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家风家训文化育人探究

2022-03-04张花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734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书家训家风

张花(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 734000)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就特别注重这一点,不仅在编排内容上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入选的古诗文涵盖范围广,从先秦散文一直到明清小说),而且编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七年级古诗文与现代文夹杂编排单元变化为八、九年级古诗文单独编排单元),让学生从不同时代作品中汲取营养,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范围较广,家风家训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习近平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家族的传承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透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良好的家风对下一辈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们出门在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因此,有人说:“教育,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做了大胆的改革。细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 “教读课文” “自读课文”,还是“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家风家训文化都贯穿其间。

一、在和谐氛围中显才露情

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家族发展很重要。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可以无拘无束进行平等的交流。比如,《世说新语·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简短的一句话,那种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跃然纸上。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面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问答,兄子胡儿和兄女“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更是显得惊艳。也许,这样的回答更多与他们较高的文化涵养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良好家庭氛围的作用。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的长辈要做好表率。在莫怀戚《散步》中,一家人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分歧时,“我”的做法、母亲的做法、妻子的做法是多么具有教育引导意义,当“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孩子的刹那,心头一定涌起了一股暖流。一家人幸福甜蜜、其乐融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其间。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定会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传承和弘扬,也一定会有责任和担当。

二、在言传身教中熏陶感染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要做好表率和示范。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孟母、岳母也为后世母亲育子做出了榜样。“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小男孩稚嫩的声音“妈妈,洗脚”多么令人感动!是啊,作为父母,当孩子在你的影响下,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你应该感到骄傲、自豪。我们经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忍受一切。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面对双腿瘫痪,狠命捶打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的儿子,母亲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难道母亲忍住的只有哭声吗?显然不是,母亲忍住了儿子的坏脾气,母亲忍住了自己的病带来了疼痛……可以说,母亲忍住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在这些痛的重压下,母亲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变得更坚强,母亲所有的痛楚和希望全都包含在了“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中,令人欣慰的是儿子也终于读懂了“好好儿活”中蕴含的深意,成了生活中的强者。我想多年后史铁生回忆起这些情景时也会和胡适有同样的感受——“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母亲,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仅是史铁生、胡适的母亲给予了他们帮助,朱德也通过回忆录的方式,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出了母亲对他尤其是走上革命道路的影响。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亲也不能缺席。在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文本讲述了体弱怯懦的小亨利被困悬崖,在爸爸的安慰、鼓励和指引下成功脱险的故事。文中的爸爸在黑夜中用手电筒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让孩子看到了希望,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其实,文中讲的故事就是作者莫顿·亨特自身的经历,以至于后来他成为孤胆英雄,接受盟军奖励时,他还是提到了小时候这次刻骨铭心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或走一些弯路,此时家长的引导就非常重要,在对孩子的引导中,优良的家风就会得以体现并传承,这就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

三、在家书家信中品情悟理

书信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一封家书中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也是父辈们高尚人格的写照。《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广为传颂,对于中学生来说,入选教材的诸葛亮《诫子书》更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无不受到感染。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只有静下心来,抛却一切杂念,我们才能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我们也才能体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意”。我们经常鼓励孩子从小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志向。少年强,则国强,但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做了很好的诠释,父亲在短短的家书中融进的情感和期望,作为8 岁的诸葛詹当时也许不能悟透,但能通过这种方式将良好家风得以传承和弘扬。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要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统编版语文教材就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每册教材除两本必读书目外,还有四五本选读书目,课内的教读课文重视良好家风的弘扬,当然,课外阅读中也不乏彰显家风家训的名篇推荐。比如,《傅雷家书》,在儿子出国留学期间,傅雷夫妇用一封封家书教会儿子做人处事的道理,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傅聪、傅敏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读着这些家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父子间的深厚情谊,也能窥见中国父亲教育孩子的独特方法。

四、在活动参与中体验感悟

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有些东西是会遗忘的,文字可以补其缺憾。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活动的设计让我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抓住活动,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最好契机。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孝老敬亲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孝”文化的同时,借助具体的活动,感悟亲情,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尤其是“资料夹”中提供的四类资料,在“听、看、忆、做”中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触动了心灵。边看教材上提供的“孝心漫画”图片,边读上面附的文字,边想儿时生活的点滴,忽然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陪伴,教育就是“我们手牵着手共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把优良家风、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

说到活动的设计,尤其是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了将农村学生整体划拨到城区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政策,在这种形势下组成的七年级学生团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野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能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显得单一,但教材中的“资料一”在这方面就给学生提供了帮助。学生或利用周一国旗下演讲,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营造氛围;或搜集孝亲故事、相关名言警句,在经典的诵读展示中熏陶感染;或举办主题班会、讲座,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或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或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通过与亲人近距离的接触或亲子活动的开展,体会亲情的温暖。学生通过这些针对性强而且操作起来方便又具有时效性的活动的开展,会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父母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者有什么捷径和秘诀。所谓的教育,都是融入到生活当中,在一点一滴中传达出来的。当点滴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事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孩子犯了错误,古人教育孩子的一条方法就是让其反复诵读家风家训,精神上受到洗礼,彻底顿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见,开展搜集孝亲名言警句、经典文章诵读的活动确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从中也足以看出家风家训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五、结语

教材就是很好的范例,好的教材就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一定要利用好教材,深挖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提高自身修养,使其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诗意生活!

猜你喜欢

家书家训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清晨忆家书
勤劳节俭传家风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一封家书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