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高度建成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2022-03-04郑志林高强洧

绿色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渝中区绿地生态

郭 娜,郑志林,刘 畅,高强洧

(1.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重庆 400700;2.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 40001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提高。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导致了城市山水林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受损,自然生态空间不断缩小,生态功能持续退化。特别是城市高度建成区,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人均绿化率低下,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1~3]。部分山地城市人类开发活动还加聚了危岩崩塌、滑坡等地灾隐患的发生,部分地灾点治理后大面积挡墙裸露,与城市景观格格不入[4,5]。为了协调好城市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目前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城市生态修复研究工作,如局部的绿色街道、屋顶、阳台立体绿化、袖珍公园建设等[6~10],全域尺度的生态网络建设以及管控研究等[11~1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渝中区城市高度建成区为例,剖析其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全域角度探索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策略,助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渝中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渝中区位于重庆主城九区的中心,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三面环水,一面通陆,为一东西向狭长半岛;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间突出(鹅岭、佛图关、枇杷山等),海拔167~394 m,别称“山城”“江城”。全区水、陆域面积23.24 km2,城镇化率100%,人口密度25344人/km2。

2.2 生态系统划分

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及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其生态系统可划分为两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山体半自然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图1)。

图1 渝中区生态系统划分

(1)两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由长江、嘉陵江两江水域及消落带、珊瑚坝沙洲构成。其中,长江由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区内江段成反“S”形,长8.8 km;嘉陵江由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河道弯曲,河床落差较大,区内江段长10.3 km;两江水域及消落带、珊瑚坝沙洲面积约532.38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2.91%。

(2)中部山体半自然绿地生态系统:位于中部鹅岭—佛图关—化龙桥—虎头岩一带,多为草、乔、灌木多种植被混生,受人类活动干预相对较少,处于半自然或近自然状态,是渝中区重要的绿地资源,同时也是渝中区林木的主要分布区,整体植被结构较好,局部被葎草等杂草覆盖,据笔者遥感影像图圈定,总面积约86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3.70%。

(3)城市生态系统:由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用地等构建筑物构成,总面积约1705.52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73.39%。

3 渝中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1 两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城市融入度不高

(1)受三峡水库蓄水和洪汛双重影响,长江、嘉陵江(渝中段)两江水位每年在145 m和175 m之间周期性涨落,两江岸区消落带生态修复面临着在冬季水位下降,大面积岸区裸露;夏季频繁遭受洪水冲刷,库岸失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修复治理难度大。

(2)两江岸线自然岸坡较多,局部地段防护薄弱,存在水土流失及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待提升。

(3)菜园坝、储奇门、大溪沟等低矮地块企事业单位、商业门面易遭遇洪水淹没,对当地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防洪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4)朝天门、菜园坝等河段滨水环境有待提升,景观性、涉水性不足,离满足当地居民休闲游憩生活需求有差距。

3.2 中部山体半自然绿地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功能减退

(1)区内近自然林地总量有限,森林覆盖率不足,整体质量可进一步提高。

(2)部分区域存在林相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感等,植物群落缺乏引导和梳理,景观性和连续性欠佳。

(3)局部山体植物缺失、大面积边坡裸露,可能引发滑坡、水土流失等问题;为预防地灾进行的边坡、堡坎、陡坡等加固工程未复绿,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3 城市生态系统受干扰强度高,制约因素多

3.3.1 人均绿地总量不足,可开发利用绿地资源有限

2020年底,渝中区绿地资源总面积约661.41 hm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85.85 hm2,人均公园绿地、绿地面积分别为6.55 m2/人、11.23m2/人,人均公园绿地小于现行城市建设公园绿地规划7.0 m2/人的标准,且公园绿地分布十分不均,西部较少、中东部较多。同时由于区内几乎全部处于开发利用状态,可增绿地空间有限。

3.3.2 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人为因素影响,大气环境治理难度大

渝中区位于重庆主城九区的中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静风和逆温频率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区空气污染敏感程度高,对外界污染缓冲能力很差。加上区内人口密度大,交通密集,建筑业、餐饮业发达等,导致区内污染物排放源较多,治理难度较大。

3.3.3 受地形地貌、季节降雨等影响,地灾隐患较多

渝中区为典型的山城,山体斜坡稳定性差,加上近年来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影响,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且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汛期或大暴雨时期,多集中在两路口、化龙桥及菜园坝等坡度相对较大、人类工程建设活动较多的街道(占全部的82.14%)。

综上所述,区域主要生态问题为城区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导致的生态供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生态功能尚需在格局上进一步优化,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4 生态修复策略建议

4.1 营造湿地生态系统,融入区域文化,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加强两江岸线及消落带保护和修复治理,按高程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建立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营造动物栖息地;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提升,融入区域文化,强化滨江绿地与消落带之间的联系,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4.2 强化中部山体半自然绿地生态和景观功能,彰显渝中区特色

用生态学的原理,加强中部半自然林地保育抚育,治理裸地边坡、崖壁、山体侵占,恢复林地植被,提升林木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强化中部山体绿地作为渝中区空气质量改善、热岛效应减缓的主力区功能。同时注重生态景观化,加强山体垂直林相改造,丰富林相色相季相品相,实现“四季斑斓,远近皆景”,彰显渝中区特色山脊线。

4.3 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

以生态美学、生态系统的观点,改造城区公园绿地质量,丰富公园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开展屋顶、阳台、建筑立面、桥体、坡坎崖等立体绿化,构建立体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解决城市绿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生态城市。

4.4 串联重要绿化斑块和节点,构建生态安全网络

加强渝中区主干道、慢行步道防护带绿地建设,串联区内重要公园绿地、街头小游园、重要绿地节点等,构建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生态网络,畅通城市通风廊道,稳定渝中区生态安全格局。

4.5 深化污染物和碳减排力度

结合城市“旧改”、改扩建等,因地制宜推动老旧居民住宅绿化提升及节能改造,加强油烟整治,优化交通组织,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降低城市生产生活能耗,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并结合扬尘污染防控监管机制,切实抓好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港口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大气污染的管控;推动落实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杜绝餐饮油烟、烧烤油烟直排乱排。

5 结论

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城市不断扩张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重压力下,对城市生态修复策略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城市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加强城市重要蓝、绿空间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蓝绿空间,营造动物栖息地;同时注重区域文化、景观设计融入,实现生态景观化、景观生态化。

(2)屋顶、阳台、墙面、高架桥、坡坎崖等立体绿化是弥补城市高度建成区绿地空间不足、提高城市绿化率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立体生态网络,打造绿色生态住宅的关键。

(3)以生态美学观点开展城市交通路网防护绿廊建设,串联城市众多点状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有助于疏通城市生态网络、畅通城市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益。

(4)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除了增减绿地资源、构建稳定生态网络空间和通风廊道外,另一重要措施就是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城市节能减排。

猜你喜欢

渝中区绿地生态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长抓政治生态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走进绿地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