,当另一条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以后,得到y=kx+b这条直线,当b>0 时,直线向上平移,当b<0 时,直线向下平移。”很明显,第二个观点的表述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即便观点是错误的,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也值得表扬和肯定。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小组互动交流的方式,大家都能够畅所欲言,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思维也充分活跃起来,想问题、看问题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和独到。但是,当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结束以后,教师应当选择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的学生代表,用语言表述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予以陈述,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的表述过程与内容进行记录,并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另外,在学生表述过程中,如果出现语言不连贯、思路不清晰的情况,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者给学生做出一些必要的提示,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情绪,让学生“说”的过程更加流畅、更加完美。
三、掌握时机,总结陈述
具备交流表达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是“有勇气去说、有机会去说”,这两点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施展个人语言表达才华的机会,进而让更多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都可以在数学课堂得到锻炼和培养。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供交流表达机会时,可以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分别订制不同的教学计划,确保处于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
以“因式分解”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在讲授该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针对因式分解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讲述,并通过一些应用实例开展教学活动。当授课内容结束以后,教师应将剩余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支配,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分享给教师与其他同学。比如,在总结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知识点时,有的学生表述道:“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是将各项中相同字母或者因式的最低次幂的积作为公式式提取出来,如果系数为整数,应当提取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如果多项式首项的符号是负号,应当同时将负号提出。然后利用公因式分别去除多项式的每一项,把所得的商的代数和作为另一个因式,与公因式写成积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表述内容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群体已经熟练掌握了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而且在总结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流畅。但是,有的学生在总结归纳时,往往“说”不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将每一个关键要素单独提取出来,然后让学生针对每一个要素进行总结陈述,最后将陈述的观点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观点。
首先,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能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内容进行指导,对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其次,这种方法能够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做到专心致志,那么“说”的过程也将连贯顺畅,而且表述的内容也具有清晰独到的特点。最后,由于教师将总结归纳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因此,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并将最好的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核心,善于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不仅对学好数学知识大有帮助,并且对“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
四、结语
交流表达能力是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点在于,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当这一思路逐渐成熟以后,学生将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可以有效验证其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汲取数学知识养分过程中,养成一个乐于探索、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习惯,这对数学成绩的提升将发挥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