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2017-03-23徐知宇林孝松刘青赖勇牟凤云

绿色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渝中区城市空间

徐知宇+林孝松+刘青+赖勇+牟凤云

摘要:为加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以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构建思路并遵循时代性、综合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由目标体系为先导、内容体系为核心、管理体系为调控和条件体系为前提的“四维一体”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以提高渝中区城市空间的集约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未来渝中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保障高水平现代都市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民生导向的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渝中区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城市空间扩张无序和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下实现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成为现在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城市精细化利用的理念和部分方法已经被我国一些城市的城市管理部门所重视和应用。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研究城市规划的学者们,基于城市精细化利用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方法。龙瀛等研究了大数据时代的精细化城市模拟 [1];陆小成提出了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模式[2];齐晓对城市公共空间各项内容进行精细化研究设计[3];乔宏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导向效应的精细化利用[4];杨天姣等提出了精细化地下空间设计理念[5]。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在遵循时代性、综合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提出构建由目标体系为先导、内容体系为核心、管理体系为调控和条件体系为前提的“四维一体”的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作为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与利用。

2 综合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长期以来都是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随重庆工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迅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给渝中区城市空间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受地形条件和江河分割的影响,在空间资源的约束下,渝中区不能实施外延式城市扩张的模式,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变粗放利用为精细化利用,促进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构建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需要注意以下5个原则。

2.1 时代性原则

综合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城市空间现状利用评价分析的要求,而且要有新的理念和创造性,要与时俱进,对未来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也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预见性。

2.2 综合性原则

城市空间利用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要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一个综合多分支的有机整体,构成综合体系的总体功能。

2.3 目标性原则

构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目标体系,要紧紧围绕城市空间的精细化和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掌握城市零散地块空间分布,高效集约利用城市每一块空地。

2.4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也称整体性,各分体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标体系是先导,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其驱动作用;内容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管理体系是综合体系中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实现的保障;条件体系是综合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

2.5 可操作性原则

体系构建要考虑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操作的可行性,使体系能够顺利实施进行。如果片面追求体系的完美,会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 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构建

3.1 目标体系

构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目的是为了精确细化

地利用和管理城市空间,以达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的效果,是整个体系的先导,综合选取容积率、地下空间开发率、人口密度、绿地覆盖率、单位建筑面积产业增加值等5个指标进行衡量。

3.1.1 容积率

容积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永续发展问题,是城市规划管理中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规划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不同地区设定容积率各不相同,受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影响,参考重庆规划局下发规划容积率与现状容积率进行对比,初步分析渝中区容积率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对于有待提升的地区加以改进。

3.1.2 地下空间开发率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第二空间,拥有巨大的潜力,科学合理地利用第二空间资源,既能满足对地面地上空间的需求的拓展,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发展。

渝中区作为重庆最繁荣的主城区之一,急需扩大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并且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下空间格局。同时,渝中区良好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强大的经济能力也保障了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预测不同区域地下通车系统和地下商业区开发的需求量,进一步求地下空间开发率,为城市规划者提供理论指导。

3.1.3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城市人口密度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人口估算模型包括城市面积估算法、土地利用类型估算法、居住单元数量估算法和影像像元估算法[6]。因为人口数据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该研究在建立渝中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类型估算法计算渝中区各空间单元的规划人口密度。

3.1.4 绿地覆盖率

绿地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内各绿化用地總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率,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重庆政府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数据显示,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9%,森林覆盖率达45%,是全国中绿地覆盖较高的城市之一。绿地覆盖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生活的质量水平。为了获取更精确的城市内部绿地覆盖率指标,通过遥感软件对渝中区高分辨率影像城市绿地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计算渝中区各地绿地覆盖率。

3.1.5 单位建筑面积产业增加值

单位建筑面积产业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内建筑面积上所有产业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渝中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迅速,呈现多元化、分散发展的趋势,目前已建成以朝天门-解放碑片区、两路口-上清寺片区和大坪-化龙桥片区为核心的“东、中、西”三大商圈,是渝中区产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区,计算渝中区三大商业功能区未来单位建筑面积的产业增加值,可反映渝中区商业功能区的空间利用经济效益。

