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2022-03-04■徐

质量与市场 2022年13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核算资产

■徐 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公开透明。政府会计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四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制度是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切实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充分反映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但是部分单位对于新制度掌握不到位、应用不到位,造成执行中存在问题。因此,围绕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

1.1 有利于预算绩效考核

从关注预算收支和决算数据转为更加关注预算执行后的结果,也是对单位管理意识的转变。传统的预算会计注重预算执行率的考核,往往忽视预算执行产生的结果,比如预算执行过程是否合规,是否合理科学,比如对于购置资产带来的长期效益的关注,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后,相当于对其长期的运行效益需要进行考核。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以前,资产越多越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固定资产不需要提折旧,各单位账面的固定资产都是原值计入,随着单位运行过程中不断发展,购入的资产数量越来越大,其原值的金额随之也不断增大,甚至一项资产已报废闲置多年,但账上始终按原值记录在册,导致数目虚增。而在提折旧之后,占有配置资源越多越好的观念会导致占有的越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就越大,而当需要评价单位的绩效时,这部分费用会导致单位运行成本过高,从而使单位的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占有的资产数并非多多益善,而应当客观和实事求是。

1.2 完善了会计核算方法

新制度基于同一体系,通过平行记账的方式来实现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它是由一套账务体系形成的核算结果,对于同一笔经济业务,只是分别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编制财务会计和算会计分录,最终形成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通过平行记账的方式,实现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相互衔接,同时由于核算基础不同,实现了二者的相互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在精细化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弥补了原制度披露信息不全面的弊端,加强了财务和预算的管理,共同反映了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从管理层的角度看,由于核算的标准进行了统一,为今后的决策各项指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方便管理层对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有利于政府的量化决策和长期分析。

1.3 推进了精细化管理

财务会计更加重视精细化核算。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是核算方式的改革,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我国政府正在集中力量解决我国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运行各项指标下降同时还受到疫情的影响,针对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行政机关需要转变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工作高效实施。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有效措施是精细化管理,这也是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改革后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以权责发生制,需要正确理解权、责所包含的范围,从收入费用的确认来看,由单位向其他单位或部门收取经济资源的权利时确认收入,而如果是承担了向其他方付出现金或其他经济资源的义务就应该确认费用,并不是以现金是否收到作为确认的依据。而一项经济业务如果是在多个会计期间受益,那么在这些期间内均应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财务核算的精细化表现在:存货的收发存过程的核算,需要精细化核算存货的价值消耗;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使得折旧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得到计量;对收入费用的核算更加明确,对成本进行的归集和分摊更加合理,为下一步行政事业单位做好成本核算,从而对其部门进行运行情况的分析打好基础。通过有力的数据支持,政府部门才能进行合理决策,充分发挥监管市场秩序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2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2.1 加大业务处理的难度

由于新制度中财务核算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对从事具体业务的财务人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做好账务处理的问题,这也是经济业务最重要的原始数据,关系到最终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根据“双基础”的需要,对各类经济业务要判断资金来源、合理确定计入收入、费用的时点、判断填制预算会计凭证的时点等等问题,这不仅给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增大了工作量,更是增加了业务难度,对每项业务的合理分析和精准判断给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这项制度实施之初,虽然有准则、指南作为指导,但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财务人员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尽快适应新制度的变化,积极学习领会新制度的要义,把握其变化的精髓,把改革的内容真正在具体业务中执行落实到位,完成好财务工作的目标。

2.2 对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它是单位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而各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不明确自己部门岗位在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义务。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所开展项目的专业不够了解,对其业务开展使用的专业仪器设备、项目开展所需时间跨度、签订合同的执行进度、各不同专业或不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特殊性等并不清楚;同时各部门对财务的预算编制或要求也不甚了解,因此在预算填报或数据上报时提供的数据并不合理,由于财务部门无法了解业务全貌,因此对上报数据就无法做出合理判断,只能简单进行数据汇总,由此编制的预算往往导致资金不能够合理分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短缺。

2.3 资产管理难度加大

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缺乏事前规划,单位的随意性很大,由于固定资产购置后无需进行折旧核算,也不进行资产的效益验收,单位往往购置一些不必要的设备或是重复购置资产,从而导致部分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资产使用方面也存在各类问题,比如有些单位没有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对购置的资产没有严格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入账;对接受捐赠的资产没有登记入账或入账不规范;对变卖出售、转让资产或自行处理,或不严格履行规定程序进行报批;账务处理不规范,对固定资产大修维护是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没有合理区分等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国有资产入账不清,管理使用混乱的情况。

