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忠恕之道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新探
2022-03-04韩治国
韩治国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院,广东 肇庆 52602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前提就是立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大爱情怀。
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 儒家伦理文化中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细的论述。 “忠恕之道” 是孔子以 “仁” 为核心的思想精髓所在,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伦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 “忠恕之道” 意蕴解读
什么叫 “忠”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128。 自己要站立稳当,才能扶得起其他想站立起来的人;自己要兴盛强壮,才能去帮助别人。 “忠” 就是坚守自己心中的底线,自我强盛,并且学会判断善恶, 知道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怎样去帮助人。 人与人交往中,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与对方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忠诚坦率,乐于助人。 孔子讲 “君子成人之美” ,别人有很好的愿望,我帮别人完成,这就是 “忠” 。
什么叫 “恕”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13。 自己不喜欢做的或者无法承受的事, 不要强加给别人。 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替别人考虑,理解宽容就是 “恕” 。
“忠” “恕” 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 《论语·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103-104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朱熹说: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3]“尽己” 是指从自己内心出发, “推己” 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 《后汉书·章帝纪》: “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 ”[4]这里的 “体” 表面意思是 “身体力行” ,其实指的就是内心。 “忠” 与 “恕” 合二为一,就如同孔子讲的 “吾道一以贯之” 。 如果把 “忠” 与 “恕” 割裂开来,则 “吾道” 成为两道矣。 在孔子的 “吾道一以贯之” 中,即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者辩证统一的命题。 “忠” “恕” 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精神、包容思想,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制约。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适应 “大一统” 政治形势的需要, “忠” 字伴随其一生。同时代的司马迁则对此淡化,认为臣子应为君主尽忠,但要以 “义” 为前提。 宋代理学家认为 “忠” 是本体, “恕” 为实用,尽心尽力做事就能体现 “忠” 。 明代王阳明的 “致良知” 中体现了必为圣贤之志以传道为 “忠” 的思想,但是,关键在于 “知行合一” ,要特别注重 “行” 的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 “四有” 好老师的标准: “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5]。教师要做到以德树人,以德立人,离不开 “忠” “恕” 二字。 孔子终其一生奉献教育,关键在于 “忠” 的理念支撑着他的理想, “恕” 的思想教育与影响学生。 王阳明以 “致良知” 为教育主旨,是 “忠恕” 的升华,强调实践躬行,知行合一。
新时代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只有做到对党的教育事业的 “忠” ,对学生教育的 “恕” ,才能切实担负起这一重要使命,才能成为有高尚品格、受学生爱戴的新时代新型教师。
二、儒家 “忠恕之道” 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儒家的 “忠恕之道” 融入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 其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一)大爱无疆
孟子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讲的是 “博爱” ,老幼兼顾;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讲的是天下大同,放眼世界的观点。清末武训曾用乞讨兴学的义举,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颂的乞丐, 他为后世演绎了大爱无疆的中国传奇。 现在,中国已经从 “站起来” “富起来” 到了 “强起来” 的发展阶段,正在成为国际治理体系的建构者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进的 “一带一路” ,提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 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国际关系时强调,要秉持 “亲、诚、惠、容” 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7]。 “一带一路” 共建通向全球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在互联互通、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开展合作,根植历史,面向世界。
(二)自己自律
战国时《韩非子·大体》中有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8]意思是不要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寻别人的差错,找别人的不足。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无论对待上级或下属,都要识大体、看主流,对同事要持宽容的态度,不挑剔、不浅薄、不刻意。 三国时诸葛亮《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唐代韩愈在《劝学解》中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0]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许衡在兵荒马乱年代,宁可忍受饥渴不摘无主梨树上梨子的故事堪称典范。 许衡认为: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每一个梦想都是值得尊敬的,要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就要不忘初心,时刻为目标而努力,在此过程中,不让其他事情影响自己, 不被无关紧要的欲望转移注意力。 我们知道,当面对财富或者权利的时候,我们的私心可能就会产生或者膨胀,关键时刻,更需要像许衡推己及人,坚持自律,不要让私欲、私心所蔽,而要以诚敬的心情,按照既定目标,按照规律办事,忠于现实而行。 想要善待他人,首先必须严于律己,然后再宽以待人,从细节做到,从小事做起。
(三)宽容之道
忠恕之道就是要了解他人的感受, 以自身的感受去推知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以己及人。 宽容作为一种道德精神,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厚德载物”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荀子把这种精神称之为 “兼术”[11],他认为君子要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既能宽容强者,更要宽容弱者。宽容也不是没有原则没有限度的, 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不一,人生阅历和个人素养不同,理想、追求、兴趣、爱好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做不到宽容,必然会发生冲突,产生误会。 “六尺巷” 的故事人人皆知,作为宰相的张廷玉用几分宅基地换来邻里和睦, 留下流芳百世的美名,缘于张廷玉的大度宽容,超出常人的气度和格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具备张廷玉这样的宽容之道,怀有一颗包容他人的心,能容他人所不能容,并且能够改变自身的格局,拥有他人所不能拥有的,那么,就会从容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轻装前行。