3.2 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绿地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3.2.1 城市居住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三类居住用地在高分辨率影像中的解译特征如下:一类居住用地,该用地内绿化率较高,房屋多为低层建筑,坐落有序,呈灰色;二类居住用地,该居住用地内的楼层高度多为中等高度,房屋排列有序,楼层大多高度相同,颜色呈灰白色;三类居住用地,居住区内楼层较矮,居民楼分布都较为密集,房屋坐落无序,颜色呈灰色。

3.2.2 城市商业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商业用地内建筑物多为高层,建筑密度较高,分布在主要道路周边、主要道路的交汇处和交通便利处,集中分布;商业用地内多有面积较大的广场,颜色呈灰白色。在城市商业空间提取时应注意有些居住楼房的底层虽为商用,但是其主要作用为居住用地,而不是商业用地。

3.2.3 城市绿地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大类。五类绿地在高分辨率影像中的解译特征如下[7]:公园绿地,云朵状阔叶林和面状花草地面积较大,颜色为墨绿色,建筑物较少;生产绿地,形状规则,植被排列整齐,颜色为绿色,阴影少;防护绿地,以云朵状的阔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城市道路两侧,颜色为深绿色,伴随阴影;有时道路的中间还有带状分布的低矮灌木或花草植被;附属绿地,颜色通常表现为墨绿的林地、浅绿的规则草地、深绿的现状或环状灌木,通常分布于建筑物周围;其他绿地,一般是大片的自然植被绿地,颜色通常为深绿。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隔离带。

现代城市建筑物高大,建筑物本体或其阴影会遮挡绿地,导致解译区域不准确,在解译过程中应注意仔细观察,并借助辅助资料对比分析。

3.3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作为整个系统的保障,在整个体系中起控制作用。整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和运行管理三部分。

3.3.1 组织管理

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与管理应实行区、街道二级管理体制,区级管理部门负责对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进行中、宏观管理,各街道办事处在区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精细化利用的具体实施。

渝中区政府应牵头发改委、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成立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等工作。此外,在开展旧城改造、产业调整等空间利用相关项目之前,领导小组应召开相关培训会议,把空间精细化利用理念融入到项目规划阶段,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指导和监督,抓好工作调度,加强考核与检查,确保渝中区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目标全面达成。

3.3.2 制度管理

建立由区政府牵头,区国土分局、规划分局、发改委、建交委等部门参加的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目标体系落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实现目标体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同时还要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研究提出空间精细化利用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启动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项研究工作。

3.3.3 运行管理

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与动态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區级管理部门可以先选取典型街道进行先行试点,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城市精细空间单元划分与编码、地表和地下城市空间数据精细获取以及空间基础单元集约利用实践,探索综合体系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运行保障措施。

3.4 条件体系

条件体系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其支撑作用。条件体系包括技术人员、软硬件设施以及资金与经费三部分。

3.4.1 技术人员

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涉及到管理、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技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人员是开展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主体,组建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实施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保障。因此,需要在区级管理部门层面引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街道层面培养和培训一支技术过硬的辅助人员队伍,同时可聘请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及技术骨干作为研究顾问,以保障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工作的开展。

3.4.2 软硬件设施

RS技术和GIS技术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实现城市空间单元细化、空间对象定位的基础,也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需要合理规划,装备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仪器设备,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3.4.3 资金经费

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精细获取城市空间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同时还需要大量的通过野外采集相关定位信息,这一系列工作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此外综合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建设运行、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专题项目的立项研究也同样需要资金资助。由此,财政部门应重视城市空间精细利用基础数据采集及相关项目的经费需求,并及时拨款到位,以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龙 瀛,茅明睿,毛其智,等.大数据时代的精细化城市模拟:方法、数据和案例[J].人文地理,2014(3):7~13.

[2]陆小成.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学刊,2012,25(5):91~95.

[3]齐 晓.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乔 宏.轨道交通导向下的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杨天姣,吕海虹,苏云龙.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地下空间精细化设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3):246~251.

[6]冯甜甜.基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城市精细尺度人口估算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7]陈仁喜,王成芳.城市高分辨率影像绿地植被识别研究进展[J].遥感信息,2013,28(3):119~125.

猜你喜欢

渝中区城市空间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探讨
从土地财政依赖转向新型公共财政
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