2.4 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为了全面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往来情况,新制度要求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需要对外公开。新制度通过对收入、费用要素的使用,运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全面考虑了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内容,使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数据信息更加全面,为数据使用部门合理利用数据资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数据口径统一的情况下,通过财务报告把各个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都体现出来,一方面提高了数据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通过新制度的实施来规范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促使财务管理活动更为规范。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各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更加精准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3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首先,从单位负责人到每位财务人员要全面认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本单位实际业务产生的影响,按照新制度的要求落实改革的内容,在每一笔经济业务的记录中贯彻改革的要求,把财务会计的权责理念贯穿于财务的记录中,全面、准确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其次,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由于业务量的增大,每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全面考虑资金来源、资金性质,合理判断资金流向,例如对于预算收入类的资金流向,一般年底我们需要把收入类资金分别转入四大类方向,分别是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年末需要转入财政拨款结转——本年收支结转、专项资金方面的收支一般是转入非财政拨款结转——本年收支结转、纯经营方面的资金转入经营结余,而剩余的预算收入就转入其他结余,这样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所有的预算收入资金的走向,才能把账务落实,最终在报表才能准确列示。这样就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大大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新制度的要求。再次,在做好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业务量增大,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提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大量重复性业务得以快速处理,使财务无需再进行简单重复的单据整理和编制,而是可以更加关注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挖掘数字变化的成因,为相关管理层或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依据。

3.2 理顺业务流程加强内控建设

一直以来,单位的业务财务部门并无太多交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财务部门需要了解单位的各项运行状况,才能完成相应的财务目标。例如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层面的重要模块的合同管理来说,并未受到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由于财务不掌握合同,因此无法根据合同规定了解此项经济活动的全貌及付款节点等重要信息,在收付实现制并不影响账务的处理,但在权责发生制下,财务人员无法及时确认合同履约节点,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确定应收、应付往来款项的金额。因此,要把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财务需要通过信息梳理分析,理顺业务流程,监督业务更加规范合理,使财务管理发挥出最大效益。

3.3 提高资产管理工作质量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准确、完整性提出了新的规范性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新制度规范的要求,加强资产的管理。首先是资产的确认,资产是一个单位中最重要、最复杂的经济资源,我们对于一项资产在入账时,需要关注这项资产的经济实质,看它是不是本单位实际掌控和支配的资源,同时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其成本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这都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其次,要注意资产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问题,确定一项资源耗费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要明确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否能后在今后各个会计期间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提供服务潜力。当单位的固定资产遇到改建、修缮问题时,一般涉及金额都比较大,在做出合理判断之后,才能正确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再次,要求每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把资产价值真实反映出来。仅仅从账面上看,这是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费用的问题,但是从全面核算单位运营成本的角度,关系到成本计入的全面准确,之后才能合理衡量一个单位的运营情况。因此,我们应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管控,从资产的购入开始,确定资产的分类和折旧方法、各类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折旧率等,日常使用过程中要关注资产的维修维护、定期的清查盘点、以及资产的报废处置等特殊情况的处理,把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控制好,不仅能够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还能够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资产调度分配使用,促进单位的资产优化配置,从而切实提高整个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益。

3.4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单位自身的情况,建立符合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确保单位经营符合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资产安全,提高单位经营的运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在日常的业务工作中,需要对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依据全面性、重要性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优化流程,明确权责分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升级优化,适应单位不断发展的需求,减少事业单位潜在的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虽然不以产值利润的标准来衡量,但从改革的趋势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进行单位的成本核算,重视单位的经营效率效果。单位的财务状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内部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如果内部管理水平不到位,日常的运行效率也会降低,而运转低效的直接反映就是单位的运转不畅、运营成本偏高,绩效也会较差。因此加强管理,完善内控风险节点的控制,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效率,才能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4 结 语

综上所述,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虽然难度增大,也需要我们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在实际运行的这两年时间里,随着改革的深入,虽然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基本稳定不变,但根据实际业务产生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等文件相应出台,给会计人员遇到的具体问题明确了做法及方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学习政策制度等相关知识,按照制度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核算资产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