(四)平等精神
“忠恕之道” 的本质就在于由己出发,推己及人。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一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不尽相同。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三大命题,即 “心即理” “知行合一” 和 “致良知” 。王阳明曾说: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12]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利益发生冲突、价值观发生碰撞的时候,关键在于 “良知” 的发现,对自己的要求,要 “诚” “忠” ,然后才到 “推”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 “正我” “知行合一” 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与他人沟通、碰撞、融合的过程。平等是一种高尚的价格素养和精神境界。北宋官员包拯之所以被老百姓称为 “包青天” ,就因为他不管是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还是庶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儒家 “忠恕之道” 融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13]如何将儒家大爱无疆、自己自律、宽容之道、平等精神等元素 “润物细无声” ,融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其实施路径是关键。
(一)强化 “三全育人” 意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育人
清代王夫之的《四书训义》中说: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 ”[14]古人说: “师者,人之模范也。 ”[15]教师要从儒家的 “忠恕之道” 中汲取营养,做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然后,通过施教与言行影响与教育学生, 这样就做到了 “忠恕之道” 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大学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必须淬炼品德,以德为先,具备 “大爱、自律、宽容、平等” 等品德,平等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法治的基础上公平生存、竞争,是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做到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传统文化教育中,时刻牢记 “三全育人” 要求,处处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情操,空间上做到育人为先,全方位落实;时间上做到 “时时育人” ,全过程不漏,寓 “大爱无疆、自己自律、宽容之道、平等精神” 等内容于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生谈话中,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潜移默化,就能在大学生心田中植根 “大爱、自律、宽容、平等” 的种子。 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把这种大情怀带到生活、学习、工作中,带到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 创新育人机制体制; 二级学院要聚合育人资源,利用好第二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加强体育和美育, 建立健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落细,提高育人能力与技巧,保证课程育人效果;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专业学习的阶段性,无缝对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大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生活、 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动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与课外活动项目的设计, 让学生作为主体来组织和开展活动,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做到有的放矢、实处发力、显现实效。
(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多元化个性化育人
全国各地高校都在探索与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在于形成 “三全” 育人的 “协同效应” 。通过教师掌握所教专业特点、 学科发展史与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研究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发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等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全面发挥各门课程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功能。
无论是公共课、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具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设计,摆脱传统授课方法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利用好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巧妙融入 “大爱无疆、自己自律、宽容之道、平等精神” 等传统文化元素。 课前部署学生在线观看与此相关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关联和分析能力。课中,自然而然渗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同课堂教学目标高位同步,穿插进行教师点拨启迪、学生思考练习、同伴互相讨论,潜移默化,完成育人与学习目标。 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甚至于同班学生的认知也参差不齐,所以要针对不同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因材施教,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立体式育人
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编织着育人的教育网络,尤其是学校要发挥专业学科育人、校企合作育人、教育教学过程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和激励评价育人功能的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教师如果能做到 “忠恕” ,就具备了基本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就可以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反, 教师对育人抱以 “事不关己” 的态度,不能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难以做到对学生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难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富裕时代,在教育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大爱、自律、宽容、平等” 等品德,培养学生善于与人沟通、交往及团队合作精神,以便担当起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重任。大学阶段,学校要主动对接学生家长、对接社会,通过家校联盟、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儒家 “忠恕之道” 中的 “大爱无疆、自己自律、宽容之道、平等精神” 等传统文化元素与教育教学形结合,就会产生良好效果。 只有育人者站位高、政治觉悟高、育人水平高,才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默契配合,积极践行儒家的 “忠恕之道” ,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本质和内涵, 就能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