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022-03-04李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身体

李丽

摘要:很多幼儿都存在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想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需要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只有认识到这些,家长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养育,幼儿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预防矫正

明明今年3岁,虽然个子较矮,但力气却很大。在班级里他经常把其他的幼儿推倒在地,有时故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又因为和其他小朋友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明明的這种行为在很多幼儿身上也都有体现,这就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身体攻击

0—4岁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其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立刻就用自己的身体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语言发展相对于肢体行为比较缓慢,所以,存在很多幼儿想要表达一件事情,往往“嗯嗯”很久,都说不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在那干着急的情况。相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幼儿更愿意通过直接的动作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或是自己想要做出的行为。于是,当幼儿存在不满情绪时,身体攻击就成了其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幼儿的身体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有:推、打、踢、咬、抓、掐等等。有些幼儿甚至对这些身体攻击行为乐此不疲,感觉很有趣。幼儿的这些身体攻击行为往往都带有阶段性,很多幼儿在一段时期内总是重复同一种身体攻击性行为,然而,等一段时间过后,幼儿很可能又喜欢上了另一种身体攻击性行为。比如,以前总是推人的幼儿,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喜欢上了掐人。

(二)语言攻击

4—6岁的幼儿,语言发展基本完善,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能够用语言去解决各种矛盾与纠纷,有什么需求的时候,能够用语言去交流,因此,言语沟通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身体攻击的现象逐渐减少。另外,这一阶段的幼儿如有不满时,就会用语言进行攻击,比如谩骂、诋毁,企图通过语言攻击达到伤害其他幼儿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身体攻击了。而且幼儿感觉通过语言攻击,可以使自己的不满情绪得以释放。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家庭环境、幼儿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等等。

(一)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

幼儿受某些遗传因素影响,会有攻击性行为。冲动型或是暴躁型的幼儿,脾气也很急躁,有什么不满的情绪,就会立即用很直接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常见的行为就是进行一些身体攻击。

(二)家庭环境

俗语有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家庭生活经验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孩子都会看在眼中,从而演变成孩子自己的行为。正如人们常说的每个成人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他的童年,每个幼儿的问题都可归结为他的家庭环境。从这句话足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三)幼儿生活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幼儿生活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就会形成急躁不安的性格;而相反的,生活在一个安静优雅的社会环境中,幼儿的性格可能就会相对比较安静,行为处事就会像个淑女或绅士一样。我们从生活在大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身上,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幼儿,看上去是那么有礼貌,甚至小小年纪就可以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就欠缺了。这种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四)教师对幼儿的态度

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在幼儿眼中就是权威,如果教师对幼儿之间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无所谓,或是随便处理一下,把当时这一矛盾应付过去;或是采用强制性手段,强制幼儿之间终止矛盾,这样非但解决不了矛盾,甚至还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幼儿会学习教师的这种行为,认为强制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也会倾向于采取强制手段解决问题,这样就助长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的正常进行,更严重的可能会延续到青春期乃至成人,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性。

(一)树立成人的榜样作用

家庭成员的行为以及周围的各种行为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而且,无形之中也可能转变为幼儿自身的行为。因此,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为幼儿创设榜样氛围,让幼儿处于亲社会行为的氛围中。在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融洽;在幼儿园里,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形成一种友爱、互助、和谐的关系。这样幼儿时刻处在榜样示范环境中,能有效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重建幼儿的自我认知

由于幼儿意识不到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是错误的,只是很直观地认为自身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或者是自己现在很不开心。幼儿在情绪不满的情况下最容易做出某种攻击性行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认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这样有利于制止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三)创设积极的环境,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我们环境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在生活中应多给幼儿创设积极的环境,多鼓励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的行为,用动画片、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激励幼儿,注重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幼儿产生利他思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好的熏陶,有利于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因此,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要重视彼此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园共育。家长不能只寄希望于幼儿园的教育,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在家庭中就任由孩子自行发展。反过来,幼儿园也一样,也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让家长加入教育孩子的队伍中来。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养育,就要做到家园共育。只有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之间积极配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家园共育,发挥教育影响的最大效果。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可能受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做到幼儿园和家庭相互配合,促进幼儿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儒德,刘洪云.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部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4\]何娅琴.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5(Z1):7374.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身体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