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福建数字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思路浅析
2022-03-04陈捷
陈捷
摘要:“十四五”时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意义重大。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够解决福建一二产业发展错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农村人才短缺等短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数字农业”源于1997年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士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地质空间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作为支撑,实现获取农业数据、农业设计、产品信息传播的整个流程的实时化、智能化、网络化和集约化。具体来说,“数字农业”就是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网络技术等与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农作物的营养情况、水分利用情况、病虫害情况等进行信息的获取,建立数据库,从而使用相关模拟模型,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总体来说,数字农业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
1.1 数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处于农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虽然全国各省份近年来都已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方案,但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最低。据2019年中国通信研究院发布,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和服务业的35.9%。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小散弱的特点明显,信息化技术渗透不足。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4.5%,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仅有2.5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8.2%,农村互联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1.2 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提高农业基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新技术的新应用将加速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角度、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新技术能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就是要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的综合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数字技术对提升各种资源利用率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推广率先在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或者附加价值高的环节中实现明显的突破。
1.3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
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利用传感技术记录大数据,从而构建动植物生长模型,力图实现精准种养,促进农业生产优质化、高产化、高效化;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大数据、区块链、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提供精准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可追溯;能够避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能推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供需双方信息获取成本;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流程化,降低农业从业门槛,长期来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效益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福建着力推动数字农业“四个一”建设,推动农业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开展科技促产、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建设益农信息社点。以为农民提供便民服务、公益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培训体验为目标,提供专门的场所、设备、宽带、网页、人员以及持续运营能力的较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进村入户建设益农信息社点。
二是搭建“新农云数字农业云平台”。数字农业云平台是在“互联网+”新形态下的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依托新大陆的物联网龙头优势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的农业专业水平,主要实现三个一,即“一码赋能食品安全”“一网服务智能生产”和“一屏通览数字农业”,为涉农政府、企业提供“农业信息数字化、企业设施网络化、运营管理可视化、客户服务智能化”的全面农业数字化服务。
三是创建一批现代特色产业园。从2017年开始,福建省农业厅重点认定在茶叶、水果、食用菌、百香果、畜禽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组织实施农业生产互联网+提升工程。2020年,福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已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700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50个。
四是培育数字农业技能型人才。围绕新型经营主体的职业技能需要,以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行业指导站业务作为指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培养益农信息社信息员、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也鼓励一些互联网协会举办技能培训,如鼓励拼多多企业举办一些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操作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目前福建省已累计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农村网络应用技术人员,覆盖全省主要行政村。
3.1 推动优势特色农业集群转型
牢抓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和优势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种养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乡村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和全产业链布局。“十四五”期间,福建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力争“十四五”末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初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专业村、农业产业强镇作为减税对象,推动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到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补齐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冷链物流滞后等短板,加强乡村振兴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乡村特色小吃和旅游,加快乡村物流业发展,打开各地乡村旅游业知名度。
3.2 加快推进种业创新
围绕高新技术对特色品种进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主要在生物育种、分子育种等高精尖领域发力,提升种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地位。“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农业种質资源登记制度,并且全面启动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与省内外顶尖科学家及科研机构联合创新育种攻关。保护原始创新,进一步强化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让原创性育种企业能够获得优厚的收益和回报,从而调动培育品种的积极性。支持特色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林木花卉、专用“两薯”、优质水稻、水产品、特色蔬菜、食用菌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
3.3 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机构作为技术支撑,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为抓手,加快农业数字化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和产业园区,全省布局“农业云131”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十四五”要实现全省科技特派员以技术服务覆盖全部乡镇。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和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进驻拥有优势特色产业的县、乡、村,与当地政府共建一批农业产业基地或者研究观测点。支持乡镇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引进高端智能制造的农机装备,推进主要农作物全面全程智能化、信息化。
3.4 促进绿色农业生态文明
利用数字农业技术对种植和养殖业需要的化肥、农药及食料进行精准测量和配比,从而达到化肥的减量增效,农药的减量控害,推进整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和绿肥种植技术。全面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行动,以大数据分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防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广环保型塑胶渔排,数字化处理养殖尾水。将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大数据平台系统,以区块链技术追溯“一品一码”,并且对质量合格农产品颁发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保证福建省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率。通过各种媒体如会展、电视广告、电商主播等提高“生态福建 绿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一批福建名牌农产